摘要:晨光初染,外卖小哥载着热气穿梭在楼宇间,网格员步履匆匆递送反诈指南;社区“合伙人”与居民代表共商公益计划,智慧在茶香中萌发……鄂州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里,流淌着基层治理双向奔赴的温暖叙事。
晨光初染,外卖小哥载着热气穿梭在楼宇间,网格员步履匆匆递送反诈指南;社区“合伙人”与居民代表共商公益计划,智慧在茶香中萌发……鄂州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里,流淌着基层治理双向奔赴的温暖叙事。
居民推开家门参与治理,城市“合伙人”带着资源躬身入局,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红主播等新就业群体成为“流动网格员”,多方力量共绘的基层治理新图景,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写下了生动注脚。
近年来,鄂州以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创新,让群众需求站“C位”,以群众思维解决问题,调动多方力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以基层善治夯实湖北支点建设发展根基。
PART.01
破界
一次改造
社区服务从“中心”走到群众“心中”
在鄂州,改造后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有颜值,有内涵,更有温度。
走进古楼街道考棚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只见服务大厅右侧的L型低服务柜台取代了传统高柜台,工作人员与居民对面而坐。
“以前总觉得隔着‘一堵墙’,没事不愿进来。现在就像回家一样,天天都来转转。”前来咨询医保政策的刘女士感慨道。
拆除隔离式柜台后,开放式服务台配以适老化座椅,大厅中央的长桌上陈列着居民的书画作品,右侧的象棋、围棋桌旁,大幅主题墙画很是醒目,左侧墙上悬挂着放大字号的办事指南,每一处细节都体现出对“一老一小”的关爱。
“社区60岁以上的居民占比达32%。”该社区党委副书记余晴介绍,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前,曾多次召开居民议事会征集意见,所有的设计都源自居民的“金点子”。
古楼街道以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为切口,将拆除物理隔断与打破治理藩篱同步推进,消除行政化服务场所疏离感,让政务服务从“柜台之上”走向“群众之中”,把“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半径缩短为“零距离”的情感联结。
在古楼街道儒学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儒益”咖啡馆,居民享受惬意时光
在儒学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浓郁的咖啡香味引人驻足。步入大厅,左边是社区公益咖啡馆,居民端着咖啡进入24小时阅览室,坐在临窗的吧台前享受读书时光,很是惬意。
党群服务中心的亲民化改造不仅是空间形态之变,更是治理逻辑之变。当服务空间从“行政场所”转变为居民可闲坐喝茶、提案议事的“共享客厅”,物理围墙与心理围墙亦同步消融,拉近了干群间的距离,密切了干群关系。
“我们完成了10个社区党群服务大厅的亲民化改造。”古楼街道负责人介绍,改造打破了原有界限,促进了社区与居民的双向互动,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去年,累计发动2600余个基层党组织和近6万名党员,引领1.3万余个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带动20万余名群众参与“清洁家园”行动,群众认养认领认管区域4814个,投工投劳8万余人次,捐款捐物1600余万元。
如今,古楼街道通过让居民参与社区设计、银发居民担任“体验官”,重构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实现了从“政府建、群众用”到“群众点单、多元共治”的破界实践。
PART.02
融合
暖“新”服务
聚合力提升基层治理质效
“咔嚓……”4月9日19∶20,外卖小哥邵齐骑着电动自行车驶入凤凰街道古城社区古城明珠小区,从进入小区到外卖送达,用时不到3分钟。
“以前进小区得登记,最快也要一到两分钟,比较费时间,现在直接放行。”说完这话,邵齐又忙着去送下一单。
不核实信息,小区怕不安全;耽误了时间,外卖骑手的利益又会受损。为解决这一难题,去年,市场监管、住更部门以及平台、物业等多方召开3次研讨会,制定并发布《致全市快递、外卖小哥的倡议书》《全市网约配送文明服务行为准则》。同时,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建立“即时反馈、即时跟进、即时解决”的动态机制,在小区大门显眼处设置路线图,提供“暖蜂”通道和泊车位。
外卖骑手在送外卖时,向居民发放反诈指南
眼下,新城明珠、西昌曦城、万佳凯旋城、航宇国际、名门世家、楚天鑫园、吾悦华府等10个体量较大的小区,对快递员、外卖骑手敞开大门,打通了配送“最后一百米”。
“从做实关爱入手,更大范围推动解决外卖骑手进门难问题。”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充分发挥三方联动机制作用,广泛征求业主意见,协商解决物业管理和外卖服务的不同关切,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进门难的问题在逐渐破解,暖心举措也在不断升级。目前,鄂州建立了75个新就业群体“暖蜂驿站”和26家“小哥食堂”。
4月10日,趁着送餐间隙,外卖小哥秦健走进凤凰街道东塔社区暖心驿站稍作休息,顺便给手机充电。驿站内,充电设施、冰箱、饮用水、应急用品等一应俱全,置物架旁还摆放着一张简易折叠床。
该社区不断链接多方资源,依托驿站开设视频剪辑、蛋糕烘焙、烧烤烹饪等课程,并开办爱心托管班,解决快递员、外卖骑手“看孩难”问题。
目前,该社区近60位快递员、外卖骑手变身社工,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我参加了社区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共26次,每次都感到很快乐。”快递员柳晨说,被城市温暖的他要把爱心一直传递下去。
新就业群体从治理对象变身为治理力量。
“小区楼梯间漏水”“小区路段湿滑,希望加装栏杆以防老人摔倒”……快递员、外卖骑手化身街头巷尾的“流动哨兵”“移动探头”,将基层治理容易忽略的细节汇集起来,与社区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去年以来,新就业群体发挥优势融入基层治理,通过“随手拍”反馈安全隐患280余条,276名爱心司机“爱心送考”3800余人次。
“新业态与城市双向奔赴,助力基层治理从‘接诉即办’走向‘未诉先办’。”该社区党委书记邵秀梅说,驿站既为城市的“奔跑者”建起一个家,也为他们融入城市治理打开了一扇门,让治理“变量”转化为治理“增量”,凝聚合力,才能更好提升基层治理质效。
PART.03
共生
引“合伙人”
注入资源释放发展新潜能
夕阳西下,下班后的凤凰街道滨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格外热闹,直播、唱歌、画画、打乒乓球……不少居民在这里找到了久违的乐趣。
而此前,社区党委书记周思夷一直为社区资源闲置眉头紧锁。
2020年12月,该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1至3楼完成了装修,其余6层楼2000平方米空间闲置。
凤凰街道滨湖社区“合伙人”承办的妇女沙龙活动
如何用好这些资源?带着这样的思考,周思夷发动社区工作人员链接资源,并创建“牵手计划”公益品牌。通过场地零租金的方式,引进7家“合伙人”入驻,用空间换资源、换服务、换收益。
涂来涂去创意美术室是首位“合伙人”。“按照‘市场化+普惠+公益’原则,社区提供免费场所,培训机构按照最低价格收费,寒暑假一节课仅收取20元至30元不等,每到假期课堂总是爆满。”美术室负责人说。
“特殊群体培训、学习免费,培训机构将总利润的10%至15%回馈社区,用作公益基金。”周思夷说,“引入的7家社会组织已累计产生公益金10万元,这让普惠活动托底更有底气、公益活动补充更加精彩,居民获得更好体验。”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个体独特性被放大,集体也不断被塑造,达成治理共识。”周思夷说,社区治理的过程,也是和居民、社会组织共同成长的过程。
鄂州市益童青少年服务中心、鄂州市清新心理咨询有限公司每月常态化开展妇女赋能、情绪沙龙等活动,与女性朋友一起分享生活、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吸引更多热爱生活、热爱公益的女性主动融入社区。
“通过引入‘合伙人’,有效盘活公共空间,提升社区‘造血自转’能力,释放发展新潜能。”周思夷介绍。
同时,该社区成立商圈联盟,整合社会各方资源,打破资源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和精准配置。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助推商圈组织发展,形成“办商圈活动——筹集公益金——用公益金办商圈活动”的闭环机制,实现社区治理与商圈发展双向赋能。
在新亚太广场经营餐饮店的陈女士笑盈盈地说:“商圈联盟福利多,我们不仅能获得银行贷款,还能把大伙儿串联起来,使客流量更大、生意更红火。”
来源:鄂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