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发展武库舰?又是一个过时的想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9 14:58 2

摘要:武库舰(Arsenal Ship)是一种概念性的武器,是一种概念性的海上导弹发射平台,一般定义为垂直发射系统不少于500具。其装备的导弹大多为巡航导弹,这种武库舰可以被诸如采用宙斯盾系统的军舰在远方控制,也可以被空中预警管制机在空中控制。

有人这样回复W君:

那么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武库舰。

先明确两个概念:第一、武库舰本质是什么?第二、战列舰的宿命又是什么?

武库舰(Arsenal Ship)是一种概念性的武器,是一种概念性的海上导弹发射平台,一般定义为垂直发射系统不少于500具。其装备的导弹大多为巡航导弹,这种武库舰可以被诸如采用宙斯盾系统的军舰在远方控制,也可以被空中预警管制机在空中控制。

在1987年美国就提出了21世纪战舰(Surface Combatant for the 21st Century,SC-21)的概念,这个东西就是武库舰。

一直以来在说一个概念就是——海军虽然历史悠久,但这是一个概念性和试验性的领域。

为什么这样说?原因是对于海战以及海军所支持的陆战和空战都是一个相互攀升的体系作战试验过程。但问题是各个参与方至今需求并不明确。非但如此,更要命的是层出不穷的科技、技术可以肆无忌惮的应用在海军武器平台上,看起来很过瘾,但这件事并不是一件好事

和陆战、空战不同的是、一个武器装备无论多重、多么庞大、多么消耗人力物力,在军舰上都是可以安放的。

例如在二战期间开过那么47炮的古斯塔夫超重型火炮。重量达到了1300吨,完美的诠释了要开炮先铺铁路的荒谬想法。在二战末期,纳粹德国还爆出了建造1500吨级的Landkreuzer P. 1500 Monster的计划。

希望利用履带和附加的稳定器让这件光是炮身就重达1000吨的火炮能脱离铁路运行。

但是这件事对于军舰来说并不难。毕竟,在二战期间,最大的军舰已经造到超过7万吨,载一门1000吨的炮并不是什么难事。

其实,这种事情并不是没有,而是有人认认真真的考虑过。例如金田战舰:

长度达到了惊人的609米,宽度33米,吃水13米,排水量达到了50万吨,在这样的体量下,即便是二战最大的大和级战列舰在它的身边也像是护卫舰一样。大和号上有460mm舰炮9门,不好意思,在金田舰上设计了双联装460mm炮塔50座,共计100门!之外还有鱼雷发射器、各种其他口径火炮超300具,一艘船上的武装已经超过了整个二战其他军舰的总和。

这才是大舰巨炮主义的极致浪漫。所以,二战的日本陆军才有了“海军马鹿”的说法。现在大家看会不会也有一个中二设计师脑子缺根筋的感觉?

其实,中二归中二,在整个海军历史上,各种装备的更新换代都是以这种中二思想不断推进的,只是“金田巨舰”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一些。究其原因就是——“一艘船太能装了”。在船舶设计师的概念中,只需要增大那么一点点排水量,就没有装不上去的装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军舰这一类奇葩装备中什么样的怪鸟也都不吝出现于设计图上了。

那么回到开头的第一个问题“武库舰的本质是什么?”——“能装”!

再看“战列舰”,这东西已经不是“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中的“明日黄花”了,已经是“年前黄花”了,应该是早就过时的东西了。

那么这种海上怪胎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也就是咱们的第二个问题——“战列舰的宿命又是什么”。

战列舰,这个词汇是一个中国人自己发明的词汇,来源于鸦片战争时期。当时英国派出了一艘二等战列舰康沃利斯号和一艘三等战列舰威拉德号参与了第二次占领舟山的战斗。

这种装备了74门火炮的英国巨型军舰在当时清朝是没有名号的。

由于这种战舰在当时英国人自己叫它“Ship of Line”,中国朝廷就译为了“战列舰”。当时更大的装备有110-120门炮的一等战列舰(first rate)其实还没到场呢,腐朽的大清就输掉了战争。

但是海军的发展,其实就是词缀的发展。咱们的“战列舰”这个词就特指了当时一个国家最大的作战军舰,而国外则经过了蒸汽舰、铁甲舰、无畏舰、超级无畏舰等过程。一直到海军条约就把最强的战舰直接叫做“战舰(battle ship)”了。这是用词方法的不同,就像日本称坦克为“戦車”一样,我们如果叫“战车”就不是具体的坦克了,而是包括坦克、装甲车、装甲运兵车、自行高射炮等一系列“作战车辆”。叫“战舰”我们也不适合,因为我们的战舰里面就包括了航空母舰、护卫舰、驱逐舰等一系列的“作战舰船”,于是“战列舰”这个名字也就一直延续下来了。

就“战列舰”而言,就是指一个国家的主力军舰从“Ship of the Line”后来演变成了”Steamship”(蒸汽舰)、“Ironclad”(铁甲舰)、“Dreadnought”(无畏舰)、“Super-dreadnought”(超级无畏舰),再到”Battleship”(战舰)的一系列舰只。

其实从英文的名字上,我们就能看出来这些“主力舰”是日和一步步的通过科技进步演化为一个个怪胎的。

蒸汽舰 Steamship:有了蒸汽机可以不用抢风口了,可以随便跑了;

铁甲舰Ironclad:装上装甲了,小炮打不坏了;

无畏舰Dreadnought:装更大口径的火炮了,顺便也把船造大了;

超级无畏舰Super-dreadnought:对方造大了,我也得同比放大,不放大就等着挨打吧;

战舰Battleship(战列舰):顶格的大!

这就是海军主力舰发展的一个一个基本逻辑。主力舰就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这样一步步发展成怪胎的,至于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这些都是小卡拉米,不值得一提。但是好死不死到了二战,出现了航空母舰……

航母的出现成了一种降维打击,之前大舰巨炮的理论立刻过期无用,舰炮再大也无法将炮弹发射到几百公里之外,装甲再厚也扛不住航弹的打击。试验了100多年的装甲+大炮的组合立刻就被舰载机+航弹的组合击溃。回过头我们看,其实各个国家发展海军的时候都会以一个预设的、假定的战场形势来设计自己的军舰。这就造成了军舰领域中一贯的设计出一大堆设计精妙但远离现实的产品。

以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为例,这就是典型的新时代旧思想的具体体现。一开始美国海军也是信心满满,要做一艘什么?隐身的、强火力的、全电推进的、可以靠岸打炮支援陆军的大型驱逐舰。

听上去是不是很美?是不是一股子“再造大舰巨炮主义”的味道?

隐身?

做出来了,远处雷达截面积像个小渔船,代价是船体过分复杂,建造、维修和日常维护成本高得离谱;

火力?

搞了两门155毫米先进舰炮(AGS),设计上能打出100海里远的炮弹,结果因为炮弹太贵(单发价格和导弹差不多),最后连弹药项目都被砍了——有炮也没炮弹;

全电推进?

做到了,但整套系统复杂到连航行都有故障风险,可靠性远远低于传统机械推进。

到今天,朱姆沃尔特级连最基本的作战定义都没有搞清楚。

支援陆军?现在海军陆战队都靠自己上岸打了;

反舰?本身没有像样的反舰导弹,需要后期改装;

防空?比阿利·伯克级少一截。

所以,几十年前,海军马鹿;十几年前海军马鹿;几年前,海军马鹿;现在,海军马鹿。原因不在海军这些人脑子有问题,而是在于“军舰太能装了”,以至于“什么都能装但装什么也不靠谱”。

其实,在“战列舰”的一百几十年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的需求就是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概念——在自己被击沉之前击沉对方。但是这个概念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在自己被击沉之前击沉对方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对方的火力没你足,对方的装甲没你厚。军舰能装那就装呗……

理解了这个概念之后你就发现军舰的发展就变味了。不是对岸打击、不是运输兵力这样的主业了,而是改成了打赢对方的军舰。如果不是《华盛顿海军条约》咱们还不知道恐怖直立猿会不会造出来100万吨甚至1000万吨排水量的军舰呢!本质上,海军的发展其实陷入了一个零和博弈——这就是战列舰的最核心的思路。

现在说回“武库舰”,本质上是和战列舰的思路没有区别的,将大量的各种导弹装到军舰中,以期许一艘战舰有超大的火力打击力度。这件事放在40年前还没有什么错误,原因是40年前正处于冷战期间,打仗的模式是地球重启。由于冷战前期双方军备竞赛的到的一个共识就是——确保对方被摧毁,所以大量的导弹宣泄而出就成了一个基本的作战思想。

在构想中的武库舰理论上可以在15分钟之内将携带的500枚各种导弹一次性射出。

这个时期就属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假设了。以美国目前最先进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来举例说明吧,虽然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现在还是前途未卜,但技术上没啥问题。这艘驱逐舰依靠AN/SPY-3多功能X波段雷达作为其主要的火控雷达。

这个雷达的火控通道一共只有16个,虽然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计划再做一次升级(Baselines 9/10 系统软件升级),扩大通道数量在到24个,但船上其他系统的配合度依然是16个。所以如果稳定打击和跟踪目标的数量就是16个。注意,这是21世界的科技,并不是1987年。

相对于伯克级驱逐舰的AN/SPY-1来说,已经是提高了数倍了。一个例子——2017年美国国防部的咨询承包商测算,一艘伯克级Flight IIA构型驱逐舰可以同时应对来袭的四个目标做出反应。Flight III构型可以应对最多六个目标。简单的说只需要7枚反舰导弹就可以对一艘美国引以为傲的盾舰进行瘫痪式打击。

驱逐舰如此不堪,但为什么美国、中国都在大力的发展驱逐舰呢?原因就是在于目前海军作战所面对的打击过于强大,与其华而不实的多投钱,不如躺平求效费比。这也是为什么在二战之后各种战列舰巡洋舰消失掉、现在各国海军只剩下驱逐舰和护卫舰这样的“小卡拉米”的原因了。

所以这个时代还搞武库舰?倒不如多造几艘综合能力更强的驱逐舰。

说几个摆在面前的事实——如果你要能一次性倾泻500枚导弹,那么你就得开这些导弹所需要的火控通道,结果就是你的雷达、指挥、跟踪计算系统要做得比现在的驱逐舰更加庞大。这套系统的复杂度并不是线性上升的,而是成指数上升。最终这么多的设备,一艘航母都装不下!

活生生的例子——为什么英国的航母和咱们的076都是双舰岛设计了?就是因为雷达、指挥系统复杂度过高,已经难以集成在单一一个舰岛内了,两套系统分开一定距离,可以有效的降低不同系统之间的干扰从而降低复杂度。

其次,武库舰单一出海吗?例如这货怎么反潜?作为一艘只能发射导弹的舰艇,很难应付作战海域的复杂情况的。如果要反潜,就得增加反潜的一系列功能。如果不能反潜,出海还需要带着有反潜功能的驱逐舰。这样一来,武库舰的作用就大幅度降低了。

再有,现在的导弹技术发展了,不需要导弹洗地的情况下,带着那么导弹干嘛?其实现在的打击力度往往更精准了,对于一个重点军事目标的打击,通常3-4枚导弹就可以达到目的,在海里漂着一个携带了几百枚导弹的军舰,就不是一个明智之举了。

万一被人偷家,其实是损失了一个区域的大部分打击能力——鸡蛋别放在一个篮子里。

最后,从系统复杂度上来说,一艘武库舰的建造成本大约是7-8艘驱逐舰的价格。现在你试想一个功能,如果一艘武库舰的导弹发射弹药可以自由分割,例如在一个海域,可以把自己一半的发射单元移动到A点、把30%的发射单元移动到B点,把20%的发射单元移动到C点,这样就可以控制28000平方海里的海域,如果有危险等级的变化,还可以继续灵活调配,这样技术的武库舰是不是更科幻?

明白人立刻就知道了,有5艘驱逐舰各自派到不同的阵地上不就是可以达到这种复杂功能吗?要什么自行车啊?

现在知道武库舰的想法过时了吗?

来源:军武数据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