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长沙工业学院匡睿颖:让传统活起来,让非遗亮起来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9 16:01 2

摘要:在湖南岳阳汨罗长乐镇的乡间小路上,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长乐故事会。锣鼓声中,乡音故事娓娓道来,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与乡愁。然而,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像长乐故事会这样的地方性非遗项目,也面临着传承式微、传播断裂的危机。

“文化不是冰冷的陈列,而是可以被感知、被触摸、被亲近的生命体。”

——题记

在湖南岳阳汨罗长乐镇的乡间小路上,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长乐故事会。锣鼓声中,乡音故事娓娓道来,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与乡愁。然而,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像长乐故事会这样的地方性非遗项目,也面临着传承式微、传播断裂的危机。

匡睿颖,一位来自长沙工业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副教授,选择了用数字化手段为非遗注入新生机。十余年来,她以匠心与恒心深耕于这片古老而鲜活的文化土壤,用纪录片定格故事,用游戏唤醒记忆,用虚拟与现实交融的展示方式,让非遗从静态叙述走向动态体验,让过去与未来在指尖相遇。

左三为长乐故事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范兴、右二为匡睿颖老师。

拍摄现场。

“我想让更多人听见他们的故事”

初遇长乐故事会时,匡睿颖还是一位年轻的教师。在田野调查中,她一次次走进演艺人的小院,听他们讲述祖辈如何口传心授、如何在长乐街上比拼故事技艺。那些质朴的话语、粗犷的表演,让她深受触动,也隐隐感到一种责任:这些故事,不应该只停留在一个镇子的记忆里,它们值得被更多人看见、听见、感知。

但问题也摆在面前。传统的口头表演形式受众有限,尤其在年轻人中,缺乏有效传播途径。于是,匡睿颖开始思考:能不能借助数字媒体技术,让非遗真正“活”起来?

从拍摄纪录片入手,她用镜头记录下最后一代故事艺人的表演,用真实的画面还原现场的氛围与情感。为了打破纪录片的局限,她又组织制作了微电影,把传统故事用影视叙事方式重新演绎;再进一步,她结合VR技术,探索虚拟空间中的故事会再现,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庙会上,听着锣鼓,看着彩灯,沉浸在一段段流转千年的乡村史诗中。

“非遗不是过去式,是现在进行时”

如果说拍摄纪录片和制作微电影是第一步,那么将非遗融入游戏化体验,则是匡睿颖更为大胆而先锋的探索。

她带领团队研发了以长乐故事会为主题的文化游戏,将传统故事、人物、节庆仪式元素以任务和关卡的形式嵌入其中,让玩家在轻松娱乐中完成一场场“文化穿越”。通过互动、任务推进、视觉沉浸,非遗内容变得既有趣又有温度,大大增强了年轻一代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让非遗从‘被保护’转变为‘被体验’,这是我一直在努力做的。”匡睿颖深知,只有让文化重新进入日常生活,才能真正延续它的生命力。

在她主导的多项省级课题中,围绕“数字化赋能非遗保护”的研究体系也逐步形成:构建长乐故事会数字资料库,开发互动展示应用,建立非遗体验空间,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再现故事场景……一系列有温度、有深度的创新实践,让原本濒临边缘化的地方艺术,在数字世界中焕发出新的光芒。

“让孩子们在触摸未来时,也能触摸到根”

除了自身的科研实践,匡睿颖始终把非遗数字化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她设计了以“文化+科技”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通过田野调查、素材采集、数字化创作等环节,亲身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播。

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学习数字影像制作、交互设计、3D建模,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去倾听一个乡镇、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脉搏。“我们做的不只是作业,而是在帮一个快要被遗忘的世界留声。”一位学生曾在课后感慨地说。

在教学改革中,她坚持知识建构与真实任务结合,让文化传承与数字技能培养同步推进,实现认知、能力与情感的三重达成。“如果未来的孩子们在触摸最先进科技的同时,也能触摸到自己的文化之根,那我们的努力就值得了。”匡睿颖这样说道。

“三尺讲台,她用心育人;千里乡野,她用爱寻根。”

十年磨一剑,从一帧帧影像到一款款数字应用,从一节节课堂到一个个真实项目,匡睿颖用自己的坚持,让传统文化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成为可以被看见、被体验、被热爱的生活片段。让非遗活在当下,让文化亮在未来。这是她的初心,也是她未完的路。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