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日,《纽约时报》刊出台湾文化界大佬龙应台的一篇重磅文章《留给台湾的时间不多了》,这下可真是炸开了锅!
4月1日,《纽约时报》刊出台湾文化界大佬龙应台的一篇重磅文章《留给台湾的时间不多了》,这下可真是炸开了锅!
龙应台一向以敢说真话著称,这次更是直接开炮,把赖清德那套"倚美抗中"的把戏批得体无完肤。
要知道,龙应台可不是一般人。作为知名作家和曾经的台湾"文化部长",她的这番话立马在岛内掀起轩然大波。
更惊人的是,这位曾经被绿营捧得高高的大咖,这回却公开打脸赖当局,直指其政策死穴,这让民进党上下直接没了脾气。
为啥龙应台突然发这么重的话?赖清德的"靠美抗中"政策到底错在哪了呢?
先说说龙应台是何许人也。1952年生于台湾高雄的她,算是台湾文化界的重量级人物。早年留学美国,拿下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后来担任台湾"文化部长"。
她的成名作《野火集》当年在台湾掀起了巨大思想风暴,被不少人誉为"台湾的良心"。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化人,近年来一直对台湾政坛保持着冷静观察,很少公开发声。
但这回,她是真的坐不住了。
龙应台这人有个显著特点,就是性格刚直,从不随波逐流,向来敢说敢言。
有意思的是,早些年她也曾与民进党走得较近,甚至支持过民进党的某些政策。
但随着民进党近年来政策越走越极端,特别是在两岸关系上越来越对抗,她慢慢看清了这帮人的真面目,对民进党的失望与日俱增。
这次龙应台选择在《纽约时报》这个国际大平台发声,绝不是心血来潮。
在看到赖清德当局一门心思搞"倚美抗中",把2300万台湾同胞的命运当儿戏,她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被深深触动了。
在《纽约时报》的文章中,龙应台提到了自己在台湾南部坐出租车时的一幕:在和一位司机大叔闲聊中,对方突然冒出了一句"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
龙应台敏锐地观察到,自特朗普削减美国对乌军援,今年2月在白宫当众羞辱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后,台湾岛内已经出现一种忧虑——美国已背弃乌克兰,会不会也"抛弃"台湾?
这个担忧不只存在于知识精英圈子里,连普通出租车司机都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足见民间疑虑之深。
越来越多的台湾普通民众开始对民进党当局长期宣传的"美国会保护台湾"的神话产生怀疑:如果美国连已经深陷战火的乌克兰都能说弃就弃,那么台湾又凭什么认为美国会为了自己与中国大陆开战?
这种疑问如今在台湾街头巷尾悄然蔓延,却被赖清德当局刻意忽视了。
龙应台在《纽约时报》的文章中直言道:"赖清德似乎对这些情绪视而不见,他没有与台湾岛内各方接触,就我们应该走向何方发起一场紧急的全体讨论,而是选择制造恐惧和对抗,重拾黑暗的冷战言论。"
3月13日,赖清德还在那儿嚷嚷两岸"互不隶属",把大陆定性为"境外敌对势力"。这不是典型的"嘴炮治国"吗?
更让龙应台忧心的是,赖清德当局不仅置民意于不顾,还在不断加码对抗。
他们一方面大肆渲染"大陆威胁论",另一方面又拿高达1800亿新台币的军购预算向美国"买保险",这种政策组合拳直接把台海局势推向了险境。
龙应台看到的是一个台湾领导人正带着全体台湾民众在钢丝上跳舞,而钢丝下面是万丈深渊。
身为文化人和知识分子,龙应台深知自己的责任不仅是创作,更是在危急时刻为民众发声。
在这篇引起广泛关注的文章中,她不仅分析了当前局势,更直指赖清德当局的致命误判,她的发声,无疑是台湾知识界良知的觉醒,也给被民进党意识形态绑架的台湾社会打开了一扇思考的窗户。
龙应台直接点出民进党当局最大的误判:以为美国会为台湾而战。这简直是做梦!
看看乌克兰的惨状就明白了。
美国当初也是拍胸脯保证支持乌克兰,结果呢?
只提供武器和情报,就是不派兵参战。
而且乌克兰离美国那么远,俄罗斯又不可能打到美国本土,美国尚且不敢直接派兵参战。台海离美国本土有多远?一旦开打,美国本土很可能会面临我国的战略打击。
这个代价,美国人真的愿意付吗?想都别想!
更要命的是,今年3月初,有个台湾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做了个非正式民调,问在看了乌克兰最新局势后,是选择"保卫台湾"还是"投降"。结果大多数人选了后者!这可把岛内那帮整天"武统威胁论"的政客们吓坏了。
龙应台一针见血地指出,台湾根本指望不上美国。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认为台湾在半导体领域与美国存在利益竞争,为此还加征了高关税!美国人向来"美国优先",凭啥为台湾冒着被核弹打的风险去跟我国硬刚?真要打起来,第一个跑路的肯定是美国佬!
咱们再看看两岸军力对比就更明白了。
解放军现役兵力200万,台军才多少?15万出头。
海军方面,咱们已经有了两艘现役航母(辽宁舰和山东舰),第三艘福建舰也在海试中;陆军、空军、火箭军各项装备全面升级换代;东风-17这样的高超音速导弹早就服役了。
台湾拿什么抵抗?就靠赖清德采购的那些美国淘汰货?
按军事专家的说法,就算台湾把GDP的20%都花在军购上,也填不平和大陆的军力鸿沟。这差距是结构性的,不是砸钱就能解决的。
龙应台的文章不光是批评,也指出了出路。她认为台湾和平保障自由的唯一途径是"以某种方式与中国大陆和解"。
回顾历史,2008年到2016年,两岸关系就处于"最佳状态"。
那会儿两岸在学术、文化和商业等领域合作交流,台湾经济稳定繁荣。这不就证明两岸和解是完全可能的吗?
说到底,打打杀杀对谁有好处?不就是美国人坐山观虎斗、渔翁得利吗?想想看,台湾每年从大陆赚多少钱?两岸年贸易额3200多亿美元,台湾从中赚了将近800亿美元的顺差。
台商在大陆投资多少?上百万台湾人在大陆工作生活。一旦两岸闹翻,这些都得泡汤。
可惜的是,自从2016年民进党重新上台执政,这扇"和平之窗"就被关上了。
龙应台痛心地指出,民进党当局又回到了渲染对抗、制造恐惧的老路上来。更糟的是,在台湾岛内,现在谁要是提出与大陆和平相处的建议,立马就会被扣上"投降派"甚至"卖台"的帽子。
这不是典型的绿色恐怖吗?
龙应台还指责赖清德将岛内紧张气氛渲染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甚至让人想起了过去的"戒严"时期。为啥?因为赖清德就是想通过制造紧张来控制台湾民众,巩固自己的权力。
龙应台在文章结尾警告:"台湾时日无多"。特别是在乌克兰局势急转直下后,特朗普很可能会"抛弃"台湾这颗棋子。
她提醒说,台湾妄图依赖美国,同时排斥和对抗中国大陆,"绝对不再是一条可行的前进道路"。
这话说得可真够直接的!
就在龙应台文章发表当天(4月1日),东部战区就组织了一次大规模军演,出动了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等兵力,围着台岛转了一圈。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也明确表示,这是对"台独"分裂势力的严重警告和有力遏制,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统一的正当必要行动。
想想看,2008年到2016年那会儿,两岸关系多好啊!那会儿解放军围着台湾演习了吗?台商去大陆投资有阻碍吗?台湾水果销大陆有问题吗?都没有!
可现在呢?自从蔡英文、赖清德这帮人上台后,三天两头就是"倚外谋独"、"以武拒统",搞得两岸关系一天比一天紧张。
2023年美国众议院前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后,解放军直接发起了"环台军演",把台海搅得天翻地覆。
赖清德上台后更是变本加厉,一会儿去美国"过境",一会儿又扯"独立主权"的大旗,还把大陆视为"敌对势力"。你说这不是往火山口上跳吗?
其实就连美国自己都知道,一旦两岸开打,他们根本救不了台湾。
2024年美国印太司令部的一次战争推演显示,如果发生台海冲突,美军要在短时间内向西太平洋投送足够兵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已经相当强大,美军的航母战斗群很难靠近台海。
更要命的是,美国国内对出兵保台的支持率也不高。
根据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2024年的民调显示,只有37%的美国人支持为保卫台湾派兵,而60%的人反对。说白了,美国佬不愿意为了台湾让自己的孩子去送死!
说到底,赖清德和民进党的"倚美抗中"路线犯了三个致命错误:
误判一:以为美国会为台湾出头
这是最大的笑话。美国人从来都是利益至上,他们凭啥为台湾冒险跟我国硬碰硬?就像龙应台所言,美国"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想当年美国是怎么对待越南、阿富汗的?最后不都是撒腿就跑,把"盟友"扔在战场上自生自灭?台湾凭啥觉得自己会是例外?
误判二:妄想军购能挡住统一大势
赖清德上台后把军购预算提高到史无前例的1800亿新台币(约合400多亿人民币),号称要打造一支"足以让解放军望而却步"的武装力量。这简直是白日做梦!
就算美国真卖给台湾最先进的武器(事实上根本不可能),台湾也抵挡不住统一的历史潮流。军事专家早就算过这笔账:以台湾的经济体量和人口规模,根本不可能支撑起与大陆抗衡的军事力量。
误判三:看不清美国的真实战略意图
"美国需要台湾作为牵制中国的一颗棋子,最理想的情况是台海永远处于'不统不独不战'的状态。"这样美国才能持续利用台湾来牵制中国发展。
看看美国这些年的操作就明白了:一方面卖武器给台湾,另一方面又强调"不支持台独"。这不就是典型的骑墙吗?更讽刺的是,美国对台军售简直就是明抢!台湾花80亿美元买的F-16V战机,单价比卖给其他国家高出30%。关键是,这些武器连美军自己都不怎么用了,直接当二手货卖给台湾。
龙应台这篇文章,可以说是给台湾当局当头一棒。作为台湾知识界的代表人物,她看得比那些整天闭着眼睛"倚美谋独"的政客们要清楚得多:台湾的出路在于与大陆和解,而不是一条道走到黑地对抗。
其实道理很简单: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历史事实和国际共识。美国再怎么支持台湾,也不会改变自己的"一中政策"。为啥?因为连美国人自己都知道,玩过头是要付出代价的。
赖清德现在面临一个严峻选择:是继续当美国的棋子,把台湾带向深渊;还是回归理性,寻求两岸和平之道?时间窗口正在关闭,留给台湾的选择不多了。
"台湾妄图依赖美国,同时排斥和对抗中国大陆,绝对不再是一条可行的前进道路。"
龙应台的这句话,但愿台湾当局能听进去。不然,等真到了箭在弦上的那一天,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来源:若愚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