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月的安徽淮北,阳光洒在濂溪县南坪镇任集村的水面上,波光粼粼的光伏板如一片片“蓝色梯田”,与水下游弋的鱼群相映成趣。这片昔日的采煤沉陷区,如今通过“渔光互补”模式焕发新生,成为生态修复与绿色能源协同发展的典范,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四月的安徽淮北,阳光洒在濂溪县南坪镇任集村的水面上,波光粼粼的光伏板如一片片“蓝色梯田”,与水下游弋的鱼群相映成趣。这片昔日的采煤沉陷区,如今通过“渔光互补”模式焕发新生,成为生态修复与绿色能源协同发展的典范,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十年前,任集村因采煤导致地面塌陷,形成连片荒芜的水塘,土地无法耕种,村民被迫外出谋生。近年来,淮北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沉陷区治理与新能源开发结合,引入光伏发电项目。经过科学勘测与生态修复,数千亩水面架起光伏板,水下则规划为标准化养殖区。“谁能想到,过去人人避之不及的‘废坑’,现在成了下金蛋的‘聚宝盆’!”村民老任感慨道。
“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模式,巧妙解决了土地资源短缺与能源需求的矛盾。光伏板距水面约2米,既不影响光照透入,又能为鱼类遮阴避暑;板间安装智能投喂系统,定时定量撒播饵料。养殖户老刘划着小船查看鱼群:“光伏板下面水温稳定,鱼长得快,去年养的鲫鱼一条能卖到20元!”电站年发电量可满足10万户家庭用电,减排二氧化碳超5万吨,真正实现“一度电、一条鱼”的双重效益。
项目落地后,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稳定租金,部分人转型为“渔光管理员”,负责清洁光伏板、监测水质。村民张大姐每天划船巡视光伏区,月收入超过3000元:“以前打工要跑外地,现在守着家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此外,合作社组织村民学习生态养殖技术,鲈鱼、小龙虾等高品质水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成为都市餐桌的“新宠”。
淮北市将“渔光互补”纳入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提供专项补贴和技术支持。政府联合高校研发“智慧渔光管理系统”,实时监控水质、发电效率及设备运行状态;定期举办技能培训,帮助村民掌握光伏维护、电商营销等新技能。未来,当地计划拓展“光伏+研学游”,吸引游客体验新能源科普与垂钓乐趣,进一步激活乡村经济。
当夕阳的余晖染红水面,光伏板下的鱼群泛起涟漪,这片曾经的“生态伤疤”已蝶变为充满希望的“绿色引擎”。从黑色煤尘到蓝色光伏,从废弃水塘到产业沃土,淮北的实践证明:只要创新思路,每一寸土地都能绽放出振兴的光彩。
来源:中山土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