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核与辐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工业、农业、能源等众多领域,为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与此同时,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也不容忽视,放射卫生因此成为保障公众和职业人群健康的关键防线。值此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让我们一同了解放射卫生
了解放射卫生
守护健康防线
放射卫生科普知识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核与辐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工业、农业、能源等众多领域,为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与此同时,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也不容忽视,放射卫生因此成为保障公众和职业人群健康的关键防线。值此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让我们一同了解放射卫生知识,积极传播放射卫生知识,提高防护意识和能力,共同营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
放射卫生学是一门研究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有害影响及其综合防护措施的学科,作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重要分支,在守护公众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工作领域涵盖辐射防护、辐射监测、健康风险评估与危害控制、核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准备与响应、放射卫生监督与管理等。确保在合理利用放射技术的同时,将辐射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降至最低。
在职业照射辐射防护方面,重点关注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如医院放射科医生、核电站工作人员、工业探伤人员等,通过采取防护措施和健康监测,保障他们的职业健康;医疗照射辐射防护聚焦于放射诊疗中的患者和受检者,确保在获得必要医疗诊断和治疗的同时,将辐射剂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公众照射的辐射防护则着眼于广大普通民众,对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电离辐射源进行监管和防护 ,比如环境中的天然放射性、核设施周边的辐射环境等。
二、生活中的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可分为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天然辐射来源于宇宙辐射、自然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是人类一直以来都生活在其中的本底辐射,如土壤、岩石、空气中都存在一定量的天然放射性物质。医用辐射是人工辐射的主要来源,像放射诊断(X射线摄影、CT检查等)、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和核医学等,此外,工业探伤、核能发电等也是人工辐射的来源。
虽然电离辐射无处不在,但只要控制在安全剂量范围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通常是微小的。以常见的医疗放射检查为例,一次胸部X射线摄影的辐射剂量大约仅为0.1 - 0.2 mSv,而单次胸部CT扫描的辐射剂量一般在5 - 10 mSv左右,只有当人体短时间内接受超过100 mSv的辐射剂量时,患癌风险才会明显增加。因此,不必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三、职业照射和公众照射剂量限值
国家标准GB18871规定,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年有效剂量限值是:
①由审管部门决定的连续5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但不可作任何追溯性平均),20mSv;
②任何一年中的有效剂量,50mSv。
实践对公众关键人群组成员产生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不得超过1mSv;
特殊情况下,如果5个连续年的年平均剂量不超过1mSv,则某单一年份的有效剂量可提高到5mSv。
四、放射卫生防护措施
职业放射防护:对于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为其提供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铅衣、铅帽、铅手套等,并定期组织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和职业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剂量监测档案,确保工作人员的辐射暴露始终处于安全水平。同时,工作场所要设置有效的防护设施,如屏蔽墙、防护门、警示标识等,严格控制非工作人员进入辐射区域。
医疗放射防护:医疗机构在开展放射诊疗活动时,应遵循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医生需严格掌握放射检查和治疗的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照射。在检查过程中,要为患者和受检者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对非检查部位进行屏蔽防护,并提前告知辐射可能带来的影响。此外,定期对放射诊疗设备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和维护,确保设备性能良好,减少因设备故障导致的辐射安全隐患。
公众放射防护:普通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电离辐射的机会相对较少,但也应具备基本的防护意识。比如,尽量远离正在运行的放射源和辐射工作场所;在进行医疗放射检查时,要听从医生的安排,配合做好防护措施;如果居住在核电站等核设施周边地区,要关注当地政府发布的辐射环境监测信息,了解应急避险知识 。
五、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
我国高度重视放射卫生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从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到公众的辐射防护,都进行了全面规范。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是放射卫生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保障公众和职业人群健康权益的有力武器。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