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定云:呼吸有术,生命有光——一位呼吸科医生的医路历程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9 19:14 2

摘要:呼吸学科作为临床重要学科之一,肩负着为广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提供优质诊疗服务的重任,活跃在临床、科研、教学一线的青年医生成为了呼吸学科的中坚力量。他们怀揣梦想,肩负使命,为推动我国呼吸学科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每周一星

呼吸学科作为临床重要学科之一,肩负着为广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提供优质诊疗服务的重任,活跃在临床、科研、教学一线的青年医生成为了呼吸学科的中坚力量。他们怀揣梦想,肩负使命,为推动我国呼吸学科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主办,中国医学论坛报呼吸与危重症编委会协办的面向于青年医生的“每周一星”栏目正式开启,每周三更新。“每周一星”栏目旨在关注呼吸学科青年医生的成长与发展,搭建一个展示他们风采、分享成长故事、交流心得体会的平台。

本周故事的主人公是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宋定云医生。

在医学的无垠宇宙里,呼吸学科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星辰,以其独有的魅力将我深深吸引,开启了我一段意义非凡的从医旅程。从最初的选择,到如今的执着坚守,这一路既有成长的欢欣,也有挑战的磨砺,更有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责任的深刻体悟。

从医初心:呼吸学科的召唤与坚定信念

选择呼吸学科,于我而言,是一次偶然中的必然。大学时光里,我穿梭于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诸多学科之间,它们各具特色,令人着迷。然而,当我踏入呼吸科病房的那一刻,一切都改变了。那些因呼吸困难而挣扎的患者,急促的喘息声、渴望呼吸顺畅的眼神,穿透了我的心房。我意识到,呼吸,这个最简单却又至关重要的生理过程,一旦受阻,会给患者带来多么巨大的痛苦。而我,渴望成为他们呼吸顺畅的守护者。

随着对呼吸学科的深入了解,我愈发明白,呼吸系统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高发病,从常见的感冒、支气管炎,到严重的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癌、肺纤维化……这些疾病不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更是影响他们生活质量的“隐形杀手”。选择呼吸学科,意味着踏上一条充满挑战的旅程,但也是一条充满希望与意义的道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拯救无数生命。

正是在一次次的临床实践中,我的信念逐渐坚定。记得有一次,我参与了一位重症肺炎患者的抢救。这位患者患有特发性肺纤维化,此次感染了多重耐药菌,病情迅速恶化,呼吸衰竭,生命垂危。在紧张的抢救过程中,我目睹了呼吸学科医生们的专业与冷静。他们凭借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精准地调整药物剂量。经过数日的日夜奋战,患者终于转危为安。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呼吸学科医生的责任与使命,也更加坚定了我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我告诉自己,无论未来的路有多么艰难,我都要用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守护患者每一次呼吸,让生命的旋律在呼吸之间继续奏响。

成长历程:在临床与科研中的蜕变

临床蜕变:从懵懂到笃定

实习阶段,是我临床征程的起点。踏入呼吸科病房,我怀揣着对医学的敬畏与热忱,如同初绽的蓓蕾,渴望汲取知识的养分。每日清晨,跟随带教老师查房,我全神贯注地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认真聆听老师对病情的剖析与诊断思路。那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一位患者反复咳嗽、咯血,初步检查后,我诊断为肺结核。然而,治疗数日后,病情毫无起色,新的症状接踵而至。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诊断,内心满是焦虑与不安。于是,我一头扎进文献资料的海洋,与带教老师反复探讨,最终发现患者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肺部血管炎,即ANCA相关性血管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这次经历如当头棒喝,让我深知临床诊断绝非一成不变,医生需时刻保持敏锐,不断学习、思考,才能为患者提供最精准的诊断与最有效的治疗。

住院医师阶段,我开始独立管理患者,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我逐渐学会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记得有一位晚期肺癌患者,错过手术时机,且对常规化疗药物耐药。面对这棘手的状况,我陷入困境,内心满是无助。但我不愿放弃,查阅最新肿瘤治疗指南,请教赵卫国和赵微主任等多位肿瘤学专家,最终为患者制定了一套综合治疗方案: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相结合。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患者肿瘤部分缓解,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这次经历让我深刻领悟,医学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之旅,只有紧跟前沿,才能为患者点燃更多希望之光。

逐梦科研:追求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科研,是医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我在医学道路上不懈追求的星辰大海。我的导师代华平教授曾说过:“科研要带着问题找答案,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在这片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我有幸参与了多项研究项目,其中探索符合临床疾病特点的肺纤维化模型,使我记忆犹新。

目前公认的肺纤维化小鼠模型是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刚开始跟着肖慧娟师姐学习剥离暴露气管,气管注药的方法造模,这种方法从小鼠麻醉到注药完成最快10min,并且小鼠易窒息死亡,为了寻求更快的速度,我先后拜访了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结核学部实验室、天津的宁文教授课题组、汤楠教授课题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等,综合各个研究单位的优点,结合中日友好医院临床研究所当时动物房和课题组可以提供的资源,用异氟烷气体麻醉的方式,喉镜引导下气管滴注博来霉素造模,最快3分钟一只,一天可以造模100多只,并且小鼠打完药30s即可苏醒,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小鼠使用率。但是经气管滴注,模型的病变主要集中在气管周围,造模不均匀,有一种雾化针虽然可以雾化,但雾化就在一瞬间打入小鼠气管,不持续,造模也不均匀,当时我看到王明哲师兄在造COPD的模型,烟是均匀吸进去的,我就在想博来霉素如果像烟一样被吸进去是不是就能造成均匀的纤维化模型,我把我的想法与肺功能仪器的李峰工程师进行了沟通,得知他们公司有这种仪器,但是该仪器是主要做COPD模型的,所有的参数需要自己摸索,并且我们单位没有买这台仪器,但是如果我探索成功了就可以扩展这台仪器的使用方式,后来这台仪器以投放的方式放在中日友好医院的动物房,这个想法也得到了我导师代华平和彭亮教授的支持,前2年一直在汇报阴性结果,直到我博士毕业那年,终于成功了,并且肺纤维化是从肺脏的边缘开始,跟临床特发性肺纤维化特征相似,该研究结果发表在方法学《可视化试验杂志》(JOVE)。均匀的模型是成功了,但传统的评价纤维化的方法是HE染色的Ashcrof评分和Masson染色,计量胶原纤维的方法很主观和宏观,早期肺纤维化变化很难诊断,而临床上特发性肺纤维化最重要的是早诊早治。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病理科找潘琳教授请教病理切片的辨读,我说了我的想法,潘琳教授说北大程和平院士团队有个新技术可以看到胶原和弹力纤维,于是在潘教授介绍下去拜访了程院士团队的王爱民教授,开启了一段光学的合作之旅,跟陈雪影师妹一起探索了肺纤维化模型早中晚期纤维化胶原的细微变化,但是每只小鼠对博来霉素的反应有异质性,如果能动态观察一只小鼠肺组织的纤维化变化更能说明问题,通过查文献,我们发现发表在《自然·方法》(Nat Methods)杂志上有研究者在小鼠的胸部镶嵌一个透明的小窗,可以透过小窗动态观察肺纤维化的变化,我和王鑫师妹一起合作,成功复现了文章的方法,实现了体内肺纤维化的动态观察。但是双光子最深只可以看到几百微米,不能把整个肺组织的3D形态展示出来,这个问题指引我挖掘更新的技术来解决。

科研不仅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毕业后,我从实验室转战临床,开启了“白+夜”“5+2”的临床科研两手抓模式。刚上临床的第一年是最痛苦的,像哪吒重塑真身,赵铁梅主任和张侃主管不厌其烦地给我改病历,摞起来大概有半米高,崔俊昌主任和刘慧莹主任讲临床诊断思路,指导了我人生中第一次病例汇报,每每回忆起都是感动。解立新主任说,要从临床发现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但是我的临床科研项目经验不多,于是我一看到有会议就报名,去参加学术会议,从专家的PPT中找灵感,与自己已知的知识融合,但我发现在我沉溺于临床这一年,研究方式已经从单细胞测序扩展到空间转录组学,甚至多组学,多维度的理解解决问题,我落伍了,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于是我在出任务期间,别人休息的时间我给自己报了生信分析、孟德尔随机化、python和口语粉碎机等课程刷新我的知识库,但当我拿到自己的单细胞测序数据时发现自己学习的课程是纸上谈兵,于是我就去找解主任,我说我想跟宋立成老师学习生信分析,主任顶着巨大压力给了我躬行的机会,经过宋老师几个月的手把手指导,目前已初步掌握生信分析的流程,多组学是我的下一个前进方向,解主任的托举是我不断进步的最大动力。要想科研有广度,先让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思维有广度的人,对于我来说,既要深刻理解自己所研究方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还要深耕干细胞治疗的新动向,更要紧跟新兴技术,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紧跟时代潮流。

如今,回首科研之路,那些曾经的挫折与失败,都已化作我成长的阶梯。每一次的探索与发现,都让我更加坚信,医学的星辰大海就在眼前,而我,正朝着那片光明,坚定前行。

心得感悟:从医路上的收获与思考

从医之路是一场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旅程,但在这条路上,我收获了无数的感动与成长。每一次看到患者康复后的笑容,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感谢,我都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记得有一位患有胸腔积液的老年患者,因为病情反复发作,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经过我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他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有一天,他给我发来一条短信,说:“宋医生,是您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谢谢您!”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医生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给予患者希望和力量。

在从医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呼吸学科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需要多学科协作来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在每一次的疑难病例讨论中,都会和内科、外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的专家们一起,从不同角度分析病情,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只有团结协作,才能为患者提供最全面、最有效的医疗服务。

同时,我也意识到,医学是一门充满未知的科学。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许多进步,但仍有许多疾病无法治愈,许多问题无法解决。这让我时刻保持谦逊和敬畏之心,不断学习和探索。我深知,作为一名医生,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而要不断追求卓越,为医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从医路上,我也深刻体会到沟通的重要性。解主任曾说过:“除了疾病本身治疗外,心理治疗和康复一样重要”,与患者的沟通不仅仅是告知病情和治疗方案,更是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有一次,我遇到一位患有肺癌的患者,他的情绪非常低落,对治疗失去了信心。我耐心地和他沟通,详细地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鼓励他积极配合治疗。经过多次沟通,患者的情绪逐渐好转,最终成功完成了治疗。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医生不仅是治疗疾病的专家,更是患者心灵的慰藉者。

从选择呼吸学科的那一刻起,我就踏上了一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从医之路。在这条路上,我经历了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收获了知识、技能和感动。虽然前路依然漫长,但我相信,只要我坚守初心,不断学习和探索,就一定能够为患者守护每一次呼吸,为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院中心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

临床医学博士 毕业于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主要研究方向:间充质干细胞对肺损伤肺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曾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Cell Research、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JOVE和中华医学杂志等发表论文及论著4篇,曾参与科研项目14项,担任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和JOVE审稿人,LDDD杂志联合主编,任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届呼吸内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宋定云医生由中国医学论坛报呼吸与危重症编委会副主编解立新教授推荐

李丹教授:以青春之名,共绘呼吸学科新篇章|“每周一星”开栏寄语

吕行:医路坚守,护佑呼吸希望|每周一星

张津铭:保持热爱和追求,才能够在医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每周一星

来源:壹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