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五一假期临近,佛山即将迎来户外旅游高峰。然而,每年4月至10月正值毒虫、蛇类活跃期,近期佛山市多家医院接诊蛇咬伤、隐翅虫皮炎病例明显增多。如何在享受自然的同时防范“暗箭”?这份科学防护指南为您护航。
随着五一假期临近,佛山即将迎来户外旅游高峰。然而,每年4月至10月正值毒虫、蛇类活跃期,近期佛山市多家医院接诊蛇咬伤、隐翅虫皮炎病例明显增多。如何在享受自然的同时防范“暗箭”?这份科学防护指南为您护航。
毒虫蛇类活跃季:认清“危险分子”
佛山地处亚热带,温暖潮湿的环境为多种毒虫毒蛇提供了栖息地:
蜱虫
多藏身于草地、灌木丛,叮咬后可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恙虫
活跃于潮湿草丛,幼虫叮咬易引发高热、皮疹。
隐翅虫
趋光性强,拍打虫体释放毒液可致皮肤溃烂。
红火蚁
常见于公园绿地,蜇刺后灼痛难忍,可能引发过敏。
毒蛇
竹叶青(通体翠绿,喜栖竹林)、眼镜蛇(颈部膨扁,多见于农田)为本地主要致伤蛇种,攻击性强。
户外防护指南:细节决定安全
着装防护:穿浅色长袖衣裤,扎紧裤脚袖口,避免鲜艳衣物吸引昆虫;
环境规避:远离杂草丛生区域,勿翻动石块枯木,夜间减少强光照射;
应急装备:随身携带驱蚊剂、硫磺粉(驱蛇)、镊子(拔除蜱虫)、弹性绷带;
归家检查:重点查看腋下、腰部、脚踝等部位,及时清洗衣物。
突发伤害应对:牢记四步急救法
一、毒蛇咬伤:
误区:用嘴吸毒、过度捆扎、切开伤口等都是错误的做法;
正确处理方式:
第一步:镇定
蛇伤后的紧张、恐慌等会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毒素吸收。尽量保持冷静,平复情绪,因为部分是“干咬”且中毒症状需要一定时间才发生,及时救治是可愈的。
第二步:呼救
尽快送去医院是被蛇咬伤后最有效的急救措施,应及时呼叫“120”或当地指定急救电话,快速送往就近医疗机构或有蛇伤救治能力的医院,切忌等到中毒症状发作再送医。
第三步:解压
摘掉受伤肢体饰物,如戒指、手镯、手表、脚链、脱去紧身衣袖或裤子等,以免加重局部伤害,伤口可用清水简单冲洗。
第四步:制动
活动有促进毒素吸收的风险,被毒蛇咬伤后应尽量全身性制动,尤其受伤肢体制动,可用夹板或就地取材固定伤肢以保持制动;伤者保持坐位或斜靠位,受伤部位或肢体处于相对低位(保持在心脏水平以下),以利减少回心血量,减缓毒素吸收或扩散。
第五步:包扎
对蛇咬伤患者无绝对安全有效的包扎方法,绷带加压固定、加压垫或加压环有助于减缓毒素吸收,主要适于神经毒类蛇咬伤,也适合部分血液毒类蛇咬伤,谨慎用于中华眼镜蛇、尖吻蝮蛇等富含细胞毒的蛇咬伤,否则可能加重局部坏死。
包扎方法。
二、毒虫蜇伤:
隐翅虫:勿拍打,用棉签拨离,肥皂水清洗接触部位;
蜱虫:用镊子垂直拔出,避免残留口器;
红火蚁:冰敷患处,出现呼吸困难立即就医。
7家医院备“救命血清”,急救网络全覆盖
佛山市现储备抗蛇毒血清的医疗机构包括:
病例数据敲警钟:主动预防是关键
专家提醒市民,90%的蛇咬伤发生在试图捕捉或驱赶时,切勿冒险挑衅野生动物。五一假期将至,市民游客应提高防范意识,掌握科学急救知识。如遇紧急情况,请立即拨打120并准确描述伤情特征,为救治争取黄金时间。安全防护做足功课,方能畅享自然之趣。
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陈敏珊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来源:醒目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