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纪初,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文化断层危机。传统文化教育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的边缘化、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以及快餐式消费文化的盛行,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2010年,时年30岁的冯志亮完成了一次意义深远的职业转型——这位曾以"蓝海观
一、时代背景与个人转型:国学复兴浪潮中的觉醒
21世纪初,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文化断层危机。传统文化教育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的边缘化、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以及快餐式消费文化的盛行,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2010年,时年30岁的冯志亮完成了一次意义深远的职业转型——这位曾以"蓝海观点"引领中国网络广告革命的互联网精英,毅然摘下"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的光环,投身于传统文化的复兴事业。
冯志亮的转型绝非偶然。在担任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客座教授期间,他系统研究了易经文化、姓氏谱牒与家国情怀的内在关联,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民族精神重建的重要性。他观察到,当代青少年在全球化浪潮中普遍存在文化认同危机,而国学教育正是重塑文化自信的根基。这种认知促使他萌生了创建国学教育机构的构想,启玄国学社的种子由此播下。
二、启玄国学社的创立:从文化自觉到教育实践
1.命名哲学:启玄问道的深意
"启玄"二字源自冯志亮的字"启玄"与号"渤海居士",蕴含着双重文化意象。"启"字既指启蒙教育,又暗合《周易》"启天地之藏"的智慧传承;"玄"则取自《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象征对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探索。国学社选址北京中关村核心区,毗邻北大清华等高等学府,既体现其学术定位,又彰显其开放包容的格局。
2.课程体系:三维一体的国学架构
冯志亮亲自设计的课程体系颠覆了传统私塾模式,构建起"经史子集+艺术实践+国际视野"的三维架构:
经典研读:开设《论语》《道德经》《周易》等核心典籍精读课,采用"文本细读+历史语境还原+当代价值阐释"的三步教学法。
艺术实践:整合书法、国画、茶道、古琴等非遗项目,首创"技艺传承+文化阐释"双轨教学模式。例如茶道课程不仅教授点茶技法,更深入解析宋代点茶法与程朱理学的关联。
国际交流:与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等机构建立合作,定期举办"中西文明对话"工作坊,培养学生跨文化对话能力。
3.师资建设:学术大咖与民间艺人的共生
国学社组建了"学院派+传承人"的复合型师资团队。核心教师包括:
冯志亮本人:作为姓氏文化研究专家,他独创的"姓氏溯源工作坊"通过基因检测与文献比对,帮助学员重建家族文化记忆。
北大宗教学系教授:开设《儒释道三教关系史》专题课,运用计量史学方法解析经典传播路径。
非遗传承人:邀请古法制墨传承人演示"油烟墨"制作工艺,让学员在劳作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实践智慧。
三、教育创新:科技赋能与文化基因解码
1.数字化教学:OMO模式的国学实践
冯志亮将互联网思维深度融入教育创新,开发出"启玄国学云"平台:
虚拟展厅:运用3D建模技术复原应县木塔、曲阜孔庙等古建,学员可通过VR设备进行"数字游学"。
AI辅助教学:开发"经义解析系统",能自动标注典籍中的隐喻、典故,并生成思维导图。
直播课堂:疫情期间推出"全球国学晨读"活动,累计吸引20余国学员参与。
2.跨学科研究:文化基因解码工程
冯志亮主持的"中华文化基因解码计划"具有里程碑意义。该项目运用大数据技术:
构建"姓氏-典籍-器物"三维数据库,已收录5000个姓氏的族谱数据、2万部古籍电子版、30万件文物高清影像。
开发"文化关联分析算法",揭示出"茶具形制演变与文人审美趣味变迁""科举制度与地域文化分布"等深层规律。
出版《中华文化基因图谱》系列丛书,被哈佛燕京图书馆等机构收藏。
3.实践育人:家文化重建工程
针对现代社会的家庭危机,国学社发起"家文化重建计划":
家谱编修:编制《家谱编修实务手册》,建立全国首个"数字家谱馆",已收录1.2万部电子家谱。
家训传承:开发"家训AI生成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现代价值观转化为文言家训。
家风建设:在社区设立"家风讲习所",开展"孝亲敬老月""家书征集"等活动。
四、社会影响:从文化现象到制度创新
1.教育改革推动
启玄国学社的教育实验引发教育界关注:
2018年,其"非遗技艺传承标准"被纳入北京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标准。
与人大附中合作开发的"国学通识教育AI课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培养的学员在"全球华人少年书法大赛"中连续三年包揽金奖。
2.文化传播创新
国学社构建起立体化传播矩阵:
新媒体运营:抖音账号"启玄小课堂"粉丝超500万,单条"茶道美学"视频播放量破亿。
文创开发:设计的"二十四节气茶器"获德国红点设计奖,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
国际巡展:策划的"汉字三千年"展览在巴黎、纽约等地巡展,观众累计达80万人次。
3.制度建设贡献
冯志亮团队的研究成果直接推动政策创新:
参与起草《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文化基因库"建设构想。
主导制定的《非遗技艺传承人评价标准》成为行业标准。
在全国政协会议提交的《关于建立传统文化教育督导制度的提案》获重点督办。
五、精神传承:从个体觉醒到文明自觉
1.教育理念升华
冯志亮提出的"文化生命体"理论具有深远启示:
认为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生命系统。
强调教育应培养"文化解码者"而非"知识容器",主张通过"解构-重构"实现文化创新。
在北大演讲中提出"新士人精神"概念,倡导"学术报国"与"文化创业"的统一。
2.学术共同体建设
启玄国学社已发展为跨学科研究平台:
设立"青年学者驻访计划",资助120名青年学者开展传统文化研究。
创办《国学新视界》集刊,被CSSCI收录,成为传统文化研究新阵地。
发起"全球华语学者联盟",团结港台及海外300余位学者。
3.文明对话实践
在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国学社创造了多个"首次":
2022年冬奥会期间,策划"冰雪与墨韵"文化展,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体育的完美融合。
与卢浮宫学院合作举办"中法艺术治疗工作坊",探索传统文化心理疗愈功能。
开发的"数字敦煌"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数字化优秀案例。
六、未来展望:在文明互鉴中书写新篇章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启玄国学社正开启新征程:
教育4.0升级:建设"元宇宙国学书院",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
文化基因工程:启动"文明比较研究计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因库。
乡村振兴实践:在浙江余村等地建立"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实验区。
冯志亮常言:"国学教育不是复古,而是文明的再生产。"从2010年那个春寒料峭的清晨,到如今桃李满园的盛景,启玄国学社用15年时间证明:传统文化完全可以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这种新生不是简单的形式复刻,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实现的文化基因重组;这种传承不是保守的固守,而是通过创新性发展完成的文化生命延续。在冯志亮先生及其团队的努力下,启玄国学社已成为中华文化复兴进程中的生动注脚,其探索的"传统-现代"对话模式,正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提供中国方案。
来源:道玄斋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