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沼山村,曾经杂草丛生的110亩撂荒地,如今正生长着亩产超万斤的“黄金瓜”。山东农人张春生带着20年农业种植的“十八般武艺”跨越千里扎根梁子湖,用数字化手段破解“农村三荒”困局(即人荒、地荒、钱荒),通过系统解决耕地细碎化、农民老龄化、技术
当齐鲁智慧播撒在鄂州梁子湖的沃土,会孕育出怎样的现代农业图景?
在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沼山村,曾经杂草丛生的110亩撂荒地,如今正生长着亩产超万斤的“黄金瓜”。山东农人张春生带着20年农业种植的“十八般武艺”跨越千里扎根梁子湖,用数字化手段破解“农村三荒”困局(即人荒、地荒、钱荒),通过系统解决耕地细碎化、农民老龄化、技术空心化等具体问题,不仅让撂荒地亩产值突破3万元,更带动周边村民端起“技术碗”,为乡村振兴打造出可复制的智慧农业样板。
PART.01
齐鲁农人结缘梁子湖
“第一次踏进沼山村,空气里都是现代农业的机遇。”张春生清晰记得2024年8月1日那个湿热的午后,镇村工作人员顶着烈日陪他走在田间地头的场景。彼时细碎化的耕地间杂草丛生,留守老人弯腰劳作,但生态湿地升腾的水汽、靠山靠湖的资源以及毗邻武汉的区位优势,让这位“农业候鸟”的心跳陡然加快。
令他下定决心的不仅是资源条件,更是梁子湖区各级部门的“诚意”。“流转土地、水电设施等都不用操心,有工作人员上门服务。”从初次考察到土地流转仅用了28天,这个速度让见惯世面的山东汉子也直呼“效率”。
随着大棚搭建、土壤改良、智能系统上线等工程相继落地,当年岁末,张春生在沼山村果蔬基地种下了首批香瓜苗。与此同时,他也收到了区里送来的现代农业设施补贴“礼包”。
物联网终端闪烁的绿光,不仅映照着第一批香瓜苗探出的嫩芽,也照亮了张春生扎根梁子湖的路。
PART.02
数字破题直指“三荒”症结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张春生的大棚正是这一精神的鲜活注脚。
初到沼山村,面对村民“地谁来种?种什么?怎么卖?”的困惑,张春生给出的答案是:“地好种了,自然就有人愿意种了。”
在整合110亩耕地基础上建设的15亩智慧大棚里,传感器矩阵全天候监测空气湿度、土壤墒情等20余项数据,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精准滴灌,云端生长模型持续优化栽培方案。张春生指着电子屏上的曲线图介绍:“过去种瓜看老天脸色,一年一茬还怕滞销。现在大棚自动控温,香瓜错峰上市,比‘靠天收’效益至少高3倍。”
通过引入山东成熟的设施农业技术,叠加圣女果、西瓜等特色果蔬轮种,配合“线上订单+社区团购”销售模式,撂荒地的亩产值轻松突破3万元。当第一茬香瓜挂满藤蔓时,村民们发现,那些曾困扰他们的“三荒”症结,正在数字化浪潮中悄然消解。
PART.03
智慧农业孕育振兴希望
“香瓜还有一个星期就可以上市了,这一季亩产量可突破1万斤。”站在智慧大棚的电子大屏前,张春生滑动着实时更新的数据,“这个大棚一个批次可以育180万株瓜苗,解决1800亩设施农业的育苗需求。”他的话语里透着山东汉子特有的爽朗,“与农业打交道20多年,收获的喜悦是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的。”
在“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下,村民既可收取租金,也能参与管护获得工资。60多岁的尹爱新算了一笔账:“原来种油菜1亩地还挣不到200元,现在不仅能拿租金,在基地务工一年下来工资还能拿大几千元。”如今每天都有村民前来“取经”,张春生正筹划建设种苗繁育基地和农业教育培育基地。
“每年不管多忙,我至少要回山东学习一个月。”这位新型职业农民始终保持着技术迭代的紧迫感。望着大棚里蓬勃生长的瓜苗,他的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我们要让更多年轻人相信——新时代的田,真能种出金子来!”
来源:鄂州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