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车展观察:智驾技术迈向L3,汽车智能化竞争步入新阶段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9 20:55 2

摘要:2025年的上海车展,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不同寻常的氛围——一种对创新的冷静追求取代了往日的喧嚣。回望智能汽车时代的几次重要车展,2023年的上海车展见证了车企对汽车智能化天马行空的想象;2024年的北京车展,则是车圈大佬们竞相展示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的舞台。而今年的

2025年的上海车展,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不同寻常的氛围——一种对创新的冷静追求取代了往日的喧嚣。回望智能汽车时代的几次重要车展,2023年的上海车展见证了车企对汽车智能化天马行空的想象;2024年的北京车展,则是车圈大佬们竞相展示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的舞台。而今年的上海车展,车企们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不再热衷于相互踩踏、制造话题,而是将焦点转向了技术深度、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和谐共生。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普及,辅助驾驶已成为智能汽车的标配,而非个别品牌炫耀技术、获取溢价的工具。这一转变背后,既反映了车企面对销量压力的焦虑,也预示着汽车行业正逐渐摆脱流量的束缚,回归以产品和用户为中心的本质。

车展前夕,华为携手多家知名车企,包括赛力斯、阿维塔、奇瑞汽车、北汽新能源等,共同探讨了L3级自动驾驶的未来。在华为乾崑智能技术大会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发布了ADS 4.0乾坤智驾系统,并宣布了高速L3商用解决方案的首发。众多车企也纷纷表态,将2025年视为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落地的关键一年。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在2025小鹏全球热爱之夜上宣布,小鹏自研的图灵AI芯片将在2025年第二季度实现量产上车,并信心满满地表示,将在年底前实现L3级自动驾驶在中国的量产。理想汽车同样目标明确,直指2025年实现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广汽集团、奇瑞汽车、长安汽车等也相继发布了各自的智驾方案及L3级自动驾驶量产时间表。

L3级自动驾驶被视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分水岭”。与L2级及以下辅助驾驶相比,L3级自动驾驶在特定条件下,如高速公路、良好天气等,能够独立完成一系列复杂驾驶任务,驾驶员只需在必要时接管操作。然而,这一质变也对技术架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感知融合、决策算法和冗余安全等方面的挑战。

在本次车展中,智驾技术的最新进展成为亮点。从“端到端”技术升级到“世界模型+强化学习+云端蒸馏”的方案,标志着智驾技术正迎来新的代际变革。世界模型通过模拟环境、预测未来状态变化,为人工智能系统提供了更强的决策支持。已有超过10家车企和自动驾驶公司提出了世界模型的概念,包括特斯拉、英伟达、蔚来等。

随着AI大模型的广泛应用,汽车智能化技术也在不断迭代。IDC调研显示,汽车行业已有超过90%的企业开始进行AI大模型相关的技术试点或应用。通过融合DeepSeek等技术,车企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构建出更加智能化的服务系统。

在L3级自动驾驶标准下,事故责任认定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和《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的规定,在自动驾驶系统开启状态下发生交通事故,驾驶员通常为第一责任人,但如因车辆质量缺陷造成事故,车企需承担相应责任。这一变化给车企带来了巨大压力,也推动了行业在技术研发、质量控制和安全测试方面的投入。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并非孤立运行,而是“人-车-路-云”协同体系中的一环。探索物理AI、感知大模型、多传感器融合等技术的综合应用,以及有效的路侧信息发送机制,对于提升智能辅助驾驶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多种传感器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并提供给车辆、路侧与云端,可以大幅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

面对汽车智能化的浪潮,车企们纷纷加大自研力度。蔚来创始人李斌提出了智能汽车的“新三大件”——智驾芯片、全域操作系统、智能底盘,它们决定了智能汽车的体验上限和安全上限。然而,自研道路并非坦途,伴随着高昂的研发成本、漫长的技术积累以及未知的市场风险。如何在自研与配套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既保证技术领先性,又控制好成本,成为车企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市场的竞争加剧,车企们需要在众多技术领域中做出选择,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方向上。同时,与其他企业或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与联盟,共享研发成本和风险,也成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在智能电动汽车变革不断深入的当下,车企与供应商之间呼唤新型的整零关系,共同推动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2025年的上海车展,见证了汽车智能化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从喧嚣到冷静,从流量到产品,汽车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唯有那些真正理解用户需求、扎实布局核心技术的企业,才能在这场变革中脱颖而出,赢得未来。

来源:ITBear科技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