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小A为早产,出生时体重仅800克,呼吸微弱,需要紧急插管和正压通气,随后被迅速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在出生后2小时内,团队按常规治疗方式给予表面活性物质,并启动静脉营养和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由于小A为早产,出生时体重仅800克,呼吸微弱,需要紧急插管和正压通气,随后被迅速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在出生后2小时内,团队按常规治疗方式给予表面活性物质,并启动静脉营养和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然而,在小A出生第2天,其血小板从210×10⁹/L骤降至26×10⁹/L,同时出现白细胞减少和凝血功能紊乱。不仅如此,小A还出现了多浆膜腔积液(包括胸腔、腹腔和心包积液),超声检查提示多器官受累,病情严重。临床医生立刻警觉,怀疑这是早发性败血症(EOS),遂完善相关检查。将小A抗生素升级为二线药物(美罗培南)。除此之外,还对小A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血小板和红细胞悬液及给予接触隔离等对症处理。
转机与抉择:明确诊断,病情好转
小A出生后第60小时,因小A氧需求增加,完善心脏超声后提示肺动脉高压。遂予以高频振荡通气(HFOV),并给予第二剂表面活性物质及肺血管扩张剂治疗。肺动脉高压在接下来的48小时内缓解。
然而,由于小A持续性血小板减少、代谢性酸中毒和硬肿症,经科室讨论后,抗生素进一步升级,加入静脉注射多黏菌素。此时,血培养结果最终确认了罪魁祸首:泛菌属,且对正在使用的抗生素敏感,故继续当前抗感染方案。
在出生后第6天,小A从HFOV转为常规通气。随着临床情况改善,抗生素逐渐降级,静脉注射多黏菌素在7天后停用。后复查血液学指标改善。
在出生后第18天,患儿成功拔管,转为无创呼吸支持。由于小A曾出现一过性癫痫,完善腰椎穿刺后尽管培养阴性,但其细胞计数和蛋白异常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脑膜炎。遂决定按照革兰阴性菌脑膜炎治疗标准,延长美罗培南疗程至21天后停用。
在出生后第73天,小A转为室内空气呼吸。在出生后第81天,小A体重达到2005克,生命体征稳定,以母乳喂养,顺利出院。
什么是新生儿败血症[1,2]?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常见疾病,常见致病菌包括肺炎克雷伯菌、黏质沙雷菌、B群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念珠菌属以及病毒等。
根据发病时间,新生儿败血症又被分为EOS及晚发败血症(LOS)。EOS一般发病年龄≤3日龄,LOS一般晚于3日龄。
新生儿EOS重要高危因素为感染高危的早产以及孕期疑诊或确诊羊膜腔内感染,应作为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新生儿LOS高危因素包括早产和(或)低出生体重、有创诊疗措施、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等,但不作为经验性使用或延长使用抗菌药物指征。本病例报告的EOS是由泛菌属引起的极早产儿病例,且无已知的母体败血症风险因素。
而泛菌属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通常从植物和土壤等环境来源中分离。在人类中,感染通常发生在穿透性伤口后或因医院环境中医疗器械污染。由该菌引起的新生儿败血症极为罕见。
有哪些生物标志物可早期识别新生儿败血症[3]?新生儿败血症缺乏特异临床症状,目前诊断的金标准是血培养。但有报道提示,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阳性率为15%,在疑似EOS中血培养的阳性率仅为3.3%;即使血培养阴性也不能除外新生儿败血症。
▌一、经典生物标志物1、外周血白细胞及未成熟中性粒细胞/总中性粒细胞;
2、血小板和平均血小板体积;
3、急性期蛋白: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及脂多糖结合蛋白(LBP)。
▌二、细胞因子▌三、细胞表面抗原主要包括CD64、CD11b、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
新生儿败血症该如何治疗[2]?1、对于疑似诊断EOS或LOS的患儿,应在留取病原学检查标本后立即开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对于临床诊断及确定诊断的EOS或LOS,需根据感染部位及实验室指标结果等决定抗菌药物疗程。
2、针对EOS,在血培养和其他非特异性检查结果报告出来前,可经验性选用氨苄西林(或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治疗。
3、针对社区获得性LOS,在血培养和其他非特异性检查结果出来前,可经验性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治疗。针对院内获得性LOS,在血培养结果出来之前,可经验性选用万古霉素(或替考拉宁)+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治疗。
4、血培养阳性患儿,应根据药敏结果结合临床治疗效果调整抗菌药物;应尽可能选择窄谱敏感抗菌药物和单一用药。
参考文献:[1]Kaur A, Deshpande S, Dhayagude SV, Suryawanshi P. Early onset fulminant neonatal sepsis and multiple serous effusions caused by Pantoea agglomerans in an extremely preterm neonate. BMJ Case Rep. 2024 Nov 27;17(11):e261967. doi: 10.1136/bcr-2024-261967. PMID: 39608830.[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4)[J]. 中华儿科杂志,2024,62(10):931-940.DOI:10.3760/cma.j.cn112140-20240505-00307.[3]林胜楠富建华. 新生儿败血症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2022,37(06):572-576.DOI:10.3760/cma.j.issn.2096-2932.2022.06.025.
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