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种越来越忙的状态,其实已经持续了相当长时间。他们忙碌且喜悦着,因为古生村又迎来了一所新的科技小院。“一直以来,当代青年农学生投入在‘三农’工作中,只习惯低头干活;而这一次,我们也要‘抬头看天’。”
临近4月底,在云南大理古生村里,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金可默和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学生们更加奔忙起来。
这种越来越忙的状态,其实已经持续了相当长时间。他们忙碌且喜悦着,因为古生村又迎来了一所新的科技小院。“一直以来,当代青年农学生投入在‘三农’工作中,只习惯低头干活;而这一次,我们也要‘抬头看天’。”
近日,由拼多多支持,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联合建设的“数商兴农科技小院”在古生村正式揭牌。这是全国首个聚焦“数字商业+新农人培养”的科技小院。
4月25日,数商兴农科技小院揭牌仪式在云南大理古生村举行。
通过搭建“党政产学研用”六位一体的实践育人平台,数商兴农科技小院在农业生产服务中发现问题、在交流研讨协作中解决问题,旨在以“学研商”协同创新模式培养高质量兴农人。截至目前,该科技小院已落地1个养分智慧管控平台项目、支持了7个农业高质量科研课题、协助20多个科技小院的优质农产品“触网”,是“全国科技小院协作网”的活动基地和大本营。
用数字化手段
推广保护与发展协同新路径
从2022年入驻古生村科技小院以来,金可默一直带领着学生们,扎根田间地头,寻找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协同发展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样板。
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下,当地农业生产始终以保护洱海环境为基础。科技小院师生在古生片区开展工作,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片区旱地区域主要种植鲜食玉米、莴笋和马铃薯等作物,生产以小农户种植为主,存在施肥量不合理、管理粗放、施肥时间和比例缺乏科学依据等问题,同时生产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极低。这些问题导致雨季旱地田块养分流失较大,对洱海水质保护带来较大风险。
为解决上述问题,数商兴农科技小院联合当地政府、企业和农户,设计并构建了集“实名制购肥、定点配送、精准施肥、监控监管”为一体的养分智慧管控体系,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帮助农户科学施肥、改善区域环境。目前,该套体系已在古生片区南庄开展试点工作,试点面积100亩,含40余个田块,涉及20余名农户。
李冲今年50岁,勇于尝鲜、敢于挑战。2023年,古生村科技小院在南庄开展鲜食玉米种植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他最先向学生们敞开大门,听取学生们的建议,对家里几十亩地改用绿色有机肥。如今,他又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用上了养分智慧管控体系。“以前我们施肥都是凭经验,多了担心烧苗,少了担心产量不行。现在有了这个平台,下单很方便,30分钟就能送货上门,非常省心。”
金可默介绍,合理调控施肥可以减少养分流失,预计使试点区域排入洱海的氮磷量减少30%以上,能有效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减轻对洱海的环境压力。
“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两难’的悖论,但我们正在大理探索一条两者协同的路径,并且期待它成为中国农业未来发展模式的样板。这也是数商兴农科技小院落地古生村的意义之一。”金可默说。
让农民“赚更多”
把科技小院农产品卖向全国
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云南省的农业大州,但初来时,金可默发现,这里种植的很多农作物正面临着被市场“毒打”的窘境。“市场信息不及时,导致农民不知道该种什么作物、种多少面积,只能靠‘猜’,产量一旦过剩,市场价就低了。”
但也是因为如此,金可默认为,大理乃至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业存在着太多的可能性。“在这里发展农业,干得好了,一亩地能给农民带来1万元的收入;干得再好些,能增值到1万5千元,甚至2万元......”金可默说,对于科技小院的团队来说,这片土地对科技小院师生们“解民生,治学问”存在着巨大的诱惑力。
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不仅要让农民“种得好”,更要让农业“接上网”、产品“卖得好”,只有农民“赚得多”,生态才能“保得住”。而这离不开农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支持。
2024年,中国农业大学就与拼多多宣布共同推出“科技小院强农兴农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以“数商兴农科技小院”为依托,打造农业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杨静就是其中代表。
在古生村科技小院学习工作三年,杨静发现,只有看到技术转化出好的收益,大家才会放心地配合。这也让她在心里埋下了一个信念:不仅要让农田增产,更要让农户增收,要帮大家把农产品卖出去。
毕业后的杨静,毅然放弃了云南某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机会,而是选择回到古生村创业。她以数商兴农科技小院为阵地,积极推动科技小院农产品供应链的整合与升级。随着数商兴农科技小院被打造为各地科技小院学术交流组织“全国科技小院协作网”的活动主基地和大本营,杨静的工作进一步丰富了协作网的内涵和外延。
去年9月第七个丰收节来临之际,杨静严选了9个科技小院的22款产品登上 直播节目,其中,四川峨边笋用竹科技小院的冷笋上架后被迅速抢空,广西北海海岸带生态农业科技小院的虾干补货两次后依然售罄。“科技小院的农产品质量都很好,以前苦于没有成熟的销路,现在不仅打开了销路,更提升了品牌效益。”她说。
杨静计划将优质的小院农产品卖到线上平台,助农户增收。
浅尝线上渠道,杨静就感受到了电商平台的订单爆发力,决心把电商店铺开起来。近日,她已经上线100余个SKU,覆盖全国20余个科技小院的优质农产品,只等后续完善产品矩阵、优化物流合作,就可以正式销售了。
“学研商”链路融合
“千亿扶持”创新培养兴农人
“作为支持科技小院发展的社会商业力量,拼多多助力科技小院的工作重心正从农业生产端延伸至销售端,希望推动小院的优质农产品从‘销售无门’到‘抢购一空’。”揭牌活动现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指出,“数商兴农科技小院是全国科技小院里独一份的存在,满足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培养的目标,能够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科技小院学生向与会嘉宾演示养分智慧管控体系运行模式
自2009年成立以来,科技小院已在全国建成超1800个,足迹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如果说每个科技小院是一枚星火,那么数商兴农科技小院将为这些星星之火添上燎原的东风。”拼多多副总裁侯凯笛表示,包括优质的小院农产品在内,拼多多“千亿扶持”计划希望覆盖更多的好产品、好商家、好技术,让农户、用户、商户都能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在农业科研领域,为了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丰富农产品优质供给,拼多多“千亿扶持”计划将继续助力科技小院发展,支持农业科研创新与技术推广,培养更多既懂前端科研、技术推广,又能使用互联网等技术进行后端销售的“兴农人”。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