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准浙江三门三期工程等10台核电机组,分别为广西防城港核电三期(5、6号机组)、广东台山核电二期(3、4号机组)、浙江三门核电三期(5、6号机组)、山东海阳核电三期(5、6号机组)、福建霞浦核电一期(1、2
作为港股市场并不“显眼”的冷门板块,核电板块近日终于迎来“大消息”。
4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准浙江三门三期工程等10台核电机组,分别为广西防城港核电三期(5、6号机组)、广东台山核电二期(3、4号机组)、浙江三门核电三期(5、6号机组)、山东海阳核电三期(5、6号机组)、福建霞浦核电一期(1、2号机组)五个工程。
这是今年首次有新核电项目通过审批。核电机组从核准到建成的周期一般为56-60个月,一台核电机组投资额约200亿元。以此计算,10台机组预计总投资超2000亿元。对此,中信建投表示,受益于自2019年以来核电项目建设重启、2021年以来核电连续成规模核准,产业链相关公司在手订单饱满,考虑核电订单交付周期,预计行业将迎来业绩景气期。
然而,反应到二级市场上,投资者兴趣却似乎稍显平淡——4月28日,港股核电板块强势高开,而后盘中涨幅收窄,截止收盘板块上涨2.19%,个股中广核电力(01816)、中广核新能源(01811)则分别录得2.45%、2.20%涨幅,中广核矿业则微微下跌0.67%。4月29日,该板块和相关核电概念股又纷纷走绿。
(行情来源:富途)
可以看到,尽管此次核准的10台核电机组预计拉动总投资约2000亿元,但订单传导至企业业绩需要时间。当前正处于设备商业绩释放的“前夜”,核心供应商的产能排期紧张,市场对业绩兑现的预期尚未完全反映在股价中,这也或将是港股核电板块“热而不涨”的一大关键因素。
但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在“双碳”目标和能源安全驱动下,核电装机规模的持续扩张及技术升级(如华龙一号、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仍将支撑板块估值,行业长期发展空间可期。
核电核准提速,行业迈入高景气周期
据悉,核电在清洁性、稳定性、利用小时数等方面优势明显。从清洁性来看,核电在发电过程中不产生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与化石燃料相比,核电的碳排放量极低,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稳定性来看,核电的发电量稳定,可以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核电机组的年发电利用小时数常年保持在7000小时以上,位居所有电源之首。而相较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核电的发电量受天气、地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小。
眼下,中国正面临着发展核电的紧迫需求,核电核准回归常态化已然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在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渡过程中,中国仅有30年的时间窗口,这一时间框架相对紧迫且减排任务规模巨大。2023年,全球核电发电量在全球电力结构中的占比大约为9%,其中法国、美国和俄罗斯的核电总电量比例分别为70%、20%和20%左右,而中国核电占比2023年仅为4.68%,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
因此,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核电产业发展,2021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此后核电核准审批已重归常态化,2022-23已连续两年每年核准10台机组。2024年,中国再次核准11台核电机组,核电核准已回归常态化。
(图片来源:浙商证券)
截至4月27日披露但消息来看,从2022年至2025年,我已连续4年每年核准10台及以上核电机组,整体呈现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的势头。
而由于核电投资规模巨大,内部结构精密复杂,伴随着我国核电核准提速,核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2025年,我国将核准开工一批条件成熟的沿海核电项目,稳步推进在建核电工程建设,建成“国和一号”示范工程等机组。预计到2025年底,我国在运核电装机将达到6500万千瓦。在此背景下,预计未来我国核能发电量将持续增长,占所有电源发电量的比例不断攀升,根据《中国核能发展与展望(2023)》,预计到2035年,我国核能发电量在总发电量的占比将达到10%,相比2022年翻倍,核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随着核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性逐步提升,我国核电机组规模也显著扩大,进而驱动行业迈入高景气周期。
据国盛证券指出,我国核电资本拓支连续上行,后续核电年投资额有望超2000亿。具体而言,近三年我国核电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上升趋势明显,2023年投资完成额为949亿元,同比增长40%,达2008年起完成额最高值。根据中国源源报披露,单台核电机组投资约200亿,若年均推进10台机组建设,有望带动投资额超2000亿。
24年11月末我国核电装机约58.1GW,十四五末目标达70GW。截至2024年11月,我国核电装机58.1GW。根据《“十四五”现代源源体系规划》,我国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推动沿海核电项目建设,合理布局新增沿海核电项目,到2025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70GW左右(较2024年11月末增长21%),核电有望继续保持景气发展。
四代核电呼之欲出,产业链持续受益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核电技术发展经历了70余年历史,已发生了四代演变;当前全球三代核电技术已经够较为成熟,各国也在积极布局四代核电技术与核能系统研发应用,以抢占核电技术发展的制高点。
2021年1月30日,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建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截至2024年1月1日,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这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目前我国核电发展以三代核电为主,受限于三代核电技术特性,在发展空间、应用场景等方面面临挑战。而四代核电是核能利用发展的下一阶段,针对三代核电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出了新的堆型设计,也是可控核聚变实现之前向“终极能源”过渡的核能利用方式。
据悉,四代核电与三代方案以及概念完全不同,它不是在第三代技术基础上的延伸,而是根本性革命性的变化。第四代核反应堆是目前正在研发的、在反应堆概念和燃料循环方面有重大创新的下一代反应堆,其主要特征是安全可靠性高、废物产生量小、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具备多用途功能、可防止核扩散。
2002年,GIF从130多种概念设计中遴选出气冷快堆(GFR)、铅冷快堆(LFR)、熔盐反应堆(MSR)、钠冷快堆(SFR)、超临界水冷堆(SCWR)、超高温气冷堆(VHTR)六种核能系统作为最有开发前景的第四代核能技术。中国在2006年加入GIF(第四代核能系统国际论坛),已建设石岛湾20万千万高温气冷堆项目、2MWt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项目、霞浦钠冷快堆示范项目等多个四代堆项目,在多项四代核电路线上保持领先。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核裂变成熟度高,但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处理比较困难,而且主要核燃料铀的储量相对其它元素来说并不丰富,开采和提炼又十分困难,同时因为发展史上一些大事故,让人们对核电站心有余悸,因此原子核的裂变能并不是人类最理想的能源。而核聚变由于具有原料资源丰富、释放能量大、放射危害小、安全性高等优势,则有望成为人类终极能源。
结合我国核能发展技术路线来看,我国核能发展技术路线主要遵循“热堆(压水堆)-快堆-聚变堆”这一发展路线。目前华龙一号国内外在运在建机组总数达到33台,已成为全球在运在建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预计我国2030年建成CFETR工程堆的技术路径与里程碑已取得显著进展,CRAFT工程作为其关键技术保障,总体进度已达70%。
综上来看,伴随着核电发展加快,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这一行业成长空间和确定性较高。其中,中信建投指出,核裂变方面,目前国内三代核电机组核准加速,四代堆、SMR稳步推进,建议关注核岛设备相关上市公司;核聚变方面,我国核聚变堆投入规模巨大,聚变国家项目、商业项目以及聚变-裂变混合堆加紧建设中,ITER项目的持续交付以及国内聚变堆和混合堆的建设将对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产生积极影响。建议关注上游从事超导带材以及中游从事超导磁体、真空室、偏滤器、第一壁等核心零部件的相关上市公司。
来源:智通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