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香港春拍,邦瀚斯策办「胡世昌医生暨胡周妙坤女史中国艺术藏珍」单一藏家专拍,30件艺术珍品横跨唐、宋、元、明、清五朝代,以乾隆朝炉钧釉天球瓶及洪武至永乐朝剔红花卉纹盏托为首。其中,炉钧釉天球瓶更是举世无双的孤品,全球收藏皆无相同例子。
撰文:赵志瀚 Ryan Chiu
拍卖世界里头,能够获得「单一藏家专场」之尊贵待遇者,自然并非等闲人物。
今年香港春拍,邦瀚斯策办「胡世昌医生暨胡周妙坤女史中国艺术藏珍」单一藏家专拍,30件艺术珍品横跨唐、宋、元、明、清五朝代,以乾隆朝炉钧釉天球瓶及洪武至永乐朝剔红花卉纹盏托为首。其中,炉钧釉天球瓶更是举世无双的孤品,全球收藏皆无相同例子。
胡世昌医生(1924-2006)乃香港第一代儿科圣手,亦是享誉中外的中国艺术品藏家,数十年潜心研藏中国古代艺术,曾任香港艺术馆荣誉顾问,大英博物馆和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皆获之捐赠藏品。晚年即使抱恙,他仍坚持研究,在贤内助胡周妙坤协助下发表著作论文,广为学术界推崇引用。
这场重磅专拍将于5月5日举槌,地点为去年底揭幕的邦瀚斯新亚洲总部。
值得一提是次拍卖的一段视频,是由胡氏伉俪三公子用心制作。
除了为视频构思、撰稿及旁述外,更以专业广告导演的身份及从儿子视角亲自执导。在视频中久违却又熟悉的香港七、八十年代氛围下,精辟扼要地对其父母收藏经历作描述和回顾;教人如临其境,更感受到二人对中国艺术的热忱。
虽只片言只语,却满溢对其双亲的由衷敬意和思念。
Lot 108
清乾隆 炉钧釉天球瓶
「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高度:54.3 cm
展览著录:敏求精舍及香港市政局香港艺术馆,《明清一色釉瓷》,香港,1977年,页101,图录编号110
估价:HK$7,000,000 - 12,000,000
炉钧釉创烧于雍正一朝,名字「炉钧」透露出玄机 - 它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仿照宋代有名的钧窑,再变化创新而出世,乃清代单色釉中饶具特色之高贵品种。
炉钧可贵之处,在于单靠人力难以控制。窑中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微妙变化,都会影响窑变效果,出窑瓷器俱是独一无二,绝无相同。箇中工艺颇为繁复,需要先以高温烧制素胎,后吹炉钧釉,再入窑低温烧制方成,各色交融垂流,具流淌灵动之感。
本瓶所施炉钧釉,发色艳丽丰富,呈现深浅不一的绿、蓝、紫调,垂流如瀑如峰,气象万千,似将天地之灵气融汇于斯,诚为上品。
天球瓶源自西亚回教金属器,球形鼓腹,因似天上星球而得名。从明代永宣时期创烧开始,天球瓶便已经是瓷器界名物,配以炉钧釉更见大器。
炉钧釉之卓越,一方面源自雍正高雅脱俗的审美,另一方面则有赖传奇督陶官唐英的不懈努力。
雍正七年,唐英奉命调查钧窑配方,借此研制出炉钧、窑变等仿钧色釉,以合圣上摹古之心。雍正十三年,唐英撰《陶成纪事碑记》,总结此朝「厂内所造各种釉水」,试配成功与通用的十九种官窑之中,炉均釉便居首位。
炉钧釉盛行于乾隆朝,各种造型皆有例可寻,但在传世器物中,天球瓶只有胡世昌医生珍藏的这一件,再无他例。与此同时,本瓶也是芸芸清宫御制署铭款炉钧釉器中,体量最大的一件,没有之一。
自1977年在《明清一色釉瓷》展览亮相后,本瓶深藏近半世纪之久,直到现在方经由拍场释出,殊为珍贵。
另一点值得留意的是,本瓶写款是极为鲜见的「软篆体」。此类写款见于乾隆八年前后,主要应用于颜色釉器物身上,亦见亦见青花釉红及洋彩。
纵观全球公私收藏,带此类乾隆款识的传世品仅约30件,足见何其矜贵。
上月,邦瀚斯带来一件乾隆朝的青花釉里红云龙天球瓶,同样是「软篆体」落款,以远超估价的US$369万(HK$2,880万)易手,摘下今季纽约亚洲艺术周古董成交桂冠。
左为本瓶的「软篆体」写款;右为常见篆体写款
1952年,胡氏于香港大学毕业,获取奖学金赴英深造,回港后于公立医院任职,后开设私人诊所悬壶济世,被誉为香港第一代儿科圣手。
1960年代,在南来企业家与文化人推动下,香港掀起了文物收藏风气。其收藏理念与审美标准,深深影响了本地新一代藏家。他们承袭旧上海与北京的收藏传统,又融会欧美鉴赏理念,在东西文化交汇中淬炼出独特收藏文化。
胡世昌医生正是这一代本地藏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数十年来潜心研藏中国古代艺术的历程,映照出香港收藏文化的发展风貌。
胡氏为人谦逊儒雅,藏品涵盖瓷器,玉雕,景泰蓝及漆器等多个门类,后趋向以漆器为中心全力钻研,终成为海内外知名漆器收藏家及学术权威。其搜藏体系完备,脉络清晰,涵盖先秦、两汉,以迄朱明、满清各时期,蔚为大观。
胡氏伉俪
胡世昌医生曾经接受严格科学训练,治学态度严谨,这份精神亦贯穿于其艺术收藏与研究之中。
他对中国艺术的热爱不亚于行医的热忱,尽管白天忙于救死扶伤,但仍坚持每日午饭时间到荷李活道一带寻找心仪古玩研究,晚上又孜孜不倦钻研古物典籍、考据器物源流。
胡氏最重要的参考材料,包括书房里的全套《文物》与《考古》。这两本期刊于1950年代开始发行,分别由中国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理。读过的朋友都知道,两书所载并非风花雪月的文章,而统统是「硬桥硬马」的考古与研究。从创刊号开始一册不漏,内页又满是注解眉批,求学问的态度可见一斑。
香港东方陶瓷学会成立之初,胡世昌医生就已经加入成为会员。一次,他被问及学会与其他著名收藏组织有何分野时,就强调学会学术色彩较为浓厚,举办展览和讲座,乃至出版会刊等等,不但对研究中国艺术有影响力,也燃起大家对其他亚洲地区、甚至西方艺术的兴趣,贡献颇大。
Lot 115
明洪武至永乐 剔红花卉纹盏托
「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款
宽度:21.4 cm
出版:李经泽及胡世昌,〈洪武剔红漆器初探〉,《故宫文物月刊》,第220期,2001年,页56-71;英文版,《Oriental Art》,第47卷,第1期,2001年,页10-20;再版,《叠彩:抱一斋藏中国漆器》,页171-182、215-224
展览著录:
香港东方陶瓷学会,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中国漆艺二千年》,香港,1993年,编号46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叠彩:抱一斋藏中国漆器》,香港,2010年,编号36估价:HK$3,000,000 - 5,000,000
此器漆色枣红,髹漆肥厚,刀法圆润流畅,刻工严谨细腻,花瓣层次分明,枝叶舒展自然,为明初雕漆的典型佳作。
明代早期漆器继承宋元传统技法基础,延续了元代雕漆风格特征并加以突破,工艺飞跃发展。本盏托通体满饰花叶纹样,花瓣连绵相叠,枝茎蜿蜒交错,叶片雕刻纤细,以阴线刻划筋脉。虽布局繁密,却层次清晰,体现了「密而不乱、繁中有序」的精髓。
本盏托断代为洪武至永乐时期,然其上针刻永乐款在先,再刀刻填金宣德款。面对如此罕见的例子,胡氏曾经和好友 - 著名漆器鉴藏家李经泽合作撰写论文,判断此类精雕作品应始制于洪武年间。
本盏托针刻永乐款在先,再刀刻填金宣德款
雕漆工艺极为耗时,成品往往需数年方能完成:需先制胎,再逐层髹漆,每层均需静置阴干,待累积至足够厚度后,方可开始雕刻,最后加以精细打磨。
因此,永乐元年之器物,可能洪武时期便开始制作。此外,洪武漆器偏好雕刻四季花卉,而永乐漆器则大多以单一品种为饰,这点亦为另一点断代依据。
胡世昌医生与李经泽认为,永乐时期的雕漆成品原无款识,待器物自南京运抵新都北京后补上。至于同一器物上并存刀刻宣德款与针刻永乐款的现象,目前尚无确实定论。或因雕漆制作周期漫长,跨越两朝,经宣德帝许可后统一补刻新款,遂形成双重款识并存之特例。
类似的七葵瓣式存世例子极罕,仅见两例,同样雕四季花卉,一件藏于北京故宫,为清宫旧藏,带永乐款;另一件无款,为东京静嘉堂文库藏品,曾展于《雕漆》,由名古屋德川美术馆和东京根津美术馆合办,并著录于展览图录。惟此两例皆未见后加宣德款。
明永乐款 剔红花卉纹七瓣葵花式盏托|北京故宫
1990年代末,胡医生身体抱恙,虽然结束了诊所业务,但仍然努力不懈地做研究和写论文。胡周妙坤不但系统整理历代文献,又亲自整理丈夫所有手稿,同时拍摄大量研究所需照片。在后来一次罕有的访谈之中,胡医生特别感谢太太多年来的付出、包容、忍耐。
胡周妙坤女史(1928-2024)出身医学世家,父亲周怀璋为初代香港大学医学院毕业生,亦为养和医院前身 - 香江养和园的创办人之一。她曾任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馆长(1965-1970),学养深厚,组织才能出众,多年来悉心辅佐丈夫的收藏与学术研究,故每件藏品都凝聚着二人共同的心血与智慧。
胡氏伉俪对收藏和研究的热忱并不局限于个人。
已故知名收藏家区百龄(胡氏为其家庭医生)曾忆述,1974年秋天首次随扶轮社会友参观拍卖行预展,在数百件展品前不知从何入手之际,幸偶遇胡夫人,得其细心讲解天球瓶、扁壶、梅瓶等器型,和粉彩、闘彩等分别,与他首度参与拍卖就摘下十多件古玩不无关系。
胡世昌研究笔记,满是注解眉批
艺术界之中,藏家和学者的界线通常很清楚。能同时兼备这两个身份,而且公认为大家者,寥寥可数。
多年来,胡氏曾发表多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不但于《香港东方陶瓷学会会刊》、《东方美术Oriental Art》等发布,更获《故宫文物月刊》刊登。这些论文经常以中、英双语撰写,考证严谨,旁征博引,至今仍然为广大学者研究引用。
与此同时,胡氏伉俪亦积极推广,让社会大众对中华历史文化传承及工艺加深了解,一直以来慷慨借展各式藏品予多家博物馆及艺术机构,包括曾捐赠文物至大英博物馆,并慨赠陶瓷文物和书刊予中文大学文物馆。
胡医生于收藏和学术上的成就,亦使他于1980年代获邀担任香港艺术馆荣誉顾问,并入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文物专家名录」。
Lot 121
元末明初 黑漆嵌螺钿访友图三层委角方盒
高度:23.5 cm
展览著录:
香港东方陶瓷学会及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中国漆艺二千年》,香港,1993年,编号92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叠彩:抱一斋藏中国漆器》,香港,2010年,编号26估价:HK$350,000 - 550,000
此盒工艺考究,螺钿镶嵌精妙,纹饰构图繁密,华美瑰丽,整体构思匠心独运,是同类器物中的佳作及典范,反映其时螺钿漆工艺水平之精湛。
参考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元末明初一例,著录于《East Asian Lacquer: The Florence and Herbert Irving Collection》,纽约,1991年,编号57。另见东京根津美术馆藏一件元代螺钿人物楼阁图梅瓣式漆盒,见《宋元の色とかたち》,东京,2004年,编号131。又可参考沐文堂藏一件明初黑漆螺钿夏日迎宾图六角奁,著录于《中国漆艺》,香港,2010年,页170至171,编号43。
比较一件明代黑漆嵌螺钿人物楼阁图六方盖盒,售于纽约佳士得,2010年9月17日,拍品编号1260。
Lot 118
清十八世纪 紫檀百宝嵌三阳开泰图盒
长度:19.5 cm
估价:HK$180,000 - 250,000
「三羊」象征新春伊始、时来运转之吉兆。如本拍品所示,「三羊」常伴以太阳,即寓意「三阳开泰」。 「三阳」典出《易经》,原指乾卦(天)之三阳爻,位居坤卦(地)三阴爻之下,故「三阳开泰」又有天地交泰、万象更新之意。
类似的紫檀百宝嵌例子,可比较一件明嘉靖紫檀嵌玉石「苏武放羊」图盖盒,传周柱制,售于香港苏富比,2013年4月8日,拍品编号145。
Lot 111
明十六世纪 铜胎掐丝珐琅葡萄纹渣斗
高度:10.5 cm
估价:HK$120,000 - 180,000
类似的葡萄纹装饰可见于两件明早期掐丝珐琅三足炉,均为清宫旧藏,著录于《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珐琅器编1:元明掐丝珐琅》,北京,2011年,编号44及45。
另可比较形制类似一例,售于香港邦瀚斯,2013年11月24日,拍品编号386;又比较一例,售于伦敦佳士得,2008年5月13日,拍品编号47。
Lot 105
唐 白釉盖壶
高度:11.4 cm
估价:HK$60,000 - 80,000
伦敦维多利亚与阿伯特博物馆(V&A)藏有一件唐代白釉罐,馆藏编号:CIRC.730-1931,可供参照。另可比较一件隋/初唐时期同类器,为尤金·伯纳德伉俪(Mr & Mrs Eugene Bernat)旧藏,曾借展于波士顿美术馆,1947年,编号44,以及库瑞尔画廊《Early Chinese Ceramics》,1959年,编号42。
参考另一例,惟没有盖子,售于纽约佳士得,2010年9月17日,拍品编号1301。
拍卖详情
拍卖行:香港邦瀚斯
专场:胡世昌医生暨胡周妙坤女史中国艺术藏珍
地点:皇后大道东50号 太古广场六座10楼
拍品数目:30
预展日期:2025/5/1 - 4|10am - 6pm
拍卖日期:2025/5/5|2pm
来源:值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