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帝圣训“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堪称中华传统文化中修身处世的圭臬。这四句箴言相传为关公对子嗣的庭训,历经千年传承,成为普世性的道德准则。其中“说好话”虽位列其次,却是沟通思想、导人向善的关键环节。关公文化中的“说好话”,绝非巧言令色或虚与委蛇,而是
关帝圣训“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堪称中华传统文化中修身处世的圭臬。这四句箴言相传为关公对子嗣的庭训,历经千年传承,成为普世性的道德准则。其中“说好话”虽位列其次,却是沟通思想、导人向善的关键环节。关公文化中的“说好话”,绝非巧言令色或虚与委蛇,而是以正直为根基、以利他为旨归,通过语言的力量传递善念、匡正风气,最终达成“代天扶元气”的教化目标。
一、“说好话”的本质:内心修养的外在显化
语言是心灵的镜像,“说好话”的前提是“存善心”。明末陈继儒《好人歌》以“行好事,怀好意,读好书”为开篇,点明语言表达与内心修养的关联。关公在曹营期间,面对曹操的拉拢,始终以“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坦诚心迹,既未虚与委蛇,亦未恶语相向,这种不卑不亢的言说,正是内心忠义的自然流露。朱熹赞云“莠言虚妄,兰言实杯”,强调“说好话”当如兰草般芬芳真实,而非莠草般虚妄惑人,与关公“封金挂印”时“新恩虽厚,旧义难忘”的辞别书一脉相承——真正的善言,必源于真诚无伪的内心。
从语言风格观之,不同品格的人自有不同气象:正直者言语如金,义正词严而能纠偏扶正;仁慈者言语如水,温润和缓而能润物无声。关公与张辽对话时,既坦言“吾终不留”的去志,又承诺“立效以报曹公”,这种磊落的表达,恰是“正直和坦荡”的典范。由此可见,“说好话”的核心不在辞藻华丽,而在是否合乎“义”的准则——如关公般“言语必信,行事必果”,方为善言的根本。
二、善言的实践路径:六类语言的具体运用
关公信仰者践行“说好话”,首重以语言传递正能量。第一种是正直坦荡之言,如孔子所言“益者三友,友直”,此类言语虽逆耳却利于行。关公镇守荆州时,对麾下将士直言“恩信者,治兵之本”,以刚正之语树立军规,使“上下一心,胆势益盛”。这种直言不讳的风格,恰是“忠言逆耳”的实践,帮助他人正视不足,暗合《论语》“忠告而善道之”的智慧。
第二种是赞美欣赏之言。每个人内心皆渴望被认可,真诚的赞美能激发潜能。关公斩颜良后,曹操赞其“将军真神人也”,此语并非谄媚,而是对其武勇的肯定,最终成就“曹关相惜”的佳话。赞美的力量,在于如春风化雨般温暖人心,如关公义释曹操时,以“丞相旧恩,关某不敢忘”肯定其昔日礼遇,既坚守道义,又存念旧情,展现善言的分寸感。
第三种是信任鼓励之言。信任是合作的基石,关公与刘备、张飞“恩若兄弟”,常以“吾等当同心协力,兴复汉室”激励部属,这种信任的语言,使蜀汉将士“乐为其用”。如赤壁之战前,关公对诸葛亮言“关某虽不才,愿立军令状”,既是自我承诺,也是对主帅的信任表达,铸就“孙刘联军”的团结根基。
第四种是理解包容之言。人际相处难免分歧,理解能消弭隔阂。关公在华容道面对曹操时,念及“昔日赠袍送马之恩”,以“今日狭路相逢,某当放行”展现包容,此语非无原则妥协,而是“恩怨分明”的义举。正如《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解他人处境的语言,能搭建沟通的桥梁,如关公对投降的糜芳虽失望却未苛责,体现“君子矜而不争”的气度。
第五种是尊重平等之言。关公出身微末却不自卑,面对曹操“汉寿亭侯”的封赏,始终以“刘将军之臣”自处,对士卒“善待卒伍”,对百姓“恩信大行”,其言语中无傲慢轻侮,唯有“敬人者,人恒敬之”的平等意识。这种尊重,在其与徐晃的交往中可见一斑:战场相遇时先“说平生,不及军事”,以朋友之礼相待,彰显“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境界。
第六种是行动落实之言。荀子云“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善言需以行动为支撑。关公“说好话”必伴以“行好事”:斩颜良是兑现“立效以报”的诺言,封金挂印是践行“旧义难忘”的宣言,每一句承诺皆有行动印证。正如其辞别曹操时“余恩未报,愿以俟之异日”,后来义释华容道,正是言语与行动的完美统一,诠释“知行合一”的真义。
三、善言的终极目标:导人向善与风气匡正
“说好话”的终极意义,在于“导归正途,回归本心”。关公的言语教化,不局限于个体,更着眼于社会风气。其镇守荆州时,以“忠孝节义”为核心训导百姓,使“盗贼屏息,民皆安业”,这种通过语言传播价值观的实践,暗合《礼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的理念。陈继儒《好人歌》以关帝圣训为开篇,正是借关公影响力推广善言,形成“但愿好人多”的社会共识。
从历史经验看,善言能破邪显正。当糜芳献城投降后,虞翻痛斥其“失去忠心,凭什么侍奉君主”,此语如利剑刺破背叛者的侥幸,维护“忠义”的价值底线。关公虽未著书立说,但其言语如“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般掷地有声,成为辨别善恶的标准——说好话者,必言行一致,如关公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方能赢得“千秋仰义名”的敬重。
关帝圣训“说好话”的智慧,本质是通过语言构建道德共同体。从个人修养到社会治理,从亲友交往到敌我相处,善言始终是传递善意、凝聚人心的纽带。正如关公在不同情境下的言说:对刘备的忠诚之语、对曹操的感恩之语、对百姓的安抚之语,皆以“义”为准则,以“善”为依归。践行此道,需铭记:真正的好话,不在巧舌如簧,而在真诚无伪;不在阿谀奉承,而在导人向善;不在言语自夸,而在言行合一。当每个人以关公为范,让善言成为日常,便能汇聚成“代天扶元气”的精神力量,使人间充满“正直、赞美、信任、理解、尊重、行动”的良善之风,此即关帝圣训“说好话”的永恒价值。
来源:关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