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贵州印江自治县曾因交通不便、产业单一导致妇女就业困难。为此,当地政府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创新推行稻耳轮作模式。在合水镇兴旺坝区,黑木耳每两周迎来一次采摘季,从菌棒生产到水稻种植的全产业链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其中90%以上是妇女劳动力,她们正用勤劳的双手实
贵州印江自治县曾因交通不便、产业单一导致妇女就业困难。为此,当地政府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创新推行稻耳轮作模式。在合水镇兴旺坝区,黑木耳每两周迎来一次采摘季,从菌棒生产到水稻种植的全产业链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其中90%以上是妇女劳动力,她们正用勤劳的双手实现乡村振兴梦想。
印江自治县合水镇兴旺坝区稻耳轮作基地采摘工人田祝平:我们采摘黑木耳的工钱是每天70元。这批采摘完后还要再采一次,之后就要收菌棒、翻整田地,准备插秧了。
目前,合水镇兴旺坝区稻耳轮作基地,黑木耳采摘单日用工最高峰可达150人左右,成为基地周边兴旺、高寨、大昔等7个村寨的妇女们就业增收的主要场所。
印江自治县合水镇兴旺坝区稻耳轮作基地管理员任红霞:每次采摘需要两到三天时间,主要由妇女完成。从开始采收到菌棒回收,整个周期需要进行七八轮采摘。
印江县朗溪镇河西村智慧农场创新采用"鲜食玉米+黑木耳"套种模式。当前正值春耳最后采收期,农场主正组织工人在菌棒两侧套种预育的玉米苗。这种模式实现"无缝衔接",采耳后的地膜兼具保湿抑草功能,而生长期的玉米还能分解吸收霉菌残留,形成生态循环种植。与稻耳轮作不同,这种"一收一种"的紧凑农事安排需要集中大量劳动力完成衔接作业,既提高了土地综合效益,又为当地妇女和老年群体创造了灵活就业机会。
印江自治县朗溪镇河西村智慧农场场主陈艳:我们这个坝区一共153多亩,由两个大户种植。一年人工工资支出在50万元左右。
食用菌产业作为印江自治县2+N主导产业之一,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引导,大力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目前,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2.2亿棒,每天带动群众4000多人就业。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增长,更为妇女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通讯员:田林,王东
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