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年前,张晓磊(化名“小春”)宣布要去山村支教时,父母气得浑身发抖。父亲怒吼:“大好前程不要,偏去穷山沟!”母亲默默流泪,担忧儿子一生被困在“没前途”的泥潭里。但小春的内心如磐石般坚定:“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播撒希望的种子。”他背上行囊,踏进深山,一待便是1
青山不改少年志,烛光点亮万颗心。
在湖北十堰的深山里,一个23岁的年轻人用三年时光,书写了一段关于坚守与爱的故事。没有工资,没有掌声,只有孩子们期盼的眼神和无声的挽留。
当离别在即,一个决定,再次震撼了所有人——他选择留下,继续做深山里的“点灯人”。
逆风而行:父母的反对与内心的坚守
三年前,张晓磊(化名“小春”)宣布要去山村支教时,父母气得浑身发抖。父亲怒吼:“大好前程不要,偏去穷山沟!”母亲默默流泪,担忧儿子一生被困在“没前途”的泥潭里。但小春的内心如磐石般坚定:“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播撒希望的种子。”他背上行囊,踏进深山,一待便是1095个日夜。
村里人起初冷嘲热讽:“细皮嫩肉的大学生,熬不过三天!”他沉默以对,却用行动击碎所有质疑——白天教书,夜晚备课;修灯泡、铺草坪、走山路家访;自掏腰包资助学生,甚至捡旧被子拼凑御寒。有人问:“图什么?”他答:“图孩子们眼里有光。”
赤子之心:省一口饭,也要托起孩子的未来
小春的账户常年“余额清零”。1117元存款,他取出1100元帮辍学女孩交学费;眼镜片磨损到模糊,却舍不得花77元更换;衣服洗到发白,却为操场铺草坪自费上千元。他说:“真正的奉献,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给予多少。”
深山的留守儿童,父母远走他乡,命运仿佛被预设成“重复打工”的循环。小春却用课堂打破枷锁:教英语带他们“听山外的声音”,教体育让他们“跑出大山的阴影”。学生说:“老师像奥特曼,他在的地方就有光!”这束光,是深夜备课的台灯,是家访时的手电筒,更是孩子们心里永不熄灭的希望。
惊天抉择:孩子们的眼泪,比千万薪水更珍贵
三年期满,离别时刻,孩子们死死拽住他的衣角,眼泪砸在地上:“老师别走!”那一刻,小春想起初来的誓言——为深山架一座通往世界的桥。他红着眼眶宣布:“我不走了!”
有人笑他傻:“没工资、没前途,连对象都找不到!”他却说:“在物质匮乏的地方,精神的富足才是最耀眼的星光。”父母电话里的叹息,未能动摇他的决心。他深知:每一堂课,都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每一次坚持,都在为“知识改变命运”写下注脚。
“教育不是选择容易的路,而是点亮难行的道。”
“山区的讲台或许简陋,但站上去的人,灵魂一定高贵。”
“有些价值,不能用工资衡量;有些收获,远比名利更重。”
他放弃城市繁华,选择深山孤灯;他咽下清苦生活,扛起教育重担;他无视冷眼嘲笑,守护纯真笑容。三年来,他修的不仅是灯泡和草坪,更是孩子们对未来的信心;他教的不仅是语文和数学,更是走出大山的勇气。
小春老师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让无数人湿了眼眶。他用三年青春证明:教育的力量,可以穿透最厚的山壁;平凡的坚守,能够点燃最亮的星光。或许我们无法人人成为“深山点灯人”,但至少可以记住——每一份微小的坚持,都在让世界变得更好。
来源:馨蕊教育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