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梓如集团成立于2007年,旗下有企业商旅、国际物流、酒店业务、红色传承文化培训、智慧农业5大业务板块。其打造的SaaS数智商旅企服生态平台,主要服务于包含央国企、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在内的超3000家大中型企业。
“要么卷铺盖走人,要么衣锦还乡。”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孔月昕
编辑|马吉英
头图来源|受访者
作为梓如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廖任熙是一个“拼命三娘”。她凭借坚韧的创业精神,在商旅行业稳步扎根。
梓如集团成立于2007年,旗下有企业商旅、国际物流、酒店业务、红色传承文化培训、智慧农业5大业务板块。其打造的SaaS数智商旅企服生态平台,主要服务于包含央国企、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在内的超3000家大中型企业。
梓如集团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国内商旅管理行业演变的完整过程。一路走来,廖任熙有一种个人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我对这个行业越做越热爱,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
除了“够拼”,廖任熙还是个乐天派,即使面临资金链短缺等危机,她也能很冷静地想办法解决问题。
大事上“处变不惊”,但廖任熙常常为一些小事“炸毛”,比如公司人走了不关灯、不关空调等细节,她发现之后都会“炸”。“我是自己创业出来的,节约惯了,我觉得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浪费。”廖任熙说。
之所以养成这种工作习惯和个人特质,和她的个人经历分不开,“经历多了自然就坚韧了”。这也练就了她作为创业者的“大心脏”。
之所以选择创业,廖任熙表示并非偶然,当初为了承担起养家的重担,她急需一份高薪的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廖任熙进入了机票代理行业。她用了半年时间,基本跑通了整个业务环节,公司也开始小有规模。
廖任熙 摄影:邓攀
2007年,廖任熙的创业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一家新成立的航空公司开航,在南京打不开销售市场,为了帮助朋友开拓市场,她立刻飞到南京。经过调研,她发现南京的行业互联网与沿海一带相差了最少5年,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评估风险后,廖任熙将深圳公司交给管理团队,自己遥控指挥,便开始在南京扎根,一边在当地招人,一边拓展业务,正式创立了梓如。
销售快速增长的同时,挑战也随之而来。初到南京,廖任熙作为女性创业者,经常会遇到一些习惯性的质疑和偏见。随着市场份额的加大,当时的同业者联合起来,希望将这个空降兵、外来妹赶出南京。廖任熙回忆,她当时下定决心,要成为当地行业的龙头,“要么卷铺盖走人,要么衣锦还乡”。
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她一步步在南京“扎下来”,公司从一开始月流水几十万元,逐渐增长到几十亿元。
2015年下半年开始,在新的行业政策要求下,票务代理面临重新洗牌。凭借女性独有的细腻度和敏锐度,廖任熙察觉到,行业内应该会持续规范。虽然差旅只占企业管理费用的5%~8%,但相当耗时耗力,且不被关注。国内差旅管理才刚起步,我国商旅管理市场渗透率还不到10%,而欧美国家已经达到60%。2015年,数字化改革也刚刚开始,商旅的线上化和互联网化,是未来必然的趋势,财务数字化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必将打通。
其次,传统OTA行业愈发内卷,尽管有资源,但没有流量,梓如就没有话语权。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廖任熙决定顺应数字化改革方向,全面转型线上。
但转型过程中,廖任熙发现,to B的企业管理需求千差万别,管理的深度各不相同,加上行业信息化基础不完善,并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并且中国的差旅管理跟国外区别非常大,直接生搬硬套国外成熟经验容易“水土不服”。
梓如的客户多是央国企,为了实现客户的全流程闭环服务需求,廖任熙带着团队几乎不计成本地完成了项目。完成大量非标准解决方案后,廖任熙发现,将头部客户的需求提炼后,能够形成行业共性功能,把非标做成标准化,逐步在垂直行业中形成口碑效应。
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另一个更大的挑战始终伴随着梓如集团,即技术难题。
在创业初期,发生了一件让廖任熙决定走自研系统道路的事。彼时梓如还在做传统的机票代理业务,公司内使用的是从软件商购买的系统。突然有一天,有人找到廖任熙问,“能不能便宜点把客户身份证号、电话号卖给我?”廖任熙详细问过后,才发现软件供应商在跟此人谈卖梓如的数据,只是供应商的要价没达到他的预期。正好他认识廖任熙,就直接找了过来,“以为是我授意(卖数据)的”。廖任熙被吓出一身冷汗,快速做了决定,不能把自身安全系在别人身上。一周内,她就停掉了供应商系统,重金挖人开始自研技术搭建系统。
在决定做这件事情时,廖任熙便深知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技术团队才能成事,而梓如原有的技术团队无法承担起这个项目。于是他们迅速开始“招兵买马”,引进复合型人才,仅用一年时间,就搭建了公司1.0的平台系统与智能产品库。
之后,梓如持续对系统进行优化升级与功能迭代,将已优化过的系统推入市场,2023年实现了高速增长。
廖任熙认为,集团在帮助企业降本增效的同时也实现了内部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通过一系列的产品迭代,将内部繁琐的业务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人效的大幅提升。
尤其在近几年,大模型的飞速发展,也重塑了TMC(Travel Management Companies,商旅管理行业)生态。早在2022年ChatGPT爆火之前,梓如已经开始布局,组建了AI专项技术团队,不仅搭建了智能体快速构建平台,极大提升了研发效率,还上架了AI企业知识库等产品,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交互体验。
廖任熙特别重视前沿技术在商旅行业的融合应用。她让梓如集团首席技术官周剑刚带领团队研发AI智能助手在内的一系列应用场景。虽然她并非技术出身,但凭借在行业内多年积淀的经验,她深知客户需求是推动产品服务更新迭代的关键驱动力。她表示,“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我经常会站在客户的角度换位思考。我在2016年就有了想法,只要人能想到的,技术一定能实现。”这就是如今大火的AI Agent方向。而这一想法,如今已经在梓如系统中实现。
关于技术上的投入,廖任熙抓得越来越紧。目前,梓如集团已在南京、成都成立双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团队人数超过总员工数的一半。
尽管梓如的技术发展已经走在行业前沿,但廖任熙也表示,目前所完成的只是其中的“皮毛”,随着数字化改革不断推进,客户需求也不断增加,中国的商旅市场已从1.0的传统阶段逐渐加速到4.0的数据整合阶段。随着AI时代的到来,商旅行业也加速进入到5.0的发展阶段,坚持技术攻关这一方向仍然是未来趋势。今年初,周剑刚还带着核心技术团队前往阿里云,就AI在商旅场景下的垂直应用进行了深度交流。
目前为止,梓如在技术上的投入已经超2亿元。即使在企业发展最艰难的时刻,梓如也从未停止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
事实证明,这份坚持为梓如集团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市场复苏后,随着业务激增,梓如集团迎来了新挑战。梓如服务的客户大都是央国企和大型上市公司,由于上下游结算周期的差异,梓如面临着较大的垫资压力。
廖任熙透露,“当时高管团队都留在公司,看着不断创下新高的实时交易数据,我们先是开心,然后集体沉默,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垫资就更多。”当时的管理团队甚至在纠结是否控量,幸而最终度过了这次危机。
如今,梓如集团已经全面打通了金融供应链和产品供应链。据廖任熙观察,行业内很多从业者没有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机会,举步维艰。为此,梓如提出了行业3.0战略,即将梓如积累的技术、资源、服务等能力,开放给其他同行,让商旅人回归商旅,为行业赋能,构建行业生态,形成梓如业务的第二增长曲线。
与此同时,梓如集团拓展了其他业务板块。2021年,梓如集团先后开通了多条国际货运航线,发展国际物流业务;廖任熙还投资了智慧农业相关产业;2024年,承接曼舍·紫荆花酒店后,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将其作为了红色传承文化培训的载体,旗下智慧农业板块也和酒店业务联动,直接为酒店提供绿色食材。
“商旅行业已经是万亿市场了,我们要逐步构建行业生态,把下一步的战略夯实、落地、深耕。”在廖任熙的规划中,商旅更多是为集团引流,她的终极目标也不是单纯做一家TMC公司,而是以此为起点,深入整个生态,各业务板块相辅相成,围绕着大行业进行延展。
目前,梓如集团已经开始积极筹备IPO上市工作。
廖任熙认为,作为女性创业者,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用女性特有的坚韧保持对行业的敏感度和洞察力,抓住机遇并应对挑战。“回首创业这20年,我没有给自己留下遗憾。任何时候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也庆幸自己从未想过放弃,保持一个平常心就好。”廖任熙说。
最近,有位“生命中很重要的人”给廖任熙推荐了本书——《特斯拉的秘密宏图》。书中有句话她很认同:“努力为你身边的人提供有用的产品和服务,这就是富有价值的善举。”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