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武汉的夏天,热得早,热得猛,还夹杂着暴雨,真是让人欲哭无泪!今年四月中旬武汉就官宣入夏了,比往年提前了整整一个月,这速度比热干面涨价的消息传得都快。
走在街上,羽绒服和大短裙同框出现,也是魔幻得很。
这股热浪来得猝不及防,气温计一大早就飙到26度,4月17号直接冲到32.8℃,打破了1951年以来的同期最高温纪录。
走在路上,感觉就像进了蒸笼,卖绿豆汤的李老板汗湿的背心和冰块的碰撞声,成了武汉街头最清凉的风景。
就连东湖的水温都达到了28℃,大爷们直接把东湖当成了-温泉-。
专家们也纷纷出来解释这异常高温的原因。
又是副热带高压北抬,又是拉尼娜、印度洋偶极子正相位叠加,总之,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就像给华中地区装了个超大功率的吹风机,把武汉变成了个大火炉。
这火炉模式刚开启,防汛警报又拉响了。
水务局的专家看着上世纪70年代的地下管网,忧心忡忡。
虽然现在水位还算安全,但是预测汛期降水量比往年多两成,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高温和暴雨的双重夹击下,医院急诊科爆满,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激增,藿香正气水脱销,汉口北批发市场的冰块供不应求,春装滞销,夏装价格飞涨……这简直就是-水深火热-!
面对这严峻的考验,政府部门提前两个月启动应急预案,又是开会,又是演练,目标是实现积水点处置-黄金1小时-。
老百姓也发挥智慧,各种防汛-神器-纷纷亮相,比如带气压计的窨井盖报警器、家用抽水机防逆流阀、能当救生圈的充气板凳等等,这些都是老百姓从2020年那场大水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科技也为防汛抗灾提供了新的武器。
武汉大学的双偏振雷达系统可以提前40分钟预判强对流天气,光谷生物城研发的热射病预警手环也能实时监测体温、血压、心率等指标。
高温下的武汉,市民们也以各自的方式应对。
广场舞大妈降低了音量,夜市小贩贴心地附赠-充电两小时,清凉一整晚-的小纸条,就连黄鹤楼的讲解词都加上了新内容:-铜铸宝顶温度50℃,能煎鸡蛋-。
专家们也开始思考,武汉的极端天气发生率越来越高,而防洪排涝的投入却相对不足,这不仅仅是天灾,更是城市治理的挑战。
未来三个月,高温和暴雨可能会同时出现,甚至还有台风!供电公司严阵以待,准备启动有序用电预案,保障重点单位的用电;农业专家则在大棚里测试新的遮阳配方,希望能减少损失。
夜晚的长江大桥上,车流不息,桥面温度高达38℃,江水温度也比去年同期高了4℃。
这滚滚热浪和奔腾的江水,似乎也预示着武汉未来一段时间-水深火热-的局面。
面对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我们该如何更好地适应?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提高城市韧性,减少灾害损失?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Related searches:
2020年武汉防汛经验
2020年武汉水灾经验
2020年武汉抗洪排涝经验
免责声明:本文的时间、过程、图片,人物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来源:吱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