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头条 | 上海一地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尸体!相关部门已介入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30 10:24 2

摘要:27日上午,记者来到宝山区农委执法大队渔政执法中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6日下午1点,他们接到公园电话后就立即派遣执法人员前往现场处置,并上报市执法总队与野生水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经过解剖鉴定,最终确定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一头雌性长江江豚的尸体。

4月26日下午,市民王女士反映,前一天中午,她在上海吴淞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的防浪堤上发现了一具疑似长江江豚的尸体。

从王女士提供的照片可以看到,一只疑似长江江豚的动物尸体侧卧在礁石上,由于长时间暴晒,皮肤已经发白、膨胀。

27日上午,记者来到宝山区农委执法大队渔政执法中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6日下午1点,他们接到公园电话后就立即派遣执法人员前往现场处置,并上报市执法总队与野生水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经过解剖鉴定,最终确定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一头雌性长江江豚的尸体。

上海市长江江豚野生水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物种保护科助理工程师王仁勇 :“体长在1.38米,体重36公斤左右,根据体长和牙齿判断,是刚成年没多久的雌性个体,大概在5-6龄左右。发现背脊高度在1.4到1.5厘米,疣粒区宽度,有三到四列。背部到腹部有明显斜切的伤口,脊椎骨也受到了折断,分析可能受到外力因素受到创伤,导致了大出血死亡。”

那么,这样一头刚刚成年的珍贵的长江江豚为何会离奇死亡,并在公园礁石上搁浅呢?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唐文乔:“春季是长江口的渔汛季节,江豚是比较常见的。搁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活的江豚搁浅晒死了,还有一种已经死的江豚漂到岸边搁浅,这两个性质是不一样的。有可能它已经死了之后,肚子胀气翻过来,死了后搁在上边,活着搁浅往往是趴着的。”

据了解,鲸豚类动物经过漫长的进化,最终变成了齿鲸和须鲸两个分支,江豚就是齿鲸中鼠海豚科的一属,其英文名为Finless Porpoise,意思是没有背鳍的鼠海豚。在江豚属之下,又分为印太江豚、东亚江豚和长江江豚三个亚种,其中,只有长江江豚栖居于淡水中,不过根据动物学家推测,它们的祖先也曾生活在大海里,直到距今20000 ~10000年前的末次冰期,它们才从海洋来到长江下游的干流以及洞庭湖、鄱阳湖中。长江为长江江豚提供了一个食物资源丰富、没有天敌的栖息环境,使它们得以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长江江豚的身体呈流线型,体色呈深灰色,腹部颜色稍浅,全身皮肤光滑,皮肤下面有一层厚厚的脂肪,头部浑圆,额头部微微向前突起。不像普通海豚或白鱀豚,长江江豚没有长长的嘴巴,它们的吻部短而阔,与虎鲸相似,口裂较宽,和人类一样,它们的牙齿长在上下颌,但牙齿很小,呈扁平的铲状。

由于长期生活在江水中,长江江豚的眼睛在水下看不清物体,所以它们进化出发达的回声探测和听觉能力。长江江豚通过发射我们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来互相交流、辨认方向或寻找食物,这与蝙蝠的回声定位非常相似。

近年来,长江江豚的数量不断下降,已经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其处于这种危险状态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人类活动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20世纪90年代初期,长江还有大约3600头江豚,2006年锐减至1800头左右,到了2012年,仅剩下约1045头。三次长江科考统计的数据都是大幅下降,引起社会各界的担忧。2016年开始,长江沿线十多个省市协同治理污染、修复生态,“长江大保护”带来看得见的改变。

2023年2月28日,农业农村部正式公布了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其种群数量为1249头。这与2017年科学考察结果相比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出现了明显增长,5年间增长了23.4%,这也是自20世纪90年代初首次有完整统计数据以来,长江江豚种群在经历了30多年快速衰退后首次实现历史性止跌回升,很显然,长江江豚自然种群的恢复与国家提出长江大保护战略以来长江生态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尤其是国家自2020年初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以来,长江鱼类资源得到显著恢复,因渔业活动造成的江豚误捕致伤致死事件明显减少,这是促进长江江豚自然种群得以止跌回升的重要因素;同时这也是我国长期坚持长江豚类三大保护措施,有力推进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饲养繁育研究相结合的整体保护体系的必然结果。

来源:生态中国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