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5日,正值第10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全国13所少数民族和特教学校准时进入军博线上直播间,通过云端走进“在党的旗帜下前进——人民军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的现场,屏幕前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眼睛和紧握住笔准备记笔记的小手,无不传递着
2025年4月15日,正值第10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全国13所少数民族和特教学校准时进入军博线上直播间,通过云端走进“在党的旗帜下前进——人民军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的现场,屏幕前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眼睛和紧握住笔准备记笔记的小手,无不传递着他们的好奇与渴望。
多机位导览+实时讲解+分屏无障碍互动,此次直播打破时空壁垒,联结“红色大馆”与偏远地区课堂,千余名少数民族学生、残障青少年线上观看军博志愿讲解员于小可带来的《百年军魂铸国家安全盔甲》主题讲解。孩子们通过实时互动提问,了解我国的军事历史和国防科技,在思维碰撞中传承红色基因,童心同筑强国梦。
“以前我对军队的了解很少,通过这次活动,我知道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以后我也要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安全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宾川县金牛镇李相完小五年级的一名同学在活动结束后说。
太原小店区第三实验小学的老师激动地说:“从没想过有机会能够零距离看到军博的文物和景观。这种多感官参与的教学直播互动方式,让学生们的国家安全意识真正入脑入心,同时也为同学们打开了军事历史的大门,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安全与发展贡献力量!”
当直播镜头对准中共一大会址的历史图片时,新疆塔瓦库勒乡巴克墩小学五年级(1)班的麦麦提·艾力举起手:“老师,南湖红船就像我们沙漠里的胡杨种子。1921年那艘承载民族希望的红船,不正是今天我们国家安全的精神盔甲吗!”
官渡区培智学校的同学们虽身处教室,但通过屏幕与讲解老师积极互动的热情丝毫不减。当听到“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的故事时,他们热泪盈眶;当看到我们的武器装备实现自主化、体系化、实战化的场景时,不禁发出阵阵惊叹:“原来国家安全不只是课本上的词,而是无数人用青春甚至生命守护的承诺。”
“百年军魂中,最硬核的安全铠甲是钢铁武器还是精神信念?”“如今,国家安全的铠甲是什么样的?”......当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第八小学同学们的一个个提问得到及时满意的解答时,他们开心得手舞足蹈,在直播结束时他们挥手告别、依依不舍。
自2025年2月军博国防教育直播互动平台建立以来,内蒙古、新疆、山东、陕西、云南、山西、贵州、江苏、哈尔滨等地学校纷纷向军博来函,申请参与直播互动。为方便网络信号不畅通的偏远山区学校观看直播,直播间特别设置了回看功能,持续为偏远地区少年儿童提供教育资源。
每次直播结束,各地的老师、家长和学生纷纷用视频、照片、书信等各种方式转来观后感和感谢信。
谢谢军博给学生们带来意义深远、影响持久的直播活动。从知识层面看,学生们系统地了解了我国军事发展历程,丰富了历史知识,也对军事科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思想层面,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激发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他们纷纷表达要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活动还培养了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很多同学在直播结束后,主动查阅他们感兴趣的军事历史知识。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孩子们参与。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萃英学校校长
赵洪海
非常感谢军博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提供的高规格、高品质、高质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平台,拓宽了我校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的宽度深度厚度,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颗深厚的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种子。尤其宝贵的是,我校作为一所边疆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能有机会直接与军事博物馆的专家老师们对话,这弥足珍贵的回忆可以温暖、激励孩子一生,让他们更加努力学习、努力成长!
——云南官渡培智学校校长
朱丽
当云南山区的彝族歌谣与内蒙古草原的呼麦通过云端与“红色大馆”共鸣,当特教学校孩子的手语“谢谢”点亮整个弹幕区,这场跨越地域的国防教育实践,书写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温暖注脚。
撰稿丨邵海燕 于小可
编辑丨高 适
编审丨杨 沐
投稿邮箱丨xmt@milmuseum.com
来源:军事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