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患者在确诊时,病情已进入不可逆阶段。医生提醒:饭前做好5件事,饭后避免5个误区,是保护肺部健康的重要法宝。掌握正确的防护方法,才能有效降低肺气肿致死风险。
近年来,全球呼吸系统疾病负担持续加重,据中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肺气肿导致的死亡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肺气肿的威胁并未减弱,反而因忽视日常防护和错误的生活习惯,使得病情恶化率明显增加。
很多患者在确诊时,病情已进入不可逆阶段。医生提醒:饭前做好5件事,饭后避免5个误区,是保护肺部健康的重要法宝。掌握正确的防护方法,才能有效降低肺气肿致死风险。
肺气肿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一种重要类型,主要特征是肺泡壁破坏和肺泡异常扩张,导致肺组织弹性减弱,气体交换功能下降。
患者常常出现气促、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在疾病晚期,还可能出现紫绀、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发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3年版)》,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高达13.7%,其中肺气肿在老年人群中占有较高比例。
肺气肿的分类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性肺气肿、老年性肺气肿、代偿性肺气肿和疱性肺气肿等。病因主要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暴露、呼吸道感染等因素有关。
吸烟仍然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指出,80%以上的慢阻肺患者有吸烟史。
肺气肿本身并不具备传染性,但反复呼吸道感染可加重病情,因此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至关重要。
初期肺气肿的症状往往隐匿,不易察觉,患者可能仅在剧烈运动后感到轻微气促。随着病情进展,活动后气促加重,休息时也可能出现呼吸困难。
持续性的咳嗽、白色泡沫痰、胸闷感、体力下降,是肺气肿的重要信号。在体检时,医生通过肺部听诊可发现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
肺功能检测(如FEV1/FVC下降)是确诊肺气肿的重要依据,胸部高分辨率CT检查可以直观显示肺组织破坏情况。
目前肺气肿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规范化治疗可以显著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氧疗及手术治疗等。
药物方面,吸入型支气管扩张剂(如噻托溴铵)、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ICS/LABA复合制剂)是常规用药。
近期,国内外研究表明,三联吸入治疗(ICS/LABA/LAMA)在减少急性加重方面效果更好。
对于重度患者,长期家庭氧疗可改善生存率。部分极重度肺气肿患者,可考虑肺减容手术或肺移植。
康复过程中,肺康复训练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包括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耐力运动(如步行、骑车)、营养支持及心理干预。
科学研究表明,系统的肺康复计划可使患者运动耐力提高20%以上,急性加重频率下降30%。
同时,疫苗接种(如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对于预防感染,减少急性加重事件也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肺气肿应从戒烟做起。无论任何年龄戒烟,都能带来明显健康收益。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减少接触二手烟和有害颗粒物,避免在雾霾天外出或佩戴专业防护口罩。
饮食方面,推荐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肪的饮食模式。多食用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和深海鱼类,有助于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对肺组织的损伤。
运动方面,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拳等。运动时应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呼吸困难。
专家指出,规律运动不仅能增强肺功能,还能改善心血管健康,降低全身炎症水平。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新型吸入药物递送系统(如智能雾化吸入器)提高了药物到达肺部的效率,同时,肺气肿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未来有望为患者带来突破性治疗选择。
健康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强调早筛查、早干预、早康复,并倡导全生命周期管理。
针对肺气肿急性加重的家庭急救方法,患者应随身携带急救用药,如短效支气管扩张剂(沙丁胺醇吸入剂)。
一旦出现严重气促,应立即使用药物,同时采取坐位前倾休息,促进呼吸肌放松。如症状未缓解,应尽快送医。家属应了解基本的心肺复苏术(CPR)技能,以应对突发心肺骤停。
医生特别提醒:饭前5常做——清洁口鼻、适量饮水、放松心情、深呼吸练习、适度活动;饭后5避免——避免剧烈运动、避免立即平躺、避免暴饮暴食、避免吸烟饮酒、避免情绪激动。
这些简单的生活习惯调整,对于保护肺功能、延缓肺气肿进展具有重要作用。
具体实用建议包括:每日定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室内污染源;外出佩戴符合标准的防护口罩(如N95);
坚持每年一次肺功能检查,尤其是吸烟者及40岁以上人群;遇到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及时就医,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肺气肿是一个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做好日常防护、坚持规范治疗、合理膳食、科学运动,是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把握饭前饭后的健康管理要点,从小细节做起,才能真正守护好自己的“生命之肺”。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3,46(5):401-426.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监测报告(2023年)[R]. 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
[3]李光熙,张宏文,杨艳红,等. 中国肺气肿患者肺康复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01):85-9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