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的一个冬日清晨,郑州某家医院的感染科病房里,一位29岁的年轻女子,坐在床边,呆呆望着窗外的雾气,眼圈红了。她叫林晓,是一名室内设计师。
2015年的一个冬日清晨,郑州某家医院的感染科病房里,一位29岁的年轻女子,坐在床边,呆呆望着窗外的雾气,眼圈红了。她叫林晓,是一名室内设计师。
那天,她刚刚拿到了自己的HIV检测报告——阳性。
她吃住规律,生活干净,甚至连感冒药都是按说明书吃的。可她怎么也想不通,自己怎么会得上艾滋病?
医生很耐心地安慰她:“你这不是道德问题,也不是‘脏不脏’的问题。艾滋病毒的传播途径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
艾滋病的学名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单说,就是身体的免疫系统被病毒“破坏”了,抵抗力越来越差,最后连普通感冒都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
而引起这个病的罪魁祸首,就是一种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病毒,也叫HIV。
很多人一听“艾滋”两个字,就吓得不轻,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只能靠命了?”但真相是:如今艾滋病早已不是绝症,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很多人可以像正常人一样活到老。
那林晓到底是怎么感染上的?
追溯病因,是一件非常艰难又残酷的事情。
医生通过病史追问和流行病学调查,最终锁定了一个可能:她曾在一次拔牙手术中使用过未经规范消毒的器械。那家小诊所没有正规执照,价格便宜,林晓当时图方便,就去了。
她怎么也没想到,这一次“省事儿”,竟成了人生的转折点。
这件事,给我们敲响了一个大大的警钟:艾滋病通过性传播,还可能通过血液传播,比如共用针具、不规范的医疗操作、纹身、穿耳等。
有人可能会问:“那我去正规医院打针、输液会不会有风险?”答案是:不会。只要是正规医疗机构,都有严格的消毒和一次性用品使用标准。
真正危险的是那些“地下诊所”、便宜纹身店、三无美容机构。
艾滋不是“惩罚”,不是“报应”,是病毒。病毒不分好人坏人,它只认传播途径。
林晓并不是“做了什么错事”,她只是一次疏忽,误入了不规范的医疗场所。
而更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她为什么没早点查?
在中国,很多人对艾滋病的认知还停留在二十年前,觉得查艾滋是一件“羞耻”的事。甚至有些人明知道自己有过高风险行为,也死活不愿去医院检查,怕“被人知道”,怕“丢脸”。
可病毒可不会因为你害怕就放过你。
林晓后来坦言:“如果我早一点去查,可能早就开始吃药了,也不会拖到现在。”她的CD4细胞(免疫指标)已经降到200以下,属于艾滋病期,免疫系统已经很脆弱了。
她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每天按时吃药,生活节奏也慢慢调整下来。
艾滋病虽然目前无法彻底治愈,但如果早期发现、规范治疗,完全可以控制病毒,让人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甚至结婚生子。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想:“我又没乱来,干嘛要查?”可问题是,艾滋病毒不会看你“道德高不高尚”,只看有没有风险接触。
配偶是否忠诚?是否曾接受过不规范的输血?是否有过纹身、穿耳、医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可能成为隐患。
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很多人对性健康认识不够。有些人觉得“戴套不舒服”,就省略了;有些人交往史复杂,却从不主动查体。
这些行为,无形中给病毒打开了一扇门。
林晓的故事之所以让人心疼,不是因为她“倒霉”,而是因为她代表了很多自以为“健康安全”的普通人,实际上却对疾病的传播方式一无所知。
她现在依然在坚持治疗,也成为了一名志愿者,经常去高校、社区做健康科普。
她说:“我不希望别人再像我一样,等到事情发生了,才后悔没了解这些知识。”
她的经历告诉我们:预防艾滋病,不只是医生的事,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我们要改变对艾滋病的偏见,改变“得了艾滋就完了”的刻板印象。
如今国家提供免费的抗病毒治疗,很多地方也有匿名检测点,不需要身份证、不需要挂号,保护隐私,让每一个有风险的人都能安心去查。
当下社会节奏快,很多人连吃饭都顾不上,更别提体检了。
但身体不会等我们忙完才出问题。哪怕只是一次不明原因的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都可能是身体在发出警告。
我们不能总是等到“严重了”才重视。
林晓的遭遇,其实是一次社会健康教育的缩影。我们该从她身上学到些什么?
第一,别以为“洁身自好”就绝对安全。
病毒不看你人品,只看你是否有暴露风险。
第二,别怕去查。
越早发现,越容易控制,越能正常生活。
第三,别信小诊所、小美容店的“便宜实惠”,你图的是便宜,它可能送你一身病。
第四,别羞于谈“艾滋”。这是医学问题,不是道德问题。
只有把它摆到明面上,大家才有可能真正去预防它。
写到这里,希望读到这篇文章的你,能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的健康,真的了解了吗?有没有做过一次全面体检?有没有定期做血液检查?有没有去过不正规的地方纹身、拔牙、穿耳?
身体是自己的,健康这件事,不能等别人来替你负责。
也希望林晓的故事,能成为你生活中的一个提醒。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艾滋病防治知识手册[Z]. 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
[2]王丽华,李建国. 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4,40(3):260-263.
[3]刘晓芸,李东.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现状分析[J]. 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15):1172-1175.
来源:健康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