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海工作的00后白领王可,最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挣扎:每天坐在工位上,用手机刷完上百条社媒热点,往微信收藏夹丢了几十篇深度长文,准备“稍后再读”,可一周下来完整读完的文章不超过5篇。下班后习惯性地躺在出租屋里,她的手指机械地划过一条条短视频,有天饶有兴致地花
在上海工作的00后白领王可,最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挣扎:每天坐在工位上,用手机刷完上百条社媒热点,往微信收藏夹丢了几十篇深度长文,准备“稍后再读”,可一周下来完整读完的文章不超过5篇。下班后习惯性地躺在出租屋里,她的手指机械地划过一条条短视频,有天饶有兴致地花5分钟看完了《百年孤独》解说,她突然问自己,“连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名字都没记全,怎么就看完了一本书?”她尝试去读原著,逼自己读了十几页,实在坚持不下去。
这种无力感普遍弥漫在年轻人群体,背后则是当下年轻人“文化体力”正在慢慢衰退。“文化体力”是近年来互联网流行的一个新词,意思是人们在工作之余,进行严肃阅读、艺术欣赏等文化活动所需的精神能量储备。
就像肌肉需要锻炼才能承受重量,大脑也需要持续的深度刺激,才能保持对复杂内容的耐受力和专注力。但在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里,这种能力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流失——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阅读23.38分钟,而接触手机106.52分钟。习惯碎片化信息的大脑,面对千字以上的文字就自动“宕机”。
人们渴望恢复“文化体力”,本质上是对“大脑空心化”的抵抗。长时间的空虚感,倒逼年轻人寻找更有质量的文化补给。有人在社媒上寻找共读小组,有人坚持观看深度的中长视频,还有人选择走出去,沉浸式地看一场电影或话剧,参与一项有意思的文化活动。
4月22日在上海启幕的第三届KIC知识艺术节,让年轻人在缓解时代焦虑的过程中多了一个温柔的选择。当“大学路美好书店节”的海报出现在杨浦区大学路的香樟树间,似乎在用朴素的方式提醒路过的每个人:放下手机,走出门,与知识深度相拥。
大学路美好书店节
从信息过载中突围
这已经是KIC创智天地第三年举办KIC知识艺术节,从4月22日到5月5日,这场长达14天的春日文学盛宴以“为知识干杯”主题,以“无界的大学”为核心理念,通过“知识阶梯”、“艺术在场”两大主题板块,在14天内推出了40余场文化知识活动,覆盖阅读、可持续、艺术、AI科技等多元领域,打造一座城市里“无界的大学”。KIC知识艺术节将“校区、园区、社区”三区有机深度融合,旨在发掘多元灵感与文化内容,以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对话、分享、演出,创造城市里求知与交流的场域,激活有意思的文化创新与灵感碰撞。
五一期间,走进热闹的大学路,你将沉浸式体验充满书香气的“大学路美好书店节”。作为上海书展旗下品牌,美好书店节今年首次落地大学路街区,汇聚了100+灵感摊位,包含全国特色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作家发行协会、沪上特色书店、艺术衍生品、生活方式类等品牌,为人们打造以书会友的特色人文街区体验。
大学路片区是上海密度最高的“书店一条街”,一共汇集了8家书店,除了陪伴周围师生20多年的“复旦旧书店”,还有号称国内首家主营侦探推理小说的“谜芸馆”、20年前就拥抱互联网的悦悦书店。此外,在大学路片区还有朵云书院等书店环绕,可以说,大学路的文艺复兴,与引入的这些书店密不可分。
依托书香上海的平台,在五一大学路美好书店节期间,人们不仅可以在大学路看到100多个特色图书及文创市集摊位,还能欣赏30多场“人文大咖”面对面分享会,以及10多场精彩的高校创意戏剧演出。
于悦悦书店内举办的读书分享会——对话《底色》作者周永平
实体书店多年来持续受到互联网和线上零售的冲击,大学路片区的几家书店或多或少都曾陷入过经营的困境。“谜芸馆”的店主叫时晨,是一名推理小说家,2021年他和朋友一时兴起,开了家“孤岛书店”。书店限时营业一年,引起了不少推理小说爱好者的注意。书店按时关闭之后,KIC创智天地向时晨发出入驻邀约,希望他将书店继续开下去,于是便有了大学路的“谜芸馆”。
谜芸馆
“谜芸馆”的命运也一波三折。在数字化浪潮中,实体书店尚在寻找生存之道,像谜芸馆这样的小众专门类书店更是朝不保夕。著名作家马伯庸光顾谜芸馆时,在墙上写了“活下去”三个字。时晨曾打算关闭书店,不过在五角场街道和KIC创智天地的扶持下,书店已经成为“大学路书店一条街”的核心据点。
为了打造“大学路书店一条街”,KIC创智天地给予了实体书店特别的关照,比如在规划时特意将街区较为安静的位置留给书店,给予书店一定的租金优惠,帮助书店对接各方资源,让书店和大学路商户一块办活动等。
KIC创智天地总经理王红认为,大学路引进书店,是推动书、阅读、知识走向室外,在街区形成一种处处有书、处处见知识的美好状态。
这些实实在在的扶持,自然也会被书店主理人看在眼里。复旦旧书店经营20多年,早已在杨浦的高校圈里小有名气,不少高校老师联系店主卖书,也吸引了许多读者慕名前往淘书。2022年,复旦旧书店搬迁至大学路街区,这里的归属感和人文氛围,让复旦旧书店就此扎根。
复旦旧书店
KIC知识艺术节是一次与年轻人连接的难得机遇。今年活动方精心设计了一张“灵感漫游地图”,KIC创智天地结合社区内11家商铺自身特色,并以精选的11本书目为灵感,推出联名特调和限定套餐,一杯饮品,一本书,让经典文学与美食相遇,变得更有味道。
灵感特调套餐
漫步在这所“无界的大学”,或许在某个转角,就会跟B站知识区UP主不期而遇。百大UP主“不刷题的吴姥姥”在悦悦书店做了一场科普讲座,希望引导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去观察和思考。吴姥姥是同济大学退休物理教授,对杨浦有着深厚的感情。“每次到大学路,都会看到很多年轻人,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生态。”吴姥姥说,“这里还有很多书店,它们本身就是传播知识的媒介,而科普活动的举办,会给书店带来新的活力。”
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如同散落在香樟叶间的星星,在KIC创智天地社区的每个角落点亮,让路人的每一次驻足,都变成与知识的悄然邂逅。
在街头,一场名叫“大学路可阅读”的独特展览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这是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与瑞安创智天地共同发起的公共创新实验室MeetU Lab策划的诗歌艺术展。来自云南昆明的“是光诗歌”精选了10首来自大山里的孩子创作的诗歌,不同年龄的孩子们自由创作,用纯粹的文字呈现出美好的想象,换个角度看世界,从而发现生活的另一种读法。
KIC知识艺术节 X 是光诗歌
儿童诗歌展
除此之外,大学路还有KIC知识艺术节与富士大学路体验店联合推出的“可再生创意肖像·镜子下的重生之美”主题展览,以影像语言重塑废弃塑料的艺术生命,感受消费主义背后的生态代价。
许多人惊喜地发现,大学路变得可阅读、可漫步、可灵感激发。人们沉浸在知识阶梯里的知酩会谈、旧书觅新知展览、艺术在场里的silent disco演出、摄影展等等,香樟树阴下的美好书店节正在改写人们对“逛书店”的认知,图书、知识被嵌入大学路街区的咖啡馆、文创店甚至是面包房的空间里。人们分享着收获知识的快乐,也让大学路街区凝聚起更多的人文气息与归属感。
知识夜校第三期
城市人的“精神健身房”
除KIC知识艺术节外,4月初KIC创智天地面向在地居民、周边白领及大学生们打造的知识夜校第三期正式上线。48节精品课程,如同一张“城市知识地图”:
热爱运动的人,肆意沉浸在江湾体育场的板式网球课;爱好音乐的人,让自己的歌声飘荡在淞沪路的利泽得音乐学习中心;想学素描的人,一窝蜂涌进大学路上的東辰美术馆,跟随工作室主理人开启艺术沉思。
提升街区的文化及创新浓度,打造知识型社区,始终是KIC创智天地不断思考的问题,而知识夜校第三期就是KIC创智天地交出的一份答卷。“创新社区并非只为科创主体提供载体,其更深的内涵在于为市民大众传播知识。”KIC创智天地助理总经理陆慧表示,KIC夜校第三期也承载着将“无界的大学”这个理念推广到所有人心中的期待 。以“破圈融合”为关键词,首次引入了“非遗手作工坊”及“数字艺术创作”等新兴领域,还与上海学生戏剧联盟共同推出“即兴戏剧工坊”,让艺术教育更接地气。从知识夜校诞生的学院优秀作品,将有机会登上第三届知识艺术节的“灵感市集”,实现夜校成果与城市级文化IP深度绑定,让更多的人获得知识与创作的成就感 。某种程 度上, KIC夜校第三期的魔力,在于将“无界”理念渗透进每个毛孔:
“人群无界”,在课堂上,穿西装的白领与穿校服的学生一块讨论;年龄相差50岁的学员可以共同完成一幅街区手绘地图,在知识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探索者。
“空间无界”,教室不再是四面白墙的封闭空间,百年老洋房、露天广场、体育场都可以成为知识的海洋。
“资源无界”,酒吧调酒师、高校教授、科创企业等,都走进夜校,意味着高校的学术资源、园区的科技力量、社区的生活气息在课堂里产生化学反应,知识催化城市成为有机整体。
体验 KIC夜校第三期,是观察一座城市更新的绝佳切面,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活动的成功,更是一个社区自我更新、持续生长的生命力。
重构注意力经济
激活社区创造力
小红书#KIC知识艺术节#已经有几十万的浏览量,上万条笔记编织起城市青年的文化新图景。年轻人闪现大学路市集,偶遇路上的“小Pie熊”,在静谧的午后来一场说走就走的citywalk。这些社交媒体上的文化图景,恰是当代人恢复“文化体力”的微缩样本。
KIC知识艺术节
在算法主导的信息时代,KIC创智天地尝试探索新的解法。当短视频用15秒刺激人的多巴胺时,KIC知识艺术节用1小时的学术对谈唤起人的深度思考;当信息流推送同质化内容时,KIC知识艺术节汇聚不同学科的知识与人文价值。
KIC知识艺术节的价值远不止于文化活动本身,而是提供了对抗信息洪流的解法,它既不是沉溺于娱乐至死,也不逃避现实焦虑,而是主动走进社区,与知识相遇,让社区从地理概念变成有温度的情感共同体。
来源:小夭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