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升温,医生告诫冠心病患者:宁可天天睡觉,也别随意做3事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30 13:24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我爸得了冠心病,平常也吃药,控制得还行,可一到天热他就特别喜欢去外头活动,还老说太阳晒晒好,我听着觉得不太对,他是不是该少出门了?”

这是一名在体检中心工作的放射科技术员提出的疑问,她的父亲67岁,确诊冠心病已经三年,每年复查都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但她发现,天气一热,父亲就开始“放飞”,不但频繁出门,还常在午后太阳最烈时散步、干活,脸晒得通红,还说出汗对身体有好处。

这个习惯看似无害,甚至被不少人认为是养生的方式,实际上却隐藏了危险。特别是对患有冠心病的人来说,升温后的环境,往往比寒冷更容易诱发血管问题。

心血管系统不是静止的,它必须在每一次温度变化中做出调整。当外部环境温度升高之际,皮肤毛细血管会扩张。

为散热,身体会把更多血液调往体表,这将直接对心脏的血流动力学负荷产生影响。

如果心脏原本就存在供血障碍,这种热应激状态就可能让它面临缺血甚至猝死的风险。

很多人以为冠心病只和寒冷有关,冬天要注意,夏天没事,这其实是个非常大的误区。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1年的一项横断面调查中指出,气温上升超过30℃时,冠心病患者因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症状就诊的比例上升了23%。

在其中一组临床回顾中发现,夏季午后发生的心源性猝死中,有42%与高温暴露有关,而这些患者绝大多数在症状前几小时都有较明显的户外活动。

医生在问诊时发现,他们大多低估了高温带来的风险,认为身体出汗排毒是好事,反而加重了心脏的负担。

天气升温对冠心病患者的冲击并不是通过一种机制完成的,它是多重因素叠加下的结果。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大量排汗会导致电解质过度流失,继而引起血液浓缩现象,致使血液黏滞度显著上升。

这种血液状态更容易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背景下形成血栓,堵塞原本就狭窄的冠状动脉。

再加上阳光直射带来的紫外线刺激,会让交感神经兴奋增强,心率加快,血压波动,这样一来,心肌耗氧量增加,但供氧跟不上,极易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对有基础病的老人来说,有时不动反而是更安全的选择。所谓“宁可睡觉也别乱动”,不是让人完全不动,而是要避开最危险的时间段。

每年夏季在各大医院门诊中,都能见到大量因为高温加上错误活动模式而出现急性冠脉事件的患者。

很多人都是在午饭后出门、午后热浪中散步、爬楼、骑车、晒太阳,结果在外突发不适。

天热本身已经让身体处于高压状态,再加上突如其来的活动刺激,等于是把心脏推向极限。

不只是户外活动,高温环境下洗冷水澡也会带来极大的风险。有冠心病的人洗澡时血管反应更加敏感,忽冷忽热的刺激会让血管剧烈收缩,血压波动。

研究指出,高温天冷水刺激诱发心律不齐的风险是常温状态的2.6倍。尤其是傍晚或午后高温后洗冷水澡,会突然激发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肌电传导受扰,导致房颤或室颤。

更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饮食,天热时很多人没胃口,但却喜欢喝冷饮或吃刺激性食物,这种饮食方式也对冠心病患者极不友好。

低钠、高糖、重油的食物容易造成血液内渗透压变化,加快水分流失,导致脱水、血压下降,引起心脏灌注不足。

特别是在服用降压药、利尿药的人群中,这种饮食反应更强烈,可能在短时间内触发晕厥或心律不稳。

很多人不理解自己为什么突然晕倒,其实是体液失衡和心脏供血中断共同造成的。

在临床上,有一组数据非常有说服力,在北京一家三甲医院进行的夏季高温应激研究中,研究者连续监测了100名冠心病患者在35℃环境下进行轻度活动后的心电图。

结果发现其中有28人出现不同程度的ST段压低,提示心肌供血不足,而其中有9人自觉无明显不适。

这说明,高温诱发的心脏异常可能在无症状下悄然发生,等到出现明显胸闷或心悸时,往往已进入急性阶段。

一个被反复低估的风险是夜间闷热环境对睡眠和心脏节律的影响。很多人不开空调,以为出汗排湿是好事。

其实在夜间体温无法有效下降时,身体的交感神经处于持续兴奋状态,导致心率居高不下。心脏得不到应有的休息,持续处于高耗状态,会加速血管老化和斑块不稳定。

一些研究表明,夏季夜间室温维持在27℃以上,会让心率比平均值高出12%,如果长期如此,心脏负担就会不断堆积。

一个看似离题但其实非常关键的问题是:冠心病患者的自我感知能力往往并不可靠。他们很容易错把“习惯的异常”当成“正常的状态”。

长期胸闷、轻微头晕、出汗增多,被自己当作天气热、年龄大或者吃多了,实际上,这些都是心肌供血不足的慢性信号。

如果不通过客观检查手段,很难分清楚是单纯的体感,还是心脏在发出警告。真正危险的是这类模糊不清的“没事”,是最容易拖成大事的诱因。

那有没有办法,在不依赖医院、机器检查的情况下,判断高温天哪些行为是安全的,哪些是高风险的?

有没有简单的标准,能让患者自己知道应该避开什么,保持什么?有没有一种日常可执行的监测方法,可以帮助冠心病人评估当天的身体状态是否适合外出?

答案在某种程度上是肯定的。虽然没法做到像医院那样精准监测,但有一些简单的生理反馈,可以作为日常评估依据。比如起床时心率。

如果早上醒来时静息心率超过90次/分钟,比平时高出10次以上,说明交感神经活跃,可能存在内环境不稳定。

再比如晨起血压,若收缩压持续低于100mmHg,可能提示脱水或血容量不足,不适合早晨外出活动。

还有一个判断方式是晨起平衡能力测试。闭眼站立30秒是否稳定,转头是否头晕,这些反应都能粗略反映心脑供血是否稳定。

这些指标虽然粗糙,但如果每天观察对比,可以发现异常趋势,作为是否出门的参考标准。

冠心病患者不是不能生活,而是要改变生活方式的决策逻辑。不是觉得“我今天状态还可以”就出门,也不是“别人都在锻炼我也要跟上”。

这个群体的决策不能靠感觉,而是必须靠规则。规则不是限制,而是延长生存周期的保险。一个夏天少犯几次错,可能就是多活几年。

[1]张新贵,王长虹,王进.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性的调查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5,10(08):29-32.

来源:健康人生致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