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克的身上有典型 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冷酷”。从青年时期起,他就开始在餐桌上、课堂上与父母、老师辩论有关人性的问题;他时常加入到各种引人瞩目的论战之中,无论是盛行于大众传媒的假新闻、阴谋论和“后真相”,或是放大自己的不满,低估他人的痛苦的暴力支持者, 甚至是年幼
50年代出生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史蒂芬·平克,如今已经接近70岁,他常常以一头银色卷发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
平克的身上有典型 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冷酷”。从青年时期起,他就开始在餐桌上、课堂上与父母、老师辩论有关人性的问题;他时常加入到各种引人瞩目的论战之中,无论是盛行于大众传媒的假新闻、阴谋论和“后真相”,或是放大自己的不满,低估他人的痛苦的暴力支持者, 甚至是年幼时期的自己, 都逃不过他不留情面的批判。
平克坚定地认为,21世纪的人们,仍然会因为认知偏差、盲点、谬误和错觉而深陷危机。
但与此同时,他始终捍卫“乐观科学主义”,是知识分子界罕见的为当今世界进步欢呼的代表人物,这种“反差”让人大为惊诧。
生活中的平克还有很多侧面。童年时期的平克反感学校教育,更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他的好友理查德·道金斯透露,平克爱吃花生,爱看《呆伯特》漫画,还喜欢犹太笑话……
哪一个称谓可以更好地概括史蒂芬·平克?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畅销书作家、TED演讲家,或是“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
如果邀请平克本人来回答,他也许会用与著名文化推动者、出版人约翰·布罗克曼交谈时的一句话来作为答案:“我一直坚信,理解精神生活的关键因素在于信息,而非信息的载体。”
史蒂芬·平克
享誉全球的当代思想家,他在哈佛大学任认知心理学教授,两次入选普利策奖终选名单。《时代周刊》《前景》《外交政策》等众多媒体列出的全球知识分子排行榜中,史蒂芬·平克总是名列前茅。
过去几年,史蒂芬·平克所著的《语言本能》《思想本质》《心智探奇》《白板》《当下的启蒙》等作品陆续被引入中国,这些书皆已成为读者心目中的思想类经典之作。
点击封面,即可入手
PART.01
“他是一位完美的知识分子”
“平克是多么完美的知识分子啊!他的每一本书都仿佛是一条令人振奋的河流,流畅的可读性会让每个非专业人士感到愉悦。”在阅读了三遍平克的新书《理性》之后,理查德·道金斯发出这样的赞叹:“如果诺贝尔文学奖有朝一日准备发给科学家,这位大师就是最佳人选”。
平克用可读性极强的文字,把专业领域的知识普及给大众读者,这是他为学术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如果我们试图寻找这种完美的来源,就不得不从“语言"说起。
从一本30年的畅销书开始轰动世界
1976年,平克从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毕业,进入哈佛大学学习。那时候的他坚信,投身心理学能够让他深入探究人类的心理世界,并用科学知识精确而严格地加以解释。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种理解人性的方式完美地击中了我。”
不过他很快就意识到,这种探索需要先暂缓一下脚步。“你不可能用‘人性’来当博士论文的课题,”他解释道,“所以我得先进行一些小点儿的研究,那些比较理论、比较基础的研究。”
他选定的这个领域就是“语言”。在平克看来,语言是“通往人性的窗户”,它是因自然选择而形成的一种适应性功能。通过增加繁殖成功的方式,语言和眼、手等器官一同不断演化着。
1990 年,平克和他的学生,现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保罗· 布卢姆联名发表了论文《自然语言和自然选择》,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同时,这也促生了他的著作《语言本能》。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书迅速登上畅销书榜,并且名列《美国科学家》(American Scientist)杂志评选出的“二十世纪百本最佳科普读物”。
正是因为这本书的成功,平克得以将自己的研究范围进行了扩展。 他说: “它让我可以回归到那些更大的问题上去,它让我开始研究真实的人性,它给了我这种自由。 ”
史蒂芬·平克在他的工作室中
学术生涯屡屡获奖
2003年,平克回到哈佛大学,担任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2008—2013 年, 因在教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史蒂芬· 平克被授予哈佛学院荣誉教授头衔。
截至目前,平克获得了麦吉尔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特拉维夫大学等多所大学授予的9个荣誉博士学位;共出版了9部面向大众的通俗著作,并于1998年和2003年两次入围普利策奖终选名单。
PART.02
“不是童年经历造就了我们,而是我们影响着童年”
在书写人生经历时,我们难免在真实经历的基础上言过其实,好让整个故事扣人心弦。因此,我们在为自己的人生构筑情节时,也倾向于为后来的人生际遇早早埋下伏笔。
——史蒂芬·平克
2003年春天, 美国著名的文化推动者、出版人约翰·布罗克曼邀请了一批知名科学家举行宴会,包括塔夫茨大学认知研究中心主任丹尼尔·丹尼特,著名数学家侯世达等。那晚一群科学大师们聊得兴致勃勃,聊天内容从直觉、进化生物学、人工智能到认知神经科学、音乐感知等,可谓是包罗万象。
宴会中途某一刻,一位宾客向科学家们提问:“你还记得你是何时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的吗?当时你多大?”丹尼特回答说他在6岁时,一位长辈告诉他,他提的问题非常有趣,以后可以成为一名哲学家。侯世达表示自己从记事起就对数字很感兴趣,从小就想当一名数学家。
约翰·布罗克曼把同样的问题抛给了史蒂芬·平克。 平克留下了 一个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回答: “实话实说吧,我童年的重要经历并没有引领我走入科学殿堂。”
平克坦诚地回答,作为一名实验心理学家,他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审视自己的心路历程。不过,平克也幽默地补充到,没有人不喜欢扣人心弦的故事,就比如下面他要讲述的这段经历(约翰·布罗克曼与26位科学家的对话收录在《在我成为改变世界的科学家之前》一书中,由湛庐文化出版)。
童年
平克出生于蒙特利尔的一个犹太人社区。20世纪20年代,平克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成功地逃离波兰与比萨拉比亚(Bessarabia),最终定居加拿大。在平克的印象中,那段时期的蒙特利尔就像20世纪30年代的纽约,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果你对心理学兴趣浓厚,那蒙特利尔就是你的理想之城。
作为家中长子,平克被寄予厚望。父母期望他成为一名科学工作者,不允许他从事其他行业。他回忆道:“我们家中各类读物应有尽有,书、杂志,还有《世界百科全书》——这本书我是一字不落地读完的,我还读过诸多科学巨擘的人物传记。现在,我依然能够回忆起许多书中的内容,如弗洛伊德的理论、视觉假象、智商、感觉剥夺、迷津学习、精神分裂等。”
按照当今的标准,平克认为自己童年接受的只是普通教育。在学校期间,他频频质疑老师的教学内容。在中学时期,一位老师在课上说,《妥拉》(Torah)地位尊贵,犹太人应该蘸着菜汁把《妥拉》誊写在羊皮纸上。平克表示不服,反问老师:“那储存在IBM的磁盘上岂不更安全?”
“所幸,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小部分,我还可以自学科学课程。毕竟家中有各类科普读物。新闻报道也是我获取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
通过自己的摸索,平克参照书上的建议开展了一项化学实验,很快就成功造出了镀铜硬币与镀镍硬币,“朋友们对我十分佩服”。
他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反对照本宣科,提倡学术辩论。青年时期,平克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对马克思、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等津津乐道,并从此对政治学和人性研究情有独钟。
这段成长经历让平克一直坚信——“理解精神生活的关键因素在于信息,而非信息的载体。”
家庭与婚姻
平克的父亲曾是一名律师,母亲曾是一所中学的副校长。他的妹妹苏珊· 平克也是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是畅销书《性别悖论》 和《村落效应》的作者。
史蒂芬· 平克在其著作《词与规则》中引用了小说家和哲学家丽贝卡· 戈尔茨坦 小说中的不规则动词“stridden”,他们因此而相识。丽贝卡· 戈尔茨坦十分敬仰平克,她说,自大卫· 休谟之后,就没有哪位思想家打动过她,但平克是个例外。2007年,史蒂芬· 平克与丽贝卡·戈尔茨坦结婚,这是他的第三次婚姻。
史蒂芬·平克和他的妻子丽贝卡· 戈尔茨坦
PART.03
捍卫科学与理性,量化人类所取得的进步
在平克的一系列畅销书中,他主张人的心智、情绪到决策机制再到视觉认知,都经由自然选择而逐渐成型。
因为这些作品,平克时常被牵涉到到各种引人瞩目的演化心理学论战之中。1997年,哈佛大学古生物学家斯蒂芬·杰伊·古尔德对平克提出指责,认为他们在人类存在的方方面面都表现出刻意、做作的适应结果,有“美化”当下社会的嫌疑。
2006年,平克受邀撰文,主题是:“你对什么事情感到乐观?”他的回答是:“暴力的减少。”这篇文章迅速引发了学术界的激烈反驳。
于是,平克开始着手整合不同模式的有关数据,进而为之寻求合理的解释。在平克看来,演化心理学所能完美解释的问题恰恰是,人类为什么会朝着好的方向演化,人类怎样才能演化得更好。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平克的新书《理性》正是对这些批判的一种回应。
为何量化人类的进步至关重要呢?
平克认为,首先,量化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调整现有的政策和行为。我们现在所享受的由进步带来的福利要归功于过去200多年建立的各种制度和行为准则,包括动机、科学、技术、教育、技能、民主、规范市场,以及对人权和人类繁荣的道德承诺。这意味着,即使现在我们离理想的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制度和行为准则已经让我们走上了正确的方向。
此外,量化人类的进步也给了我们追求进步的勇气。激进分子普遍认为,应当打压所有乐观的事实以免让人们变得自满,人们应当始终沉浸在面对各种危机的哀号,以及对尚未觉醒者的责骂当中。
平克认为,这可能会导致另一种危机:宿命论。当被告知我们会永远贫穷,上天会惩罚我们的狂妄自大,大自然会报复我们的掠夺,以及核武器大毁灭和气候大灾害日渐逼近时,我们就会很自然地得出及时行乐的结论。数据可以分析出影响进步曲线走向的各种因素,这样我们就可以运用这些因素让进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作为生活在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平克乐于记录进步的“证据”。 在《理性》中,平克很好地代表了知识分子“辩护主义者”的立场,正如他所指出的,“与其让多数人长期遭受谬误和偏差的折磨,不如好好利用人们已经拥有的理性并进一步强化它”。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上帝掷骰子”的世界里,熟练的推理能力和其他形式的理性工具属于公共产品,在教育上应该得到高度重视。
这些工具对于避免个人生活和公共政策中的愚蠢行为必不可少,能帮助我们优化有风险的选择、评估可疑的主张、弄清令人困惑的悖论,以及彻悟生活的坎坷与悲伤。
史蒂芬·平克典藏大师套系
点击封面,即可入手
在平克最新著作《理性》重磅推出之际,湛庐将本书与此前出版过的平克好书集结成套,推出包含《理性》《当下的启蒙》《心智探奇》《思想本质》《语言本能》《白板》这6本书的“史蒂芬·平克”典藏大师系列图书套装!
从这里开始,与平克共同开启一场思维之旅!将平克的智慧装进你的手中,带你探索知识的宝藏,点亮思想的明灯。
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好,即使我们并不认为这样。我很高兴我们有像史蒂芬·平克这样出色的思想家帮助我们看到大局。
——比尔·盖茨
来源:萧湘婉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