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业正缓慢下沉,但多数人仍沉浸在满班和编制的安全幻觉中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30 13:38 3

摘要:幻觉一:现在人还多,所以未来应该也不会少很多老师低头一看,班里还是60人,家长还是焦虑,补课还是抢破头,于是轻松下结论,人口下跌是新闻上的危机,不是现实中的问题。

“学生不是没了,只是换了一波”这是当下教师群体对出生率暴跌最普遍的认知,也是一种集体性的心理麻醉。

统计局每年都在喊警报,出生人口腰斩、连续负增长,而老师们依旧被满班学生和升学焦虑所包围,仿佛风平浪静。

但这平静不过是时间差加结构滞后加幻觉机制共同制造的温水陷阱。

幻觉一:现在人还多,所以未来应该也不会少很多老师低头一看,班里还是60人,家长还是焦虑,补课还是抢破头,于是轻松下结论,人口下跌是新闻上的危机,不是现实中的问题。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时间轴,中国人口断崖始于2017年,2017年出生的孩子2023年才上小学,2020年出生的孩子要到2026年才入学,而2022年出生人口已跌破1000万,接近建国初期。也就是说,你今天教的这批学生是人口红利的尾巴,不是断层的样本。

你看到的是回升,而非前方的荒漠。未来班级人数不是40人,而是25人,甚至20人。不止削减老师,而是合并学校、下放资源、转岗、转编时间差的真相。船是漏的,只是还没进到你那一层。

幼儿园已经开始溃退,大量员工停停,教师流失严重。小学将在两年内进入生源临界点,部分地区已经一个年级两个班。初中的高中还在靠2000年前后的人口红利吃老本,但到2030年,批孩子也会消失了。

最后一种,慢性下沉,最初你只觉得脚下湿,最后的水,慢慢过,根本来不及找浮板,就像一艘船开始漏水,一楼的人看不到,二楼的人晒晒太阳,觉得风景挺好。只有底层的水手,也就是幼儿园老师,已经在水里挣扎,开始抢浮板了。

而这艘船是连在一起的,水终将灌满所有舱位。

幻觉二:教育是刚需,老师不不会被淘汰。最典型的误判就是只要有孩子就得上学。教育是刚需,我们饭碗最硬,但要知道,刚需行业不代表岗位不缩。粮食是刚需,但农民会被机械取代。运输是刚需,但司机会被无人驾驶取代。教育是刚需,但老师会被AI加结构优化,同时裁剪。

你教的是主科,主科也可以用AI批作业生成试卷,语音教学。你有编制,编制只是身份,不是预算保障,财政紧缩时正编也得卷KPI搞绩效排名。说白了有需求不等于非你不可,你只是一张可以替换的牌,区别只是你还没被打出去而已。

幻觉三:别人先被优化,我能撑到最后。这种幸存者偏差同样普遍。我是主科,先砍副科。我是正编,先砍代课。我是骨干,先砍新入职。但历史已经无数次说明,结构性收缩没有例外,撤并村校从来不是只撤最边缘的有预算,从来不是只看非编的合班、转岗、评估淘汰机制是整个系统的内循环优化,你以为你能撑到最后,其实只是还没排到你。

等政策从按需设岗变成按人头分编,当财政从保障投入变成绩效拨款,连教学任务都开始多科整合,主课也会多教一门,代课也要写绩效,骨干也得重新竞争岗。

幻觉四:我快退休了,后面爱咋样咋样。这是最犬儒但也最危险的自我安慰。我熬到退休就行,不用管那么多。很多年资教师现在是这么想的,孩子少了更轻松,升学压力也没以前大,何乐不为?但他们忽略了一个现实,系统也在考虑如何让你提前腾位。

当年轻化、绩效化成为主旋律,提前退出、自愿离岗、绩效打分、末位淘汰这些手段并不是针对谁,而是清洗全体。那些准备躺平的人,正是第一批被挤出的人。这不是你能不能撑到退休的问题,而是系统压根没打算让你舒服的撑完。

出生率暴跌不是教育的终结,但一定是教育行业旧逻辑的终结。你以为你在教书,其实你已经身处一场悄无声息的裁员序列。你今天还在上课,明天可能就要转岗、合并、考核、降薪。不是危机没来,而是你刚好坐在风暴尾巴的安全区。不是系统安全,而是你还在旧时代的缓冲带。

风暴不是会不会来的问题,而是你准没准备好没的问题。

来源:做只小咸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