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总感觉下体痒痒的,可忍忍就过去了。”小林是一名白领,工作繁忙,下班回家常常随手揉一揉就算了。可上个月一次旅行归来,痒感越来越明显,夜里甚至搔得难以入睡。好不容易挤出时间去妇科检查,才发现自己已经出现了念珠菌感染——如果早点重视,也许还不至于反复使用抗真菌
“最近总感觉下体痒痒的,可忍忍就过去了。”小林是一名白领,工作繁忙,下班回家常常随手揉一揉就算了。可上个月一次旅行归来,痒感越来越明显,夜里甚至搔得难以入睡。好不容易挤出时间去妇科检查,才发现自己已经出现了念珠菌感染——如果早点重视,也许还不至于反复使用抗真菌药物。女性私处反复瘙痒,绝非小事,今天就来聊聊几种常见却又容易被忽视的瘙痒类型,以及应对和预防的关键。
一、生理性瘙痒:轻度不适,大多可自我调节
特点:周期性、短暂,多发生于月经前后、排卵期或使用卫生巾、棉条后;伴随轻微分泌物增多,但无异味或少量清亮分泌物。
成因:体内激素波动导致阴道pH值短暂改变;摩擦或潮湿环境下皮肤微弱刺激。
应对:保持外阴清洁,选择温和无香型洗液;勤换内裤、卫生巾,避免过度冲洗和使用内部清洗器;月经期可适当改用透气性更好的卫生棉条。
温馨提示:若瘙痒仅持续一两天,且无烧灼感、臭味,可先观察和调节;若超过一周未缓解,建议及时就诊。
二、真菌与细菌感染:要警惕“常驻客”
念珠菌(霉菌)感染:瘙痒剧烈,常伴白色“奶酪状”分泌物、红肿、灼热感;常因抗生素长期使用、免疫力下降或过度清洗内裤导致菌群失衡。
细菌性阴道病(BV):分泌物呈灰白色、泡沫状或鱼腥味重,伴瘙痒或轻微刺痛。
处理之道:
念珠菌感染首选外用或口服抗真菌药膏/栓剂;
细菌性阴道病则需口服或局部使用抗生素,并结合调节菌群的益生菌制剂;
药物使用务必遵医嘱,切忌自行盲用、多用洗剂或偏方。
三、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洗液、护垫也能“下毒”
常见过敏源:含香料或防腐剂的洗液、护垫、避孕套、清洁湿巾、染料/洗涤剂残留的内裤。
症状表现为:患处瘙痒且伴有局部色素沉着,皮肤干燥、脱屑或起小水疱;病情严重时,还会出现皮肤开裂、渗液的情况。
预防与应对:
选用无香料、低致敏成分的产品;
尽量选择纯棉内裤,避免合成纤维过度闷热;
一旦过敏,停止所有新换用品,短期使用低强度外用激素软膏,必要时就诊皮肤科。
四、激素水平变化引起的瘙痒:更年期与产后调节
更年期萎缩性阴道炎因雌激素降低而起,致使阴道黏膜变薄、分泌物减少,进而引发干涩、瘙痒及性交疼痛等不适。
产后恢复期:产后激素波动,哺乳期雌激素偏低,可能出现干痒。
建议:
根据医嘱局部使用雌激素制剂或润滑剂;
多做骨盆底肌锻炼,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维护良好作息和营养摄入,辅助内分泌恢复。
五、少见但更严重的原因:皮肤病与性传播感染
慢性荨麻疹/湿疹:可累及外阴,引起持续瘙痒、红疹和渗液。
性传播感染(像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等),在发病初期或现瘙痒、灼热、疼痛感,且会伴有小水泡或丘疹等皮肤症状。
识别要点:
若同时出现疼痛、破溃、糜烂、出血,或伴腰痛、发热等全身症状;
常规局部护理无效,需尽快到专科进一步检查,如病毒或病原体检测。
六、日常护理与预防建议
日常清洁需注意:每日用温水或专用洗液清洗外阴部位,切记清洗范围仅限外阴,不可深入阴道内部。
通气:勤换纯棉内裤,避免紧身牛仔裤等不透气衣物;
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咱得给高糖高脂“亮红灯”,少碰它们,转而多把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益生元的美食“请”上餐桌。
作息:保持充足睡眠、减少精神压力,避免免疫力下降;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反复瘙痒或阴道分泌物异常史者,每年一次妇科检查。
阴部瘙痒虽常见,却是身体向你发出的“求救信号”。及时识别瘙痒的类型与背后原因,有针对性地调整护理和就医,才能避免小问题变大麻烦。女性朋友请多关注自身感受,勿等症状加重才追悔莫及。愿每位读者在忙碌生活里,能抽点闲暇时光,用心关照、好好呵护自己那最为私密且重要的健康。
来源:妇产科郭妮娅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