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陇山之南,渭水汤汤。七千年前,古成纪之地(今甘肃天水),一位身披黄袍、手持八卦的圣者自洪荒中走来。他观天象于苍穹,察地理于厚土,以智慧之光劈开混沌,以文明之火点燃蒙昧。
陇山之南,渭水汤汤。七千年前,古成纪之地(今甘肃天水),一位身披黄袍、手持八卦的圣者自洪荒中走来。他观天象于苍穹,察地理于厚土,以智慧之光劈开混沌,以文明之火点燃蒙昧。
他,便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
渭河上游,清水河畔,大地湾遗址的陶片与灰烬中,藏着伏羲氏族最初的足迹。这里,是新石器时代先民繁衍生息的沃土。大地湾文化绵延三千年,旱作农业初兴,彩陶纹饰流转,刻划符号跃动,恰似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的预言。
天水秦安,古称“成纪”,《水经注》载:“成纪水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帝太昊庖牺所生处也。” 传说华胥氏履巨人足迹而孕伏羲,孕于雷泽,生于成纪。今日天水伏羲庙内,庄严肃穆,古柏森森,先天殿巍峨,伏羲像双目如炬,仿佛仍在凝视这片肇启文明的天河故土。
陇原的黄土与渭水的波涛,滋养了伏羲氏族的智慧。他教民结网罟、驯六畜,以渔猎畜牧告别茹毛饮血;他尝百草、制九针,为后世医药立下根基。而最璀璨的功绩,莫过于“一画开天”——仰观日月星辰,俯察山川草木,伏羲于卦台山画出八卦,以阴阳二爻演绎宇宙玄机。八卦如钥匙,开启了中华哲学之门,《易经》由此生发,成为“群经之首”。
伏羲氏族崛起于陇原,却胸怀天下。他率部沿渭河流域一路东行,跨越莽莽关山,踏入八百里秦川大地。关中平原上,母族华胥氏的故地(今陕西蓝田)敞开怀抱,伏羲在此击败氏族割据,定都宝鸡,势力渐盛。然而,东出潼关后,广袤中原的征途远比想象中艰难。
黄河之畔,伏羲遇见了女娲。史载二人“异父异母”,实为两大部落的联姻象征。女娲氏以补天治水之能名震冀州,伏羲则以龙图腾融合蛇身与百兽之形,将多元部落的信仰凝聚为一。龙,自此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血脉相连的“传人”之名由此而生。
这场联姻不仅是权力的结合,更是文明的交融。《独异志》载,二人于荥阳敖山(古称昆仑)焚香盟誓,烟聚为证,开创部落通婚先河。从此,“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人伦有序,家庭初立,华夏社会迈出从蒙昧到礼制的关键一步。
伏羲的脚步,最终驻足于宛丘(今河南淮阳)。这里沃野千里,湖泽星布,正是筑城建都的天然福地。他“筑土为城”,开创中国最早的都城雏形;设九部、分官吏,以龙纪官,建立初具雏形的国家管理体系。《左传》言:“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龙图腾不再是信仰符号,更成为治理天下的制度象征。
在宛丘,伏羲的功绩臻于鼎盛。他定历法、制礼乐,以瑟弦之音调和人心;造干戈、养蚕桑,以技艺之精丰盈民生。而八卦之学的传播,更让宛丘成为思想与智慧的圣地。后世《补史记·三皇本纪》赞其“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之学,既是哲学,亦是科学,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符号。
伏羲逝后,葬于宛丘太昊陵。千年风雨中,陵冢因万民添土而日渐巍峨。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河南淮阳太昊陵庙会人潮如织,百姓持龙旗、叩首祈福,“担经挑”巫舞翩跹,“泥泥狗”彩塑鲜活,古老仪式跨越时空,诉说着对人文始祖的永恒追慕。
而在天水,公祭伏羲大典已延续三十余载。夏至之日,海内外华人齐聚伏羲庙,击鼓鸣钟,恭读祭文。34通鼓声象征九州同祭,9响钟鸣寓意礼敬至尊。伏羲文化早已超越地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纽带。从大地湾的刻符到三星堆的青铜像,从仰韶彩陶到红山玉龙,伏羲的足迹与智慧,在多元文明的碰撞中熔铸为“多元一体”的华夏魂魄。
伏羲氏族,以陇原为起点,以中原为舞台,以智慧为炬火,照亮了中华民族的来时之路。七千年后,当我们凝视八卦图中的阴阳流转,触摸龙图腾的鳞爪飞扬,或是在伏羲庙的香火中俯身叩拜,仍能听见渭水款款流淌的涛声。
大哉伏羲!壮哉羲皇!
(2025年5月1日)
〔作者简介〕白尚礼,笔名周风,甘肃天水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泥土的声音》《泥土的味道》,诗集《时光简书》等多部。部分作品编选《华夏散文经典》《中国散文精华》《中国当代散文作品精选100家》《中国美文:21世纪十年精品选编》等。
编发:@读书与人生
来源:读书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