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心脏衰竭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已成为中老年群体健康的重大威胁。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我国心力衰竭患者人数已超过1000万。
近年来,心脏衰竭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已成为中老年群体健康的重大威胁。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我国心力衰竭患者人数已超过1000万。
令人意外的是,部分常见药物的长期服用,竟可能成为心脏衰竭的隐形“推手”。一些被广泛用于慢性病的药物,在带来疗效的同时,也可能对心脏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多次强调,合理用药、谨慎用药、定期随访,是预防药物性心衰的关键举措。
本文将结合专业医学知识和临床坐诊经验,深入剖析六类常见药物,长期服用后可能引发心脏衰竭的科学依据,帮助广大读者尤其是中老年朋友及其子女警惕药物背后的健康隐患。
心脏衰竭,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脏泵血能力下降,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求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心衰并非独立疾病,而是多种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长期用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国内外指南,心衰分为射血分数降低型、射血分数保留型和射血分数中间型三类。
心衰的主要传播途径并非感染性传播,而是以慢性疾病进展、药物毒性作用等为主。药物性心衰近年来受到临床高度关注。
尤其是抗肿瘤药物、部分降压药、镇痛药、抗糖尿病药、消炎药及激素类药物等,长期或不当使用均可能成为诱因。
心衰的早期症状通常不典型,易被忽视。常见表现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乏力、下肢水肿、体重异常增加等。
部分患者会出现心悸、咳嗽、胸闷、尿量减少等。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端坐呼吸、严重浮肿、肝颈静脉怒张及肺部啰音。
对于服用高危药物的患者,定期监测体重、血压、心率及双下肢水肿情况,成为早期识别心衰的重要手段。
临床上,心超、心电图、BNP(B型脑钠肽)等指标对心衰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对于出现上述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治疗心衰以改善心脏泵血功能、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为主要目标。药物治疗是基础,包括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等。
近年来,SGLT2抑制剂等新型降糖药在心衰治疗中展现出良好前景。对于药物性心衰,首要措施为停用或更换可致心衰药物,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部分患者需住院接受强化治疗,包括补液、强心、机械辅助等。康复过程中,应注意监测体液状态,预防电解质紊乱,避免过度运动和情绪波动。
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心功能和实验室指标,以防复发。预防药物性心衰,重在源头管控。第一,合理选择药物,明确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超剂量、超疗程使用。
第二,用药期间密切监测心功能,包括心电图、心超和相关生化指标。第三,不随意停药或更换药物,定期与医生沟通。
健康饮食方面,建议低盐、低脂、高纤维饮食,避免高油高糖食品,多摄入新鲜蔬果和全谷物。运动方面,适度有氧锻炼如快走、太极、慢跑等有助于心脏康复。
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控制体重,对于心衰预防和康复至关重要。对于高龄患者和多病共存者,家属和护理人员应协助做好日常监测和健康管理。
近年来,国内外不断有新药物和新技术应用于心衰防治。例如,SGLT2抑制剂最初为降糖药,但多项大型临床研究证实其对心衰患者有显著获益。
此外,可穿戴心脏监测设备、远程医疗随访、精准药物基因检测等前沿技术,为高危患者的长期管理提供了更多可能。
人工智能辅助心衰早期筛查、药物安全性评估等领域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临床用药安全保驾护航。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更多个体化、精准化的防治方案将为心衰患者带来福音。
在家庭护理和应急处理方面,掌握基础的急救知识极为重要。当患者突发严重呼吸困难、意识障碍、心跳骤停时。
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给予平卧抬高下肢、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氧等措施。对于长期服药的老年人,建议家属每日协助记录体重、尿量和用药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合理配置家庭药箱,避免乱用药物,重点标注高风险药品。定期复查心功能和肝肾功能,有助于发现潜在副作用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具体到六类高危药物,需格外警惕:第一类,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长期大剂量服用易引发水钠潴留和心衰恶化。
第二类,某些降糖药如噻唑烷二酮类(如吡格列酮),已被证实增加心衰风险,特别是有基础心脏疾病者。
第三类,部分抗肿瘤药物如蒽环类(阿霉素)及部分靶向治疗药物,可能造成心肌损伤。第四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对左心功能不全患者有潜在风险。
第五类,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长期使用可导致水钠潴留,加重心衰。第六类,部分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长期应用也需警惕心脏毒性。
这些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应用,有心脏基础疾病者更应慎重。日常生活中,每位家庭成员都应关注药物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警示,遇到用药相关不适及时反馈给医生。
建议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详细记录药物使用史和心脏病史。老年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尤其关注心电图、心功能、肾功能等指标。
在用药管理上,可以采用分药盒、定时提醒等方式,保证用药规范性和连续性。遇到身体不适,不可擅自停药或换药,务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科学用药,警惕心衰,健康管理要从细节做起。家庭成员、患者本人和社区医生应形成协作机制,共同防控药物性心衰的发生与恶化。
牢记六类高危药物的风险,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服用,定期健康随访,做好饮食与生活方式管理,将最大程度降低心衰发生率,守护父母长辈的“心”健康。健康生活,从科学用药开始。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 46(10): 760-789.
[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摘要[J]. 中国循环杂志, 2023, 38(6): 501-515.
[3]王焕玉, 刘力生, 刘迎龙, 等. SGLT2抑制剂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进展[J]. 中华内科杂志, 2023, 62(11): 1222-122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科普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