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3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民营经济促进法》,该法将于2025年5月20日正式施行。作为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其出台标志着民营经济法治化进程迈入新阶段,为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出台:法治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首部民营经济基础性法律5月20日施行
2025年4月3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民营经济促进法》,该法将于2025年5月20日正式施行。作为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其出台标志着民营经济法治化进程迈入新阶段,为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一、立法背景与核心内容
1. 立法背景
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贡献了超50%的税收、60%的GDP和80%的城镇就业,但长期以来面临市场准入壁垒、融资难、权益保护不足等痛点。自2023年《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以来,中央多次强调以法治化手段解决民营经济难题。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经两次公开征求意见和三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最终形成9章78条的法律文本。
2. 核心条款
- 平等保护与公平竞争:明确“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法律,禁止地方违规收费、摊派财物及趋利性执法,保障民营企业与国企、外企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 投资融资促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完善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 权益保护与执法规范:禁止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纠纷,规范查封、冻结等强制措施,建立账款拖欠调解机制,严查“背靠背”条款。
- 科技创新支持:鼓励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推动产学研融合,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二、立法亮点与突破
1. 首次明确民营经济法律地位
《民营经济促进法》首次在法律层面界定民营经济的定义、性质和作用,将“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上升为国家长期方针,填补了民营经济领域系统性立法的空白。
2. 解决“顽疾”的针对性条款
针对民营企业长期反映的账款拖欠问题,法律明确禁止大型企业以第三方付款为条件延迟支付中小企业账款,并设置调解程序;针对市场准入隐性壁垒,规定除负面清单外“非禁即入”,定期清理歧视性政策。
3. 政策与法治协同发力
法律要求地方政府增强政策稳定性,禁止以换届、区划调整等理由违约毁约,确需调整的需给予公平补偿,从制度上稳定市场预期。
三、意义与影响
1. 提振信心,优化营商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吕建中表示,法律通过规范股权转让定价机制、强化公平竞争,为民企与国企合作扫清障碍。国家发改委指出,法律将配合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推动解决融资难、账款拖欠等核心问题。
2.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法律通过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开放科研基础设施,助力民营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例如,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表示,企业将加大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培育新质生产力。
3. 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
浙江大学学者史晋川认为,法律通过约束政府行为、完善金融体制和舆论环境,形成“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良性互动,为民营经济参与国家战略提供制度支撑。
四、未来展望与挑战
1. 配套制度与执法落实
国家发改委提出,将推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等配套政策出台,并建立四级政企沟通机制,确保法律落地。司法部强调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司法实践,防止“运动式执法”。
2. 平衡监管与创新
法律在规范企业经营的同时,需为商业模式创新留足空间。专家建议,政策设计应注重“先立后破”,避免挫伤企业创新积极性。
3. 持续释放民间投资活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将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项目,通过PPP新机制拓宽投资领域,破解“政府主导、民资观望”困局。
结语
《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是民营经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以法治化手段回应市场关切,为民营企业公平竞争、创新发展注入强心剂。未来,如何通过细化配套政策、强化执法监督实现法律效力的最大化,将是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综合界面新闻、上海证券报、经济参考报、华夏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
来源:广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