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袁以手术刀般的笔触,剖开高校女性的精神困境。《可能的生活》中三篇小说如三枚棱镜,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折射得纤毫毕现,那些被精心粉饰的“可能生活”,终究在生存暗礁上撞得粉碎。
裴雪杰
阿袁以手术刀般的笔触,剖开高校女性的精神困境。《可能的生活》中三篇小说如三枚棱镜,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折射得纤毫毕现,那些被精心粉饰的“可能生活”,终究在生存暗礁上撞得粉碎。
身为女性,我向来对女性写作尤为关注,而阿袁老师的《可能的生活》,读后更是令人震撼不已。此书收录《镜花》《烟花》《浮花》三篇小说,书中主人公鄢丽、周邶风、朱箔所追寻的虚幻“可能生活”,实则是难以企及的愿景。这些“不可能”的生活憧憬,却不断侵入现实,让她们在情感与理想、美好愿景与残酷现实的夹缝中苦苦挣扎,最终如镜花水月般消散,在无人问津的残词中,凝结着岁月风干的遗憾。
我与阿袁老师作品的缘分,始于《郑袖的梨园》。那时在朋友处翻阅《小说月报》,瞬间便被其吸引,那种迫不及待想要一口气读完的劲头,至今仍记忆犹新。自那以后,我开始频繁光顾街角的邮政报刊亭购买《小说月报》,每期到手,总是先查看目录,只为第一时间品读阿袁老师的文章。阿袁老师擅长在高校生态的显微镜下,观察人性幽微处的光与影。那些带着书卷气的人物对白,那些如工笔画般细腻的心理描摹,将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无奈、理想与妥协,勾勒得入木三分。
她堪称《小说月报》的常客,诸多佳作皆在此刊登。
前不久,在阅读群里看到赵瑜老师推荐《可能的生活》。赵老师依旧以“阿袁兄”相称,保持着他一贯客观冷静的书评风格,甚至还给每篇文章打了分。赵老师擅长各类评论,其电影、电视剧、书本评论以及对社会大事件的见解都十分犀利客观,常被报刊杂志采用。他的推荐,让我决定一探究竟。
无独有偶,河南文艺出版社“红蓝黄绿女编辑”视频号中,两位女编辑用幽默诙谐的方式解读阿袁老师。当日主题是《出门带本书,它可能影响你的运命》,她们分享了阿袁老师因书结缘北大高材生先生的故事,展现出阿袁老师接地气的另一面。通过视频,我得知阿袁老师是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也难怪她的作品都与高校相关。那天她们推荐的是散文集《如果爱,如果不爱》,评论区里一句“昨天回武汉的高铁上,我读的正是阿袁的作品《可能的生活》”,更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愈发坚定了阅读此书的决心。
而后,远在美国的二湘老师邀请阿袁进行视频对话,谈论的依旧是《可能的生活》。二湘老师问及是否有同事或朋友因书中人物对号入座前来理论,阿袁老师给出否定的答案。这般高明的写作艺术,人物似近实远,看似写身边人,却又巧妙地避开了现实的纠葛。我知道二湘老师涵盖的是她的《师母》《鱼肠剑》《子在川上》《苏黎红小姐》《与顾小姐的一次午餐》等作品,那诸多高校知识分子的生活、情感、学术等方面的经历与困惑,善终如始地弥漫着阿袁老师一贯的这种似近实远的写作风格。这场对话,更是将《可能的生活》推到了我的眼前,让人不得不深入阅读。
阿袁
终于,我拿到了《可能的生活》。封面上,那张优雅精致、带着好奇的女性脸庞,却以涂鸦的方式呈现出一道白光当中过、半边蓝蓝半边黄的分裂模样,仿佛预示着书中人物的分裂与无奈。我立刻急不可耐阅读。
《可能的生活》收录三篇小说。《镜花》开篇大量描写费尔明娜,当读者以为她是主角时,笔锋突转,讲述鄢丽的故事。鄢丽向往苏邶燕的幸福,虚构出完美生活,直到“我”亲眼目睹她独自在电影院,鄢丽荒芜的内心世界才暴露无遗。
《烟花》的女主周邶风,为战胜孤独,精心设局融入虞老师生活,用各种礼物和美食拉近关系。然而,当她的目的被虞老师识破,精心搭建的优渥生活轰然倒塌。最后她死后几天才被邻居发现,死因成谜。
《浮花》讲述女博士苏、师母、未来的建筑家小鱼等女性,折射她们“自立自强不依附”,才可以“厚命”的价值观,才可以得到“更好的生活”的理念。但是朱箔却格格不入,她为追求“更好的生活”,放弃道德尊严,最终在巴黎陷入困境,狼狈收场,美梦破碎。
这部作品的震撼之处源自阿袁老师对知识女性精神困局的精准捕捉。鄢丽用虚构情人修补婚姻裂痕,周邶风以物质馈赠填补情感黑洞,朱箔借学术跳板追逐阶层跨越。这些精心构筑的“可能的生活”,最终撞上暗礁,不知所措。
这部作品的震撼之处还体现在阿袁老师对知识女性生存的诗学表达。她摊开知识女性的隐秘褶皱,触碰知识女性的生存暗礁。当鄢丽在电影院独自咀嚼虚幻的甜蜜,当周邶风将良品铺子的巴旦果说成“多到吃不完”时,当访问学者朱箔在巴黎街头被现实击得仓皇失措时,高校女性精致生活的糖衣化为乌有,苦核显露无遗。
这部作品的震撼之处还浓缩在对故事结尾意味悠长的处理。
《镜花》中:
我突然明白过来,或许从来就没有沈的。那个《文章写作方法》的报告,那个温泉旅馆的蓝灰色浴袍,那个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耳语,都只是鄢丽的绮念而已!绮念而已!
我一时悲从中来。
鄢丽还在那儿说着,眼波流转,面若桃花,戏台上的小旦一样。
结尾流转,让人顿悟。
《烟花》中:
可周邶风怎么会乱吃蘑菇呢?
一个大学老师,也不是没有常识的妇孺。
“如果她老公在家就好了,他是食品专业的,肯定能认出毒蘑菇。”有老师说。
结尾凄惨,令人悲悯。
《浮花》中:
朱箔才知道,在巴黎租大学公寓房是要提前申请的,还要准备齐全各种材料以及担保人的材料,还要有一个漫长的材料审核期。朱箔想马上入住,那是异想天开了。
要不,这几天你待我这儿?苏迟疑地说。
可几天后呢?几天后住哪儿?
朱箔突然想号啕大哭。
结尾狼狈,好梦难圆。
阿袁老师通过悲剧故事,阐释生活的真谛:“过好现实中不可能的生活”才是“可能的生活”的内核。
在这个充斥着虚幻滤镜、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可能的生活》如同一剂清醒药,让我们直面生活的嶙峋真相。无论是在理想与现实间徘徊的知识女性,还是渴望洞察人性幽微的读者,都能在阿袁老师冷峻又细腻的文字中震颤与共鸣。因此,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再读。
注:本文作者裴雪杰,70后,河南省镇平县人,若干短文见诸报刊杂志。
来源:河南文艺出版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