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美国,糖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而是一场全民的“甜蜜陷阱”。穷人吃糖越多越胖,健康状况越来越糟,而有钱人却靠健身和健康饮食保持好身材。
在美国,糖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而是一场全民的“甜蜜陷阱”。穷人吃糖越多越胖,健康状况越来越糟,而有钱人却靠健身和健康饮食保持好身材。
美国人均糖摄入量是中国的2.6倍,街头随处可见超重甚至肥胖的人群,肥胖率、糖尿病等健康问题节节攀升。
糖分的背后反映的是资本的博弈,饮食文化的变迁,更是社会阶层的一个隐形划分线。今天,我们就来深扒这场“甜蜜陷阱”里的隐患和真相。
古时候的欧洲人吃糖,是富人的专利。为了得到一磅糖,普通人得付出整整一年的劳动收入,糖的奢侈和珍贵可想而知。贵族们吃糖更多成了炫耀财富的手段,甜味在当时几乎成了身份的象征。
可是,到了16世纪,隶属于殖民体系的糖贸易爆发,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大量种植甘蔗,利用非洲奴隶开采和制糖,大量廉价的白糖开始流入市场,开始从贵族区走向平民生活。
19世纪工业革命后制糖机械化,更加加速了糖的普及。到了1860年,美国人的年均糖消费量已是1800年的四倍多。
不过,真正让美国民众陷入高糖饮食习惯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革命性突破——高果糖玉米糖浆(HFCS)。美国政府大量补贴玉米种植,催生出价格低廉、甜度强烈的替代糖源。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率先将糖改为HFCS,这种改变使得产品成本骤降3到5成,极大推动了糖食品的普及。
如今,美国普通一罐可乐含糖39克,售价约半美元,换算下来只需工作不到一分钟就能买到。便宜却极具成瘾性,这样的甜食逐渐占领了市场。
糖的疯狂还得归功于背后的资本与政策。20世纪70年代,美国农产品公司ADM的CEO利用他与政府高层的关系,推动提高进口糖关税,同时对国内玉米生产给予巨额补贴,让玉米糖浆成为糖市场的“奇兵”。
进口糖因关税变贵,促使食品工业大规模使用这种更廉价的甜味剂。
食品生产商也对糖情有独钟:糖不仅甜,更能刺激人体分泌多巴胺,让人欲罢不能。食品里无处不在的糖分,有时藏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如酸酸甜甜的番茄酱,甚至面包和肉制品中。
美国直到2016年才强制要求标明添加糖,这之前,许多“健康食品”背后其实隐藏着高糖陷阱。
而另一方面,为了消减大家对高糖食品的担忧,美国糖业研究基金会通过资助学校和科学家,散布“糖无害论”,将肥胖和健康问题的原因归咎于脂肪。
这招极大地“洗白”了糖业,为其建立了“无害”的学术壁垒。
资本力量推动政策,政策反过来助推资本,从中产到贫穷群体,生活在不同阶层的美国人,糖真正成为最容易获得但却最危险的“廉价填饱肚子”的选择。
高糖饮食代价不止是长胖那么简单,美国的健康状况已处于危机边缘。
数据显示,美国肥胖率从20世纪60年代的15%飙升到如今超40%,每10个人中就有4个超重。糖尿病发病率也从80年代的4%-5%猛增至约16%。
糖分过量让人快速积累脂肪,且缺乏饱腹感,极易导致暴饮暴食。尤其是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与糖摄入量密切相关。
令人忧虑的是,贫困群体受到影响最深,因为他们买得起的多是高糖低营养的加工食品,而新鲜蔬菜和优质蛋白价格昂贵,难以普及。
美国贫富差距在体型上表现无遗,富裕阶层有条件请私教、健身管理,瘦身优雅,而底层民众身材臃肿,健康状况堪忧,甚至身体负担沉重,行走困难。
这形成了社会阶层的又一道健康鸿沟,印证了那句“身材出卖阶级”的说法。
回望中国,尽管每人每天的添加糖量已超世卫组织标准,但与美国相比仍有很大距离。
近年来中国市场上的健康意识正在崛起,茶饮品牌纷纷推出无糖或低糖产品,代糖市场规模增长迅速。
中国人的甜度偏好相对温和,更注重甜味与饮食平衡的调和,展现出更成熟的饮食修养和健康理念。
美国的高糖饮食现状,折射出资本与政策博弈下的食品工业利益链条,也显露出社会阶层在健康上日益扩大的裂痕。
糖虽甜,却是把双刃剑,甜中藏毒。唯有加强监管、加大健康教育投入,才能逐步打破“甜蜜陷阱”,让甜味不再成为健康的枷锁。
回归个人,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控制糖的摄入,关注健康饮食。
毕竟,甜蜜的生活不应以身体的付出为代价。守护好自己的健康,才是这场甜味风暴中最有价值的“财富”。
来源:律行日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