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中国即将进入“全民弱智”时代?看完这篇我默默关掉了某音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5 21:42 2

摘要:你是不是也这样?早上刚睁眼,手机就自动弹出抖音——等地铁刷、吃饭刷、上厕所刷,甚至半夜躺床上还要刷到眼花!刷到眼睛酸胀、手指发麻才放下手机?可刷完一整天,除了“哈哈哈”“真带劲”的快感,你真的记住什么有用的知识了吗?最近,新加坡学者郑永年一句话火了:“中国即将

你是不是也这样?早上刚睁眼,手机就自动弹出抖音——等地铁刷、吃饭刷、上厕所刷,甚至半夜躺床上还要刷到眼花!刷到眼睛酸胀、手指发麻才放下手机?可刷完一整天,除了“哈哈哈”“真带劲”的快感,你真的记住什么有用的知识了吗?最近,新加坡学者郑永年一句话火了:“中国即将步入‘全民弱智’时代。”这话听着刺耳,但仔细想想,短视频时代的信息洪流里,我们是不是正在被算法“喂食”得越来越浮躁?青少年沉迷“三分钟爽剧”,成年人被“震惊体”“谣言梗”轰炸,连长辈都开始转发“喝白酒能消毒”“5G基站致癌”……这究竟是科技的馈赠,还是时代的陷阱?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个扎心的话题。

上周我陪表弟去网吧,发现他手机里装了10个短视频APP!问他为什么刷得停不下来?这小子一拍大腿:“就像抽电子烟,明明知道有害,但手指一痒就点开!”这话扎心了啊!

算法简直是个“老中医”,精准摸透你的喜好:喜欢看美女?它天天推送“网红穿搭”;爱看美食?循环播放“大胃王吃播”;甚至你昨天跟朋友吐槽“想暴富”,第二天就能刷到“理财神话”和“炒股秘籍”。这种“量身定制”的快乐,比香烟的尼古丁还上瘾!

但代价呢?杭州某初中老师吐槽:“我班上三分之一学生写作文只会用‘绝绝子’‘yyds’,连完整的句子都组织不好!”深圳某中学的心理咨询室里,因为沉迷短视频抑郁的高中生翻了一倍。更绝的是,我邻居家阿姨居然信了“喝白酒能消毒”,把家里茅台全倒进马桶——这不是“弱智”,又是什么?

短视频的算法就像个“信息裁缝”,给你量身定做一个封闭的“小世界”。你有没有发现?喜欢看明星八卦的,刷着刷着就变成“八卦专业户”;爱看“骂社会”段子的,渐渐连新闻都只看“戾气十足”的标题。久而久之,你连“不同声音”都听不进去了!

比如最近流行的“躺平文化”,年轻人被洗脑到觉得“努力没用”,干脆摆烂。我有个朋友,本来准备考公务员,现在天天刷“躺平赚大钱”的视频,居然开始信“摆烂也能逆袭”——这不比吸毒离谱?

更可怕的是,这种“信息孤岛”正在摧毁我们的思考能力。上海某高校做过实验:每天刷短视频超过3小时的人,脑子就跟没开机似的!有个网友说:“以前看《百家讲坛》还能听懂历史,现在看个‘5分钟讲透XXX’的视频,直接懵圈!”

北京某重点中学的调查显示,80%的学生每天刷短视频超过2小时。我表弟就是典型——上周他数学考了40分,却在班里炫耀:“我刷到一个‘数学速成法’,说只要记住口诀就能得高分!”结果第二天上课,他举手问:“老师,二次函数和‘土味情话’哪个更难?”

更离谱的是价值观扭曲:有人模仿“网红”整容,有人学“土味情话”早恋,甚至有孩子因为刷到“辍学暴富”视频,直接跟父母闹翻要退学。一位家长痛心地说:“我儿子现在天天喊‘读书无用’,说刷短视频也能‘日入过万’,可他连数学题都解不对!”这哪是“知识普惠”,分明是给未来埋雷!

有人说:“短视频只是娱乐,何必上纲上线?”但数据可不会跟你玩虚的:中国网民日均刷短视频时间已超3小时,青少年沉迷比例高达67%。有朋友跟我吐槽:“我刷短视频时,明明知道没用,但手指就像被磁铁吸住一样停不下来!”这不就是“数字毒品”吗?

更扎心的是,2024年我国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口超8亿,正是短视频的“主力用户”——这群人如果被“知识垃圾”填满大脑,中国靠什么实现“高质量发展”?别以为“全民弱智”只是玩笑。当“谣言”比真相传播更快,当“戾气”取代理性,当“佛系躺平”成为主流,这不就是“弱智时代”的前兆吗?

但别绝望!解决问题的钥匙,就藏在每个人的选择里。我戒掉短视频后,重新读完了《平凡的世界》,才发现原来人生可以这么厚重。现在我每天睡前读半小时书,周末去图书馆,连我妈都说我“说话有文化了”。

第一招:给大脑“断毒”

定个规矩:每天刷短视频不超过1小时。我有个朋友,现在用手机APP记录刷视频时间,一到时间就弹出“你是不是该干点正事了?”——这招真管用!

第二招:主动“破茧”

关注不同领域的内容,比如科技、历史、艺术。我有个程序员表哥,每天陪孩子一起看科普视频,结果孩子不仅没沉迷,反而对编程产生了兴趣。现在他家孩子写作业,都要说:“爸爸,这个知识点我昨天在B站看到过!”

第三招:拥抱“慢教育”

与其刷“速成秘诀”,不如学门真本事。我有个邻居,以前刷手机刷到凌晨,现在戒了短视频,用省下的时间考了汽修证,现在月入过万——这才叫“逆袭”!

第四招:平台要“长脑子”

别把责任全推给用户!短视频平台必须负起责任,减少“低质内容推荐”。好消息是,国家已出手整治“算法陷阱”,要求平台“不能只追流量,更要守底线”。

朋友们,短视频本无罪,罪在“沉迷”;算法本无错,错在“失控”。我们这一代人,既享受着科技的红利,也要警惕它带来的陷阱。与其焦虑“全民弱智”,不如从今天开始行动:放下手机半小时,陪家人唠唠嗑;关掉自动播放,读完一本好书;拒绝“三分钟爽剧”,听听真正的知识讲座。

记住,真正的智慧不是“知道得多”,而是“思考得深”;真正的进步,从来不是被算法“喂养”,而是靠自己“觉醒”。让我们一起,从放下手机开始,找回属于人类的思考力与创造力!未来,终究掌握在清醒的“我们”手中。

来源:认知思维IFF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