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进阶“制造美学” | 新京报专栏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30 15:03 2

摘要:三年前的一天,东莞艺术家李景湖面对来到他工作室调研的一名市领导提了这个建议,因为“东莞非常适合做当代艺术。东莞发展了40多年的制造业,废弃物、边角料都可以讲述出一个个东莞故事”。

▲“黄旗山顶挂灯笼”,是东莞的独特地标。夜幕下的黄旗山红灯笼与林立高楼交相辉映,勾勒出现代都市的繁华轮廓。新京报资料图

“东莞必须做当代艺术!”

三年前的一天,东莞艺术家李景湖面对来到他工作室调研的一名市领导提了这个建议,因为“东莞非常适合做当代艺术。东莞发展了40多年的制造业,废弃物、边角料都可以讲述出一个个东莞故事”。

三年后,东莞对李景湖的建议做出了回应,事实上,这也可以看作是蝶变中的东莞,对“中国正进入一个美学经济新时代”的回应。

今年3月—5月,一场名为“我在!一座城和两亿人的在场证明”的当代艺术展,在北京文艺圈新地标——郎园X美术馆举办。

这一场跨越南北的文化对话,也是“世界工厂”东莞为工业蝶变、塑造城市新形象的一个行动:要让文化与产业相互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2024年12月,作为伴随中国工业化进程而成长的制造业名城,东莞在全国首次提出“制造美学”理念,从设计、工艺、生产、产品、人文、理念等六个维度,重构了制造业的价值追求。

▲2024年12月26日,“东莞制造美学”课题研究成果发布会举行。作为国际制造名城,东莞把“制造”与“美学”紧密结合,在全国首次提出“制造美学”概念。新京报资料图

这场来自东莞的实践,可以说是人文经济学在工业领域的一种创新表达。

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一婷表示,将“制造”与“美学”紧密结合,是东莞从“制造到智造到创造”发展路径进阶的思考、对工业文化价值的思考,也是东莞作为全国首批区域(城市)产业名片试点城市的战略性、前瞻性谋划,体现了一座工业城市的文化主张。

未来,东莞将继续推动美学理念融入制造全过程、全领域、全方位的实践中,推动制造美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这次“阳谋”,被媒体称为东莞向“人-产-城-文”新工业文明的协同演进。

对此,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何映昆表示认同:东莞制造美学之于中国,之于制造业,之于工业文化的意义在于,为新时代中国工业文化内涵的丰富注入了东莞智慧,也为中国乃至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李景湖当代艺术展作品《海浪》,用马赛克玻璃讲述了一个东莞故事。新京报资料图

“一座城和两亿人”共生共荣

在北京朗园×美术馆的展览中,其中一组装置作品是李景湖创作的《海浪》。

李景湖介绍,这组作品的材料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东莞建房子很常见的马赛克玻璃。《海浪》所要表达的,就是致敬曾经或正在东莞默默奉献着的2亿打工人。

东莞官方数据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地到东莞工作生活的人数总计超过2亿人,而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称谓:“2亿分之一”。

作为出生于东莞长安的70后,李景湖见证了2亿打工人中的一小部分。李景湖父亲早年通过在香港打工挣的钱,盖了一栋房子。这套房子后来成了若干来莞工作生活的新市民的家,一直出租到现在。

另一位“2亿分之一”代表徐莎莉,则是2010年从外地来到东莞,开启了自己从商业零售到商业地产的转型之旅。

徐莎莉所在公司团队中,有来自广东、江西、安徽等不同省份的同事,大家都很年轻、富有创新力,一起在东莞这片热土上挥洒着智慧与汗水。

15年后的今天,当看到李景湖的作品《海浪》时,徐莎莉说,“时光瞬间将我拉回那年春天,有那么一群人曾经在东莞这片土地上追逐梦想、聚沙成塔,在时代巨变、城市发展的浪潮中也曾翻涌我们友谊的浪花!”

▲音乐剧《东莞东》,通过东莞东火车站这个鲜活窗口,展现了一座制造业名城与2亿打工人的共生共荣。新京报资料图

一场跨越南北的文化对话,让2亿打工人感受到了“一座城与两亿人”共生共荣的情感链接,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多元视角下东莞“制造美学”的无限可能。

短短40余年时间,东莞从东江入海的一片泥泞之地发展成为一座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万亿元、人口也破千万的“双万”城市。这离不开2亿打工人在东莞的努力。

为了鸣谢这2亿打工人,东莞创作了音乐剧《东莞东》,通过东莞东火车站这个鲜活窗口,浓缩了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自我奋斗史所涌动的回忆和深情。

2024年7月起,东莞面向全国发起“寻找2亿分之一——《东莞东》邀您故地重游”活动,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寻找2亿分之一”也成了东莞最鲜明的文化新标签。

“这就是一部写‘我自己’的音乐剧啊。”无数观众有感而发的深情,被《东莞东》里一段段旋律点燃,弥漫出了一座城市的群体情绪。

▲2024年7月起,东莞面向全国发起“寻找2亿分之一——《东莞东》邀您故地重游”活动,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新京报资料图

制造业名城进阶“制造美学”

李景湖作品所需材料,多数是东莞制造的边角料,或2亿打工人所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如酱油瓶、洗衣液瓶、旧手机、空调铜管等。

对东莞来说,最不缺的就是这些工业废弃料、边角料。因此,李景湖也认为东莞最适合、最有利于当代艺术的发展。

时至今日,东莞已是全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目前,东莞全市有180多万市场主体,其中工业企业22万家,拥有涵盖34个大类、6万种产品的现代产业体系,万亿级电子信息集群和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四大千亿元级集群。

这些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改革开放40多年打拼出来的城市产业家底。

如果抛开数据,从微观角度审视,可以发现,从企业到行业,在制造业的设计、工艺、生产、产品全链条,都能在东莞看到“美”的逐渐浸润和显山露水。这些美,在中国制造业比比皆是,并不只发生在东莞,但在东莞可以窥见全貌。

▲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由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发起成立,孵化了超过60家硬核高科技企业,开创了一系列惊艳用户的“黑科技”产品。新京报资料图

东莞很早就把工业设计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东莞杯”就是一个生动缩影。作为全国首个以城市命名的大型国际工业设计竞赛,DiD Award(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自2005年至今已举办20届,被誉为工业设计界的“奥斯卡”。

在东莞杯的20年间,艺术与工业逐步融合,孵化出了一大批创意好产品。如,东莞智能手机巨头vivo,连续多年斩获国际设计大奖。获得东莞杯金奖的X200 Pro,成为全球市场AI智能影像旗舰领域的突破性创新典范。

得利钟表与中国探月工程合作推出的航天系列手表,将火箭尾焰、月球陨石坑等意象转化为表盘纹理,以航天材料与精密机械的碰撞诠释“星辰大海”的浪漫。

此外,还有LiberLive无弦吉他、高驰运动手表、小豚智能潜水动力背包等在细节中绽放“设计之美”的网红产品,让东莞在推动先进制造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多了“科技可感知”的制造美学方向。

▲LiberLive是未知星球科技(东莞)有限公司旗下音乐科技品牌。2023年4月15日,LiberLive首款无弦吉他C1上市,随即便成为无弦吉他品类的代名词。新京报资料图

2022年,东莞被工信部认定为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工业设计特色类),成为广东继深圳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不仅有“设计之美”,东莞的“工艺之美”也在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和现代工艺的精密精进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千角灯、醒狮头、石龙新昌鼓、中堂龙舟……尽显东莞非遗背后的精湛技艺。

长期的制造实践中,东莞企业还不断突破精度和复杂度的极限,让工艺之美可触可感,成为各个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如,鼎泰高科生产的0.03毫米钻针,诠释了“小零件大工艺”的工业美学。凯格精机则在十多年前就成为全球首家完美印刷01005的公司,印刷的最小尺寸达到55×75微米。

▲鼎泰高科生产的0.03毫米钻针,诠释了“小零件大工艺”的工业美学,也体现了东莞制造在精度和复杂度上的极限突破。新京报资料图

当然,制造美学也离不开“生产之美”。“生产之美”体现在生产过程的集群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

如松山湖的模德宝智能工厂,以全柔性制造自动化生产线实现“黑灯生产”,颠覆了传统制造业的“黑手”形象,展现出科技赋能的秩序感与效率美学。

“设计之美”开出的花,在“工艺之美”“生产之美”滋养下,结出了“产品之美”的果实。作为制造最终成果的直接表现,产品被赋予文化内涵与情感温度,成为美学价值的有力传播者。

以潮玩为例,哪吒周边产品、拼酷国风系列、摩动核国风机甲等“东莞制造”,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在全球市场中脱颖而出。

制造业之美的实践,本质是以美学重构工业体系。在东莞,这一实践打破了“制造即粗放”的固有认知,技术理性与人文感性交织,让冰冷的机器与温润的美学共振,为全球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

▲位于东莞石排的潮玩企业“顺林模型”的Almost+Real车模产品。东莞制造的产品之美,在于品质价值和情绪价值的结合。新京报资料图

让城市回归到“以人为核心”

在一直以产业为核心、按照“产-城-人”逻辑来配套城市和人的进程中,东莞逐渐意识到“人”的终极价值。

只有回归到“以人为核心”,让人与人、人与产业、人与城市的情感得到共情共鸣共进,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东莞认为,贯穿这三者的源头活水就是文化的力量,最终呈现的是“以人为核、以产立轴、以城造梦、以文铸魂”的新工业文明。

伴随着东莞的制造进阶,其文化建设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从“文化新城”到“文化名城”,再到“品质文化之都”,这二十多年来,东莞的城市文化建设在观念、硬件、软件等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当年爆红全网的农民工吴桂春一纸“情书”告白东莞图书馆,就是最佳注脚。

在迈上GDP过万亿、人口过千万的“双万”新起点后,东莞再次认真思考其文化发展的路径问题。

2023年,东莞吹响了全面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号角,发布“1+8”政策文件,提出七大文化、四张名片、“411”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十大文化品牌、十大文体设施等建设体系。尤其这两年,东莞在文化上动作频频。

▲2024东莞草莓音乐节现场。当霓虹光束划破莞邑夜空,青春脉动与潮流基因在此同频共振。新京报资料图

从东莞龙舟连续成为全国顶流,到东莞女篮逆袭夺冠感动全国;从“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火遍全城,到草莓音乐节叫好又叫座;从原创音乐剧《东莞东》两度全国巡演,到中国作家第一村成为全国文化现象……

东莞一系列创新举措、一系列“出圈”活动,让城市形象“潮”起来、传统文化“活”起来、文化场馆“盟”起来。这不仅让市民在共建共享中获得精神生活的满足,也找到“家”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如今,浓郁的文化气息、创新的潮流基因随处可感,不断刷新外界对东莞这座工业城市的固有印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东莞、爱上东莞。

数据显示,2024年东莞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590.41万人次,同比增长13.45%,高于广东省12.4%增速水平;实现旅游总收入658.85亿元,同比增长20.14%,高于广东省15.8%增速水平。同时,东莞也跻身“五一”“十一”全国最热出行目的地前十城市。

▲今天的东莞正在朝着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化工业大城阔步迈进。新京报资料图

2025年春节假期,东莞推出“新春·进莞来团聚”系列文旅活动,以“暖心接站”“文化进企”营造浓厚节日氛围,全市合计接待游客总数522.6万人次,同比增长4%,实现旅游收入30.1亿元,同比增长9.4%,均创下近年来春节最好成绩。

为了建设更具魅力的城市,东莞设定了新目标——“让在东莞的人引以为豪、来东莞的人为之倾心、没来过的人充满向往”。

东莞相信,当文化共鸣转化为智造优势,将激活这座工业城市的优质生活力,并源源不断地催生新质生产力,让大家热爱的东莞成为“让人心向往之的东莞”,一座现代化工业大城,也必将宜业、宜居、宜游。

来源:新京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