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在湘雅医院完成!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30 15:23 2

摘要:来自江西省的黄爷爷,4年前出现记忆力减退、偶有迷路等症状,之后病情持续加重,当地医院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近段时间来,黄爷爷完全失去认知、失语、大小便不能自理,辗转多处求医未果。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主任唐举玉教授团队成功开展国际首例带血管蒂淋巴结组织瓣移位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显著改善了72岁重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

这是继开展改良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后又一创新性技术的首次应用,也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显微外科核心技术破解世界难题的又一突破。

来自江西省的黄爷爷,4年前出现记忆力减退、偶有迷路等症状,之后病情持续加重,当地医院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近段时间来,黄爷爷完全失去认知、失语、大小便不能自理,辗转多处求医未果。

当得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唐举玉教授团队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手术治疗领域有丰富经验后,家属当即带患者来长沙。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手显微外科门诊,唐举玉教授详细询问了患者病史并查看了相关检查资料,发现患者患有重度阿尔茨海默病。

经神经内科进一步诊断,确诊黄爷爷为阿尔茨海默病,且术前MMSE评分为0分,CDR分级为3级,属于重度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主要发生在老年或老年前期。作为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我国2023年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此类患者有983 万,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超过30%。

当下,通过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是医学界积极探索的重要方向。唐举玉教授于2023年牵头成立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阿尔茨海默病联合攻关多学科(MDT)团队,已为超过100例患者实施了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DCLVA),在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据介绍,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是通过在患者颈部建立淋巴管与静脉的吻合通道,改善脑脊液淋巴引流,降低颅内压力,促进致病蛋白排出,从而延缓甚至逆转阿尔茨海默病病情进展。

“但该例患者属于重度痴呆,颈深淋巴结病变明显,颈深淋巴结功能已丧失,通过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治疗可能难以达到家属预期。”唐举玉教授介绍,这种情况下,对黄爷爷的治疗只能另辟蹊径。

基于前期大量研究结果,唐举玉教授创新性提出置换颈深淋巴结的新术式,采用带血管淋巴结组织瓣移位术来重建颈深淋巴循环。

唐举玉教授介绍,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更换全新功能性淋巴结,好比直饮水的滤芯堵塞失去过滤功能重新更换了新的滤芯,转移的新淋巴结将发挥“泵”的作用和“桥”的作用”,将颅内淋巴液转流至体循环。

这项创新技术突破了传统治疗局限,适用于颈深淋巴结完全失能且局部无可吻合的功能性淋巴管的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和家属意愿,唐举玉教授团队联合神经内科沈璐教授团队、放射科廖伟华教授团队、核医学科胡硕教授团队、麻醉科唐朝辉教授团队、康复科蔡颖教授团队等,联合为黄爷爷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4月8日,唐举玉教授团队为黄爷爷实施了带血管蒂颌下淋巴结组织瓣移位术,由邹望远教授麻醉团队进行无管化麻醉,最大程度保证患者术后早期快速康复。

术中探查与应用近红外ICG造影证实患者双侧颈深淋巴结变性完全失能,手术彻底清除,将颌下功能正常淋巴结转移至原有颈深淋巴结所在部位。

因手术部位解剖结构复杂,需要保留淋巴结血供,操作非常精细,唐举玉教授团队全程都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历时2.5小时,手术顺利完成。黄爷爷术后恢复良好,于术后第7天出院。

据家属介绍,患者术后改善明显:术前会吞咽但功能不好,吃饭会哽住,术后在家吃饭没问题;术前大小便不能自理,术后可以自己小便;术前几乎不与他人交流,别人问他无应答,术后暂时还不认识人,但家人在楼上喊他,他会到处张望;术前走路会摔跤,需要人扶着,而且不愿意走,走几步就躺地上,术后可以自己上下楼,可以坐着看电视;术前不上床睡觉已经2年了,术后能自己睡觉,只需要家人扶上床即可。

唐举玉教授介绍,此例手术是国际首例采用带血管淋巴结移位术治疗重度老年痴呆的手术,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目前药物与传统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无效的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带来福音。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武海亮 于花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湖南医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