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他本可凭借才华在书斋安稳度日,却毅然投笔从戎,投身革命洪流。从西北军的锋芒初露,到宁都起义后的坚定前行;从被捕入狱的坚贞不屈,到游击战争的果敢出击,他始终心怀家国。即便后来遭遇不公正对待,被调离军队、降职,他也未曾有过丝毫动摇。他就像一颗顽强
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他本可凭借才华在书斋安稳度日,却毅然投笔从戎,投身革命洪流。从西北军的锋芒初露,到宁都起义后的坚定前行;从被捕入狱的坚贞不屈,到游击战争的果敢出击,他始终心怀家国。即便后来遭遇不公正对待,被调离军队、降职,他也未曾有过丝毫动摇。他就像一颗顽强的种子,无论落在何处,都能生根发芽。这样一位人物,他的人生究竟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1902年,在河南确山县石滚河乡焦老庄,一声响亮的啼哭划破了夜的寂静,周骏鸣出生了。那时的焦老庄如尘世中的一方净土,岁月在这里缓缓流淌,宁静而祥和,仿佛时间都为这片土地按下了暂停键。小骏鸣就在这样充满诗意的氛围中,如一张纯净的白纸,开启了他的人生画卷。
晚清河南照片
由于家族中浓厚的文化氛围,源源不断地滋养着他幼小而充满好奇的心灵。7岁那年,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小骏鸣背起书包,踏上了那条漫长而充满希望的求学之路。此后的十年间,他如饥似渴地沉浸在孔孟之书的海洋里,贪婪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三字经》《百家姓》等蒙学读物,就像点点繁星,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忠孝节义的种子,为他日后的人生抉择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课堂上,他全神贯注,眼睛紧紧盯着老师,眼神中透露出对知识的极度渴望,仿佛要把老师讲的每一个字都刻进心里;课后,他又一头扎进书的世界,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问,常常为了弄懂一个问题而废寝忘食。他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拼命地吸收着知识的甘霖。这份勤奋好学的精神,让他在同学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师长眼中的佼佼者,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五四运动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周骏鸣的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他亲眼目睹了社会的种种不公,看到了人民在苦难中挣扎的悲惨景象,内心深处燃起了一团救国的火焰。那火焰在黑暗中熊熊燃烧,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如惊雷般席卷全国,唤醒了无数沉睡的灵魂,也深深触动了周骏鸣的心。17岁的他,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召唤,毅然放下手中的笔,告别了宁静的书斋,投身到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军中。这一转身,不仅是他个人命运的重大转折点,更是他走向革命道路的神圣开端。
在西北军的烽火硝烟中,周骏鸣迅速崭露头角。北伐战争的枪林弹雨,成为了他成长的磨刀石。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每一次战斗都是生与死的严峻考验。战场上,炮火纷飞,子弹呼啸而过,他却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不倒,给战友们带来了无尽的勇气和力量。他的身影,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显得格外高大,成为了战友们心中的定海神针。这段军旅生涯,不仅锻炼了他的体魄,更磨炼了他的意志,让他对国家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坚定了他救国救民的决心。
1930年,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内部矛盾激化,士兵们对军阀统治的不满情绪如火山般即将喷发。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刻,周骏鸣积极参与策划了宁都起义。1931年12月14日,起义的枪声划破了寂静的夜空,那声音,仿佛是黑暗中的一声惊雷,宣告着新的开始。周骏鸣率领部队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革命的道路。起义成功后,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他因表现出色,被任命为团长。
然而,当时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影响,让许多起义人员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周骏鸣也未能幸免。但他的内心,始终燃烧着对共产主义的炽热信仰。这信仰如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又似冬日里的暖阳,给予他温暖和力量。他深知,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眼前的挫折只是暂时的。所以,他无论遭受多大的打击,都未曾动摇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农名运动图
1932年1月,周骏鸣按照组织的安排,回到老家河南确山开展革命活动。他深知,要在敌后站稳脚跟,就必须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力量。于是,他四处奔走,积极联系当地的进步青年,成立了农民协会,并组织领导了两次农民“暴动”。这些活动虽然规模不大,但却如同一颗颗火种,在当地点燃了革命的火焰,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它们不仅让群众看到了希望,也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933年7月,周骏鸣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与党组织的联系更加紧密,他的革命生涯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不久后,他因在确山的出色表现,被任命为中共确山县委书记。他如同一位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着确山县的革命事业。他积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领导当地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在他的努力下,确山县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成为了豫南地区的一面旗帜。
监狱网图
1935年,命运再次对周骏鸣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他遭受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残酷折磨。阴森的牢房里,到处弥漫着腐臭的气息,墙壁上斑驳的血迹诉说着曾经的罪恶。敌人妄图从他口中得到党的机密,但他的意志如钢铁般坚硬,始终坚贞不屈。在黑暗的牢房里,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人民的幸福,他绝不能屈服。那信念,如火焰在他的心中熊熊不息。
当然,周骏鸣并没有坐以待毙。他暗中与上级取得联系,传递出了自己被捕的经过和敌人组织假“省委”的情报,这份情报对鄂豫边党委来说至关重要。他们立即采取措施,切断了与假“省委”的联络,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周骏鸣的机智脱险和及时提醒,如同一场及时雨,保护了同志们的生命安全,为鄂豫边区的革命斗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网图
为了挫败敌人的阴谋,周骏鸣巧妙地利用了敌人急于求成的心理,在“悔过书”上签了字。这看似是一种妥协,但实际上却是他的一种策略。他深知,只有先保全自己,才能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在签下名字的那一刻,他的心中充满了无奈和坚定,无奈的是自己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坚定的是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永远不会改变。果然,他成功地骗过了敌人,暂时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但这也为他日后受批判埋下了伏笔。
1936年,周骏鸣刚从监狱里出来,便如一只挣脱牢笼的雄鹰,眼神中透着坚毅与果敢。他深知,要想在这敌后站稳脚跟,就必须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信阳、确山、桐柏及泌阳四县交界的铁幕山一带。那里山高林密,地形复杂,是发动游击战争的理想之地。
接下来的几个月,周骏鸣和他的伙伴们精心筹备、秘密宣传。终于,在信阳西北吴家尖山小石岭村,他们带着仅有的七个人、三条枪,毅然决然地打响了开辟豫南桐柏山根据地的第一枪。那夜,月色朦胧,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虫鸣声打破这夜的宁静。他们如同暗夜中的猎豹,悄无声息地行动着。当成功除掉两个恶霸,缴获枪支弹药的那一刻,希望的曙光在这片土地上微微绽放。那一刻,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因为他们知道,革命的火种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点燃。
后来,周骏鸣又巧妙利用庙会这个时机,对反动民团发起了突袭。他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群众的支持,一举夺得十多条枪和数百发子弹。到年底,游击队已经发展到一百多人,他们如同一把锋利的利剑,在豫南地区狠狠地打击着敌人,保卫着自己的家乡,为后续的抗战和解放战争筑牢了根基。
游击队网图
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鄂豫边区的游击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1937年,周骏鸣率领的游击队扩编为鄂豫边区红军游击大队,他担任大队长;同年冬天,又改编为豫南抗日独立团,他继续担任团长。此时的鄂豫边区,成为了抗日的前沿阵地。日军如同恶狼一般,频繁地进行“扫荡”,国民党顽固派也时不时地制造摩擦。但周骏鸣毫不畏惧,他带领着独立团与日伪军多次激战。
在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周骏鸣身先士卒,指挥若定。他时而冲锋在前,与敌人展开近身搏斗;时而后退指挥,调整战术。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果敢,仿佛在告诉战士们:“我们一定能战胜敌人!”在他的带领下,独立团逐渐成为了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抗日劲旅,让敌人闻风丧胆。
网图
1939年,新四军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日军、扩大根据地,决定组建新的支队。周骏鸣凭借着他卓越的指挥能力和丰富的游击经验,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五支队副司令员兼第八团团长。苏皖边区地形复杂,交通便利却又危机四伏,是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势力交织的地方,斗争环境恶劣得如同布满荆棘的丛林。周骏鸣到任后,迅速组建并训练部队,率领第八团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成功开辟了以半塔集为中心的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
在半塔保卫战中,他指挥若定,击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保卫了根据地。他还特别重视军民融合,组织群众发展生产、改善民生,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广泛支持。在他的努力下,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华中地区抗日的重要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面临着重组重建的艰难局面。周骏鸣凭借着他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二师参谋长。淮南地区地处敌后,环境险恶得如同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日伪军频繁地进行“扫荡”。然而,周骏鸣却展现出了非凡的指挥才能,他积极参与开辟巩固淮南抗日根据地,多次挫败日伪军的“扫荡”,保护着根据地的安全。同时,他还特别注重部队的训练建设,不断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让日伪军不敢轻易进犯。
1943年,为了进一步提高部队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理论水平,周骏鸣被选派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在延安,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接受着系统的军事理论学习,深入了解着党的政策和方针。他把战斗经验与理论知识完美地结合起来,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军事见解,这些见解在新四军的作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部队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日本投降图
1945年,抗战胜利的曙光已经隐隐约约地出现了。周骏鸣因为在淮南的杰出表现,被任命为新四军淮南军区司令员。当时,淮南地区在抗战中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百姓们生活困苦。周骏鸣到任后,积极推行土地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他还加强部队的训练管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在他的领导下,淮南地区逐渐恢复了生机与活力,百姓们过上了相对安稳的生活。
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新四军改编为华中野战军,后来又与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周骏鸣凭借着他卓越的军事表现,被任命为华中军区参谋长,后来又升任华东军区副参谋长。那时候,华东地区战事频繁,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接连不断。周骏鸣不仅负责军事指挥参谋工作,还积极参与后勤保障的筹划和实施。他深知后勤补给的重要性,亲自深入后方检查物资储备、优化运输路线,确保前线部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援,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1948年,周骏鸣又兼任了后勤部部长。在淮海战役中,他亲自指挥后勤部队,巧妙地运用多种运输方式,确保了数百万大军的物资供应。同时,他还组织建立了临时医院和伤员转运站,降低了伤员的死亡率。渡江战役前夕,他更是亲自到江边勘察地形、制定渡江方案。渡江作战时,他亲自督战,确保船只、物资按时到位。最终,华东军区成功完成了渡江任务,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名字也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周骏鸣继续投身到华东军区副参谋长的工作中。他全力推动部队训练和改革,致力于提高部队的应急反应能力,让部队在和平时期也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同时,他还心系地方经济建设,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资源,为华东地区争取到了许多项目和资金,推动了这片土地的经济蓬勃发展,让百姓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
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1954年,因为1935年被捕入狱还写了“悔过书”这事,他被调离了军队,去当国务院水利部副部长。这打破了他原本平静的生活,换做常人,或许早已一蹶不振,但周骏鸣却迅速调整心态,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中。他深知,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为人民服务。
一年后,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度,许多战友都授衔了,他却因为离开了军队,只能默默地看着。那一刻,他的心中或许有一丝失落,但他很快就把这份失落深埋在心底。他把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水利建设上。后来,他又被派到河南信阳指挥南湾水库建设。这可是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对防洪、灌溉和发电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他一到工地,就带领着大家在困难中奋勇前行。他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在炎炎烈日下,他的汗水湿透了衣衫;在凛冽寒风中,他的双手被冻得通红。他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提出了许多实用的建议,保障了水库建设的顺利进行,让水库早日造福百姓。
1958年,水利部和电力部合并了,他又调任林业部副部长兼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到了新岗位,他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他深入林区,了解实际情况,推动林业改革和发展。他注重培养林业人才,提高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为国家的林业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让祖国的山川更加秀丽。
命运似乎还不想放过他,1960年,因为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中的不公正对待,他被扣上了反对“三面红旗”的帽子,降职调任黑龙江省畜牧厅副厅长。这打击如同晴天霹雳,但他依然没有被打倒。在畜牧厅,他深入基层,了解畜牧业的情况,推动畜牧业发展,培养畜牧人才,提高生产效益,让畜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好在,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历史问题的重新审视,1962年8月,他的处分被撤销了。1963年3月,他又调任黑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在农业厅,他凭借着军事和行政方面的丰富经验,推动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他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然后给出解决方案。在他的努力下,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有了显著的改善,粮食产量也稳步提高,让农民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可是,十年运动开始后,他再次遭到了冲击,被打成了“叛徒”,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那黑暗的日子里,他遭受着无端的指责和批斗,但他始终保持着党员的崇高气节,坚决拒绝那些不实之词,和造反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他坚信,真相终会大白,正义终会到来。那信念,如同黑暗中的灯塔,指引着他前行的方向。
1978年,经历了长期政治风波和误解后,他终于平反昭雪,重新获得了党和人民的信任。1979年,他被任命为政协第四届河南省委员会副主席。在任期间,他积极参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等工作,为河南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他深入基层调研,了解民情民意,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心群众的生活,让百姓们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1983年后,他因为年龄原因不再担任河南省政协副主席职务,正式离休并享受省长级待遇。但他并没有闲着,依然关心国家大事和河南的发展。他经常看报纸、听广播,了解最新的动态。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捐款捐物,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名老党员的担当和情怀。2003年11月9日,周骏鸣郑州溘然长逝,享年102岁。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奉献。
周骏鸣一生历经坎坷却始终坚守信念、无私奉献,他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和感恩。他投笔从戎、参与起义、领导革命,为民族独立与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投身建设,在水利、林业、农业等领域默默耕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即便遭遇不公也初心不改。我们应铭记他的功绩,传承他的精神,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同时,我们也要做好社交传播,让更多人了解他的传奇人生,汲取奋进的力量,使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激励我们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来源:谨记读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