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30 15:46 3

摘要:红薯传入中国的时间可追溯至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具体路径和人物因史料记载的差异而呈现多元面貌。以下从关键事件、传播路径、历史影响三个维度展开说明:

红薯传入中国的时间可追溯至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具体路径和人物因史料记载的差异而呈现多元面貌。以下从关键事件、传播路径、历史影响三个维度展开说明:

一、关键事件:两次重要引种

1. 陈振龙与福建引种(1593年)

福建长乐商人陈振龙在菲律宾经商时,发现当地种植的甘薯(红薯)适应性强、产量高,且“生熟皆可食”,遂萌生引种回乡的念头。当时菲律宾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下,甘薯被列为“禁运品”。1593年,陈振龙将薯藤绞入吸水绳中,涂抹污泥伪装,历经七天航行,成功将种苗带回福州。

同年福建大旱,粮食绝收。陈振龙之子陈经纶向巡抚金学曾呈上《献薯藤种法禀帖》,详述甘薯的种植方法和救荒价值。金学曾批准试种,四个月后“子母钩连,大者如臂”,亩产高达数千斤。此后,金学曾通令全省推广,并撰写《海外新传七则》总结种植技术,甘薯迅速在福建普及,被称为“金薯”。

2. 陈益与广东引种(1582年)

广东东莞人陈益于万历十年(1582年)从越南(时称安南)引入甘薯。据《凤冈陈氏族谱》记载,陈益在安南品尝甘薯后,“捐资买种,并得栽培法”,将薯种藏于铜鼓中带回东莞试种。他在小捷山开辟中国首块甘薯地,试种成功后“乃种于家,久之蔓延他处”。

陈益的引种虽早于陈振龙,但因缺乏官方支持,初期仅在广东局部传播。直到乾隆年间,其五世孙陈世元将甘薯推广至山东、河南等地,才扩大影响。

二、传播路径:多元渠道与本土化

1. 闽粤为中心的扩散

甘薯传入后,以福建、广东为中心向周边辐射:

浙江:陈振龙曾孙陈以柱在宁波试种,后经莆田人徐缓传入江浙。

长江流域:徐光启在上海引种成功,著《甘薯疏》推广技术。

北方地区:陈世元于乾隆年间将甘薯引入山东,其子陈云、陈树进一步推广至河北、北京。

西南地区:乾隆十五年(1750年),甘薯经广东商船传入贵州黎平,后由官方在全省推广。

2. 多路线传入的学术争议

除陈振龙、陈益外,史料还记载云南、广西等地可能通过陆路从东南亚引入甘薯。例如,万历《云南通志》已提及“红薯”,早于闽粤记载。学界普遍认为,甘薯传入中国存在多条路径,包括:

海路:菲律宾(陈振龙)、越南(陈益)、吕宋(其他商人)。

陆路:云南经缅甸、广西经越南。

这些路线相互补充,最终形成全国性种植网络。

三、历史影响:从救荒作物到人口催化剂

1. 缓解粮食危机

甘薯耐旱、耐瘠、产量高,“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成为应对饥荒的“救荒第一义”。明末清初,江南水患、华北干旱频繁,甘薯“枝叶附地,随节生根,风雹不能损”,救活无数灾民。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清廷下诏全国推广,称其“功同五谷”。

2. 推动人口增长

甘薯的普及直接促进中国人口激增。据统计,明朝万历年间人口约1.5亿,至清朝道光年间突破4亿,甘薯与玉米、马铃薯等美洲作物的引入密切相关。其高热量、易储存的特性,使贫瘠土地得以开发,养活了更多人口。

3. 农业技术革新

陈振龙家族七代人编纂《金薯传习录》,系统总结甘薯的种植、贮藏、加工技术,成为中国首部甘薯专著。该书不仅记录技术细节,还收录官员奏疏、文人赞颂,成为研究美洲作物传播的重要文献。

四、纪念与文化符号

为纪念引种功臣,福州于1834年建“先薯亭”,楹联称陈振龙“功盖神农”;东莞虎门的陈益家族墓被列为省级文物,其试种地被称为“中国第一块番薯地”。郭沫若曾赋诗《满江红·为红苕传入中国370年而作》,盛赞“挟入藤篮试秘航,归来闽海勤耕织”的壮举。

总结

红薯传入中国是一个跨越数十年、涉及多地的复杂过程。1593年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福建是最具影响力的事件,而1582年陈益从越南引种广东则更早。两者共同开启了甘薯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使其从“番邦奇物”变为“民生所赖”的主粮。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中国农业结构,更深刻影响了人口、经济与社会发展,成为全球化早期作物传播的典范。

来源:晓天美食厨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