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毋庸置疑肯定是有的,而且这个行动不仅有特种兵版的行动代号,而且还是我国收复老山主峰以后,持续时间最长、战斗最激烈、最艰苦的出击作战!它就是“黑豹行动”!
有朋友问,在我国对越自卫反击战及十年的老山战役中,有没有过特别的带有代号的行动呢?
毋庸置疑肯定是有的,而且这个行动不仅有特种兵版的行动代号,而且还是我国收复老山主峰以后,持续时间最长、战斗最激烈、最艰苦的出击作战!它就是“黑豹行动”!
这场突击作战是在腊八节的这一天,这一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寒冷而平凡的,但对于1987年1月7日,在我国老山的167高地上的88名战士来说,却是一场与死神搏斗的生死考验。
那么这场突击行动,究竟是什么情况?又有多么的激烈的战斗,下面跟着我的视角来回顾这场战争!
在1987年1月7日的凌晨,老山还被笼罩在浓厚的晨雾时候,离老山前线的167高地还有一段距离的一个坑道内,88名战士正借着烛光擦拭钢枪。
也许他们还没有想到,会在几小时后他们脚下这片海拔仅30米的荒坡,将成为被炮火反复轰炸的目标。
当后方的炊事班前来送来腊八粥时,一个战士望着热气腾腾的粥自言:"要是能活着回去,一定给俺娘补过个年。"
但是谁也没料到,这句轻声的念叨,竟成了许多人永远的遗憾。
在老山主峰的西北方向,167高地横卧边境,越军占领这里后,在此经营了半年,将山体掏成复杂的防御体系:4个藏兵洞互为犄角,7处暗火力点形成交叉网,3道混合雷区封锁通路。
因为此地的战略布局非常重要,所以时任47集团军的139师第417团的团长刘亚苏,用红铅笔在地图上圈出目标:“此地若不尽早拿下,那么运输线就会断了。”
而此地地理位置的优越,想要正面强攻,大面积的兵力进攻,势必会多增伤亡,于是就有了"夜老虎团"的突击队员们在子夜的集结。
22岁的副连长马玉阁检查着爆破筒引信,想起三天前战术会议上团长的强调:"88人兵分三路,天亮前摸到敌阵脚下。"
因为此次的突击行动,团长制订了,渗透、突击、狙击的模块,先以12人潜伏小组渗入敌人腹部,再以主力实施炮火覆盖后的短促突击,同时以狙击小组封锁增援。
在1月6日凌晨3点,第一突击群12人悄然出发,在老山的密林中,露水很快浸透迷彩服,战士们背着30公斤装备在乱石间小心穿行着。
在月光下,战士们的左臂都缠白毛巾——这是突击队的识别标记,但有可能也是最后"标识"。
列兵郗文华把半块压缩饼干塞进挎包,这是他第一次执行渗透任务,手心的汗把弹匣都攥得渗出水来。
不知是哪位战士碰断枯枝,所有人瞬间定格,枪口便齐刷刷指向声源,这就是特种部队的训练有素的反应!
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据带队的排长王强后来的日记里写道:"每走一步都像踩在钢丝上,耳边只有自己的心跳声。"
近两小时跋涉后,他们终于钻进高地下方的石缝,此时距总攻还有漫长的20个小时!
到了1月7日的清晨6点50分,异常情况发生了,越军的一枚迫击炮弹突然落在潜伏区的边缘,弹片擦过郗文华钢盔,在右额划出寸许伤口。
鲜血顺着护目镜流进衣领,他咬碎半片止痛片,指甲深深抠进泥里,身旁的董永安看见战友颤抖的肩膀,悄悄塞去一颗水果糖——那是出发前炊事班偷偷塞给每人的"吉利糖"!
到7点整时,总攻开始,伴随着我军300门火炮同时发出,167高地表面工事瞬间崩塌。
副队长马玉阁攥紧秒表,待炮火延伸的间隙,带着突击群跃出战壕…
藏在3号洞的越军刚探出机枪口,就看见浑身泥浆的战士们扑来,还没来得及反应,我军的战士李建军的爆破筒便已塞进射孔。
与此同时战斗在多个方向都有爆发,此时越军的11号洞暗火力点突然开火,突击队员马战服不幸腹部中弹。
他感觉温热的鲜血顺着腰带往下淌,在痛的同时又听见副班长喊到:"压制火力!"
于是这个20岁的河南小伙蜷起身子,在碎石堆里爬了3米,将最后一根爆破筒塞进敌洞,在爆炸声中,他的瞳孔里映出了战友们冲锋的身影。
最惨烈的白刃战发生在2号洞,战士董永贵与越军士兵扭打在一起,对方的指甲抠进他脖颈,但他却死死攥着敌人咽喉。
当增援突击队员赶到时,这个21岁的战士仍保持着锁喉姿势,指间缠绕着几缕越军头发,打扫战场的战友发现,他牙床咬出了血,嘴里还含着半枚被打断的虎牙。
时间来到中午,此时的的太阳晒得钢盔发烫,表面阵地虽被攻克,但越军炮火却开始覆盖。
而回撤的通道也被越军封锁,已不到88人的队伍被困在不足200平米的山包上,卫生员王新华的急救包早已空空如也,他扯下衬衫撕成布条,给伤员包扎时才发现,自己后背的弹片伤还在悄悄的流血。
"清点弹药!"代理指挥的副营长梅启东沙哑着嗓子说道。
有的战士们摸出仅剩的手榴弹,有的只剩3枚,有的步枪弹匣已打空。
即便是在快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丧心病狂的越军依然是炮弹向他们肆虐的袭来!
具第一轮越军的炮击结束,具统计他们发射1200吨炮弹,相当于240辆卡车的载重量!
随着越军多轮炮击后,在下午5点20分左右,越军的炮火渐渐停歇。
担架队迅速冲上高地,只见看见8名战士背靠背坐在弹坑里,枪管已打弯,而且身边堆着37枚空手榴弹壳。
但他们脸上硝烟与血迹混结,分不清谁是谁,但却都紧攥着染血的入党申请书——那是出发前连夜写下的决心书。
这场持续10小时的战斗,以歼敌380余人告终,但代价沉重:88名突击队员中,29人永远留在高地,47人重伤。
在战后总结会上,军长凝视沙盘良久:"167高地之战,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脊梁。"
那些被炮火削平的山头、那些永远定格在冲锋姿态的年轻面孔,共同构成了边境防御战中最悲壮的注脚。
当和平年代的人们喝着腊八粥时,不该忘记,曾有一群20岁的青年,用生命在红土地上刻下"寸土不让"的誓言。
最后我们复盘下该战,"夜老虎团"的战术设计堪称经典。刘亚苏团长将突击队拆分为渗透、突击、狙击模块:先以12人潜伏小组渗入敌人腹部,再以主力实施炮火覆盖后的短促突击,同时以狙击小组封锁增援。
这种"点穴式"打法,既避免大规模攻坚伤亡,又发挥单兵作战优势。
当然了炮兵协同更是关键,战前测绘兵冒死抵近,将越军火力点坐标精确到米;战斗中实施"炮火假延伸"——看似向纵深射击的炮弹,实则在阵地前沿形成弹幕,迟滞越军反扑。
据炮连连长回忆:"那天我们单炮就换了7次炮管,手摸上去能冒烟的那种,但只要步兵需要,我们就会一直打。"
如今在麻栗坡烈士陵园里,21座"黑豹行动"烈士墓排成扇形!每到腊八,总有人在墓前摆上压缩饼干、水果糖。
守陵老人记得,曾有拄拐老兵跪在墓前:"永安兄弟,当年你塞的糖,我含了一路,现在还给你......"
他们当中最小的烈士是18岁的列兵周小强,入伍仅7个月,他在战前家书写道:"妈,要是我回不来,别难过!我坟头长草了,你帮我拔拔,别挡住我看军旗。"
如今他的墓前常堆满野花,那是当地百姓自发送来的心意。
后来老山的167高地已改称425高地,当年的弹坑长满青草,但雨季仍能从泥土里捡到锈蚀弹片以及残缺军扣。
这些沉默的"遗物",比任何史书都更真切地诉说着:和平不是天赐,而是有人用青春和热血铸成的钢铁长城。
来源:wm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