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贸易战导致关税大幅提升,花旗参的成本暴涨,几乎失去了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8年贸易战,把美国人参“打”成“野草”?曾经七成出口到中国
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其规模的持续升级影响了多个行业。
其中,美国花旗参成为了被波及的典型案例。
这种曾经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的奢侈中药材,如今却因关税问题面临出口困境。
据报道,美国每年生产约90万斤花旗参,其中七成曾经都是出口到中国。
然而,贸易战导致关税大幅提升,花旗参的成本暴涨,几乎失去了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这一局面不仅让美国花旗参产业陷入困境,也让人们重新审视中美贸易冲突对双边经济合作的深远影响。
花旗参,又称西洋参,英文名为“American Ginseng”,直译为“美国人参”。
它与中国人参同属五加科植物,因功效类似而备受中医药领域的认可。
花旗参进入中国市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1716年,欧洲人在北美蒙特利尔附近发现了野生人参,并通过贸易将其销往中国。
当时,由于清朝对东北三省野生人参采摘的严格限制,市场上的人参数量稀少且价格昂贵。
北美产的花旗参因此成为替代选择,并逐渐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
进入现代,美国花旗参种植业主要集中在威斯康星州,这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花旗参生长。
目前,该州约有180家大型种植农场,每年总产量约90万斤,其中七成专门出口到中国。
对于美国花旗参产业而言,中国市场不仅是最大的消费市场,更是其经济效益的核心来源。
中美贸易战的爆发给花旗参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
自2018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大肆加征关税,中国也采取了反制措施。
而花旗参作为一种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的农产品,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关税的增加导致花旗参价格在中国市场翻倍,原本就属于奢侈品的花旗参如今变得更加昂贵,几乎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数据显示,美国花旗参的出口量在近几年明显下降,大量产品滞销。
威斯康星州的种植者面临收入锐减的困境,他们曾寄希望于中美贸易谈判能够缓解关税压力,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花旗参的高成本让中国进口商和消费者纷纷转向加拿大花旗参或国产西洋参,这进一步压缩了美国花旗参的市场空间。
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种植者的收入,还可能导致整个产业的萎缩。
有人戏称,曾经高品质的花旗参如今只能在美国本土当“野草”卖,因为美国国内对白人参的需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美国消费者对中药材的接受度较低,花旗参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华人社区,但这一群体的规模和消费能力远不足以支撑整个产业。
花旗参的困境不仅源于关税问题,还与其市场定位和产品特点密切相关。
与大豆、牛肉等大宗农产品不同,花旗参属于高度可替代性产品。
近年来,中国国内的西洋参种植业快速发展,产量逐步增加,完全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此外,加拿大花旗参在品质和价格上也具有竞争力。
根据中国中药协会的数据,中国国内的西洋参年产量已经超过50万斤,且种植技术不断进步,产品质量逐渐接近进口花旗参。
与此同时,加拿大花旗参的年出口量也在稳步增长,其价格通常比美国花旗参低10%-20%。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美国花旗参几乎失去了竞争优势。
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花旗参并非必需品,更多是一种可选的养生产品。
关税的增加让花旗参的价格进一步提升,大多数消费者选择了更具性价比的替代品。
这种市场转移不仅加剧了美国花旗参的困境,也凸显了其出口依赖性带来的风险。
美国花旗参的困境是中美贸易冲突中的一个缩影。
商品贸易的本质是互通有无,双方通过合作实现经济双赢。
然而,关税政策的实施却破坏了这种双赢关系,导致双方的经济损失。
对于美国而言,花旗参的滞销不仅影响了种植者的收入,还可能导致整个产业的衰退。
从长远来看,中美双方应以互利共赢为目标,通过谈判解决贸易分歧,为双方的农业产业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资料:
来源:会吃竹子的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