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的30年,我一直在民政部门从事殡葬工作。”今年51岁的李太升1995年投身殡葬事业,从最脏最累的火化工干起,接着是整容师、火化班长、车队队长、劳资科长、副馆长、馆长。他先后获得民政部殡葬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这个
“过去的30年,我一直在民政部门从事殡葬工作。”今年51岁的李太升1995年投身殡葬事业,从最脏最累的火化工干起,接着是整容师、火化班长、车队队长、劳资科长、副馆长、馆长。他先后获得民政部殡葬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这个劳动节,他的名字出现在江苏省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对象名单中。知天命之年,李太升收获了国家级的荣誉——全国先进工作者。回忆起自己30年的心路历程,他有太多的感悟……
01
凌晨4点的殡仪馆
他与生命的最后一程对话
“仿佛就在昨天。”李太升说,1995年初,他入职殡仪馆,正式成为一名殡葬工作者。
那个时候,殡葬事业对外界来说很神秘,入职前李太升完全不了解这个工作。为尽快适应陌生的工作环境,他主动要求到火化一线工作,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学习。一个月后,李太升就克服了恐惧关、心理关,迅速适应岗位。
30年来,李太升每天保持着饱满的工作态度,埋头苦干,无私奉献,每项工作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一位老同事回忆,李太升在担任火化工期间,每天早上6点上班,可是他凌晨4点多就来到单位。一到岗,他就开始仔细检查每一具当天需要火化的遗体,为他们整容、化妆,等待火化的到来。遗体告别结束后,他会带着对逝者的敬意,小心翼翼地把遗体放进早已调好温度的火化炉内,成为守在生命尽头的“灵魂摆渡者”。
“每当遇见意外身故的逝者家属,看着他们痛苦的表情,感受着他们对于逝者能够体面走完最后一程的期望,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家属完成心愿。”李太升说,那些年为了提高自己遗体整容技术,他请教了许多业界的前辈,参加了许多培训与交流会。“看着逝者生前的照片,我会闭上双眼,认真琢磨,想象着他们安详地睡觉时的状态。”面部填充、缝合、化妆,他最大限度恢复逝者生前原貌。家属满意的赞语,就是对他的工作最好的肯定。
02
“服务群众事无小事”
在生命终点站播撒温暖
“民政为民,民政爱民”,这是李太升作为一位民政人时刻牢记的服务宗旨。“殡仪馆是民生服务的最后一站。服务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李太升说,只有把这一服务理念始终贯穿于日常工作中,才能做一名“温暖使者”。
工作的第10个年头,李太升进入殡仪馆的管理岗,尤其是成为馆长后,他为维护群众利益,保障殡仪馆正当权益,从建章立制做起,严禁个体人员在馆内兜售骨灰盒,并严控个体殡葬车乱拉乱运,力争还殡葬事业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让老百姓“死得起,葬得起”。面对汹涌而来的威胁与恐吓,他没有丝毫妥协退缩。他说:“只要我还在这个位置,就必须敢管理,勇担当。”
“服务群众事无小事”,这是李太升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去年3月的一个下午,他忙完一天工作刚准备下班,一位操着外地口音的王女士来到办公室求助。王女士的丈夫因车祸去世,她急着要将逝者的遗体火化后送回老家安葬,家人已在来连云港的路上,预计晚上8点左右能到殡仪馆,希望能安排晚上的火化时间。
李太升询问了一下遗体情况:因遗体冷藏时间较长,按常规方法仅解冻至少就需要七八个小时,然后再进行整形、缝合及更衣,整个流程下来最少要12个小时。怎么办?面对丧属无助但充满期望的眼神,面对常年加班加点劳累的同事们,他为难了。
“办法会有的,您如果信得过我,我愿意一试。”李太升说,为了让逝者早日回到故土,为了不让丧属失望,他暗下决心:宁愿自己多辛苦,不让丧属一时难。
随后,李太升来到整容间,凭借自己多年一线工作的经验,开始指导工作人员进行人工加快解冻。室内空调温度不高,就找来电暖器提高室温;冷水解冻慢,就用温水不间断对遗体进行清洗,同时几个职工用电吹风对重点部位进行吹风。工作人员轮番上阵,本来常规解冻需要七八个小时,只用了三个小时就完成,接着对遗体进行整形、缝合、更衣、化妆、告别、火化……整个过程只用了6个多小时。
当家属顺利拿到逝者的骨灰后,他们感动地拿出香烟和现金表示感谢。李太升婉言谢绝,他说:“这是作为一个民政人最基本的服务态度。逝者早日入土为安,家属能遂愿,这就是最好结果。”一瞬间,王女士的脸上挂满了泪水,她只能反复说:“谢谢!”
谈及这些故事,李太升说,这些都是他在平凡岗位上的一些往事,回想起来,虽然苦一点、累一点,但只要丧属满意就值得。
03
“向死而生”的智慧探索
江苏首个生命文化教育馆在他手上诞生
2020年,连云港市殡仪馆新馆开建。建设初期,李太升多次组织新馆设计人员走访调研国内各地具有特色的殡仪馆,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专业意见,反复修改新馆设计方案,邀请专家对设计方案进行优选评估、充分论证,对新馆的服务功能进行精准定位。在新馆建设期间,他组织成立新馆筹建处,派驻工作人员驻场监督。他吃住在工地,严把项目质量关,并结合旧馆实际运营经验,提出图纸修改意见,定期巡查施工情况,确保工程高质量高标准完成。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成功必须经过努力!”李太升说。2023年3月,为推进新馆搬迁工作,确保新馆搬迁工作顺利完成,他成立党员干部搬迁突击队。在骨灰搬迁过程中,他带领班子成员带头手捧骨灰盒搬运到车上。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职工也主动自愿参加到搬迁队伍,仅用4天就将八百余具骨灰搬迁至新馆,确保各项搬迁任务顺利完成。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李太升带领班子迎难而上,到外地考察取经验,找本地民俗专家学习俗,抽调精干人员组建队伍,建立绩效管理机制,逐渐摸索出一整套规范性服务和程序,在全省较早地开展全程上门“一条龙”服务,把群众伤心的事变成暖心、安心的事。
秉承“做殡葬就要做文化”的发展理念,李太升在新馆建设之初就从文化建设入手,争当生命文化教育传承的先行者。“当时,省民政厅有一个打造生命文化馆的想法。”李太升坦言,生命文化教育馆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大家谁都不清楚。“生命文化教育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比较少,可参考借鉴的经验不多,我们对生命文化教育的探索属于‘摸着石头过河’。”
为寻找建设方向,李太升开启了“探索之旅”。“我们邀请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及郑州大学等多位生命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对设计内容及方向进行深化探讨论证,为生命文化馆建设找准方向,明确了建设思路、规模、布局等各项关键性指标,并最终确定设计初稿。”
在江苏省民政厅、连云港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生命文化教育馆建设方案最终出炉。随着教育馆的建成,李太升的脸上绽放出了笑容。“这是我省首家以‘生命文化教育’为主题的场馆,围绕‘生命、死亡、殡葬、传承’四个内容,谈论生与死,激发公众对生命的感悟,引发公众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启发‘向死而生’的生命智慧,让参观者能够从中得到对生命、死亡、殡葬等方面的了解,进而正确认识生命、感悟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
在李太升看来,来办理殡葬业务的家属走进生命文化教育馆,接受“绿色殡葬、科技殡葬、人文殡葬”的理念,就是对自己开拓创新的一份认可。
天命之年新征程。今年,李太升接受组织的安排,调到连云港市福利生产管理中心担任主任。新的岗位,新的责任,他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全新的工作中。“‘全国先进工作者’的称号是对我30年民政工作的一份肯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保持热情,发扬‘三牛精神’,和我的团队一起,为民政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