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观看更多转载,「这是我第17次抛弃自闭症儿子,等人把他捡走」五彩鹿儿童发展中心已关注分享点赞在看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评论
已关注 关注 重播 分享 赞 关闭观看更多退出全屏切换到竖屏全屏退出全屏五彩鹿儿童发展中心已关注分享视频,时长08:52
0/0
00:00/08:52切换到横屏模式继续播放进度条,百分之0播放00:00/08:5208:52全屏
倍速播放中 0.5倍 0.75倍 1.0倍 1.5倍 2.0倍
继续观看
「这是我第17次抛弃自闭症儿子,等人把他捡走」
观看更多转载,「这是我第17次抛弃自闭症儿子,等人把他捡走」五彩鹿儿童发展中心已关注分享点赞在看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评论
视频详情
“等人啊?”
“嗯,等我儿子。”
“他什么时候来?”
“我在等,等人把他捡走。”
这是公益微电影《第17次抛弃》开篇的对话。短短几句,道尽了一位自闭症母亲的疲惫与挣扎。
陶虹饰演的单亲妈妈,在生活的重压下,一次次试图抛弃患有自闭症的儿子。
她数着次数:“第一次是心软了,有两次是一出门就下雨了……第17次,这是我第17次抛弃他!”
绝望背后的真实困境
电影中的母亲,是无数自闭症家庭的缩影。儿子奇奇不会说话、沉迷撕纸、自伤行为频发,每月近万元的康复费用压得她喘不过气。
为了生计,她一天打三份工,却仍无法平衡经济与陪伴的矛盾。
更令人窒息的是社会的不解:“他们说孤独症?好厉害啊,他是天才啊!”这样的误解,将自闭症家庭推向更深的孤独——人们要么神化他们的“特殊天赋”,要么因无知而排斥。
数据显示,中国孤独症患者超500万,近七成家庭月收入不足1万元,却需承担高昂的康复支出。康复师缺口达1:130,许多家庭连基础干预都难以维系。
而比经济更沉重的,是家长的心理黑洞。一位父亲坦言:“我也曾想过抛弃孩子两次,第一次让他对父母失望,第二次让他对世界绝望。”
抛弃的刀刃,割伤的是谁?
电影中,母亲每一次“抛弃”的背后,都是爱与绝望的撕裂。当她狠心离开时,从未开口的儿子突然喊出“妈妈”;当她遇到愿意接纳孩子的相亲对象,却崩溃痛哭。
这让人想起心理学家的警示:早期被抛弃的创伤,会让孩子一生难以建立亲密关系,甚至陷入“情感冻结”。
现实中,这样的挣扎并非虚构。有家长因无法承受压力选择离婚,有家庭为照顾孩子耗尽三代人的心力。
但影片的转折点,恰在于另一位自闭症父亲的出现:“我曾和你一样想过抛弃,但最终明白——孩子唯一的依靠,是我们永不松开的双手。”
在裂缝中寻找光
面对自闭症,没有“奇迹疗法”,但希望从未消失。建议家长:
接纳情绪:承认压力与无助,放下“完美父母”的枷锁;
构建支持网络:与其他家庭、专业机构结成联盟,分享经验与资源;
制定可持续计划:分阶段设定康复目标,避免因急于求成而崩溃;
自我关怀:定期寻求心理咨询,保留属于自己的喘息空间。
正如电影结尾,母亲在泪水中重新抱紧孩子。这条路注定漫长,但每一步坚持都在改写结局。
社会也在努力改变:从数字化康复技术的探索,到家长支持团体的涌现,越来越多人开始理解——“孤独症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父母的罪”。
写在最后
《第17次抛弃》的震撼,不在于剧情的跌宕,而在于它撕开了自闭症家庭最隐秘的伤口,又用一束微光点亮了救赎的可能。陶虹在影片外呼吁:“不要在孩子需要时推开他,爱是重建安全感的唯一答案。”
或许我们都该记住:对自闭症家庭而言,每一次“不抛弃”的背后,都是一场与命运较量的胜利。而社会的每一分理解与支持,都是托起他们的力量。
来源:育儿新时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