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成兽到伪救援,警惕AI编剧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1 00:40 2

摘要:你应该早就注意到了,最近短视频平台上的AI生成视频越来越多。如今AI技术日新月异,各种大模型生成的视频质感真实、画面高清,在后期人为的调试和剪辑下,甚至可以讲出一个生动完整的故事。

明天就是幸福的五一假期了,又有大把的时间刷着手机“躺平”啦~

你应该早就注意到了,最近短视频平台上的AI生成视频越来越多。如今AI技术日新月异,各种大模型生成的视频质感真实、画面高清,在后期人为的调试和剪辑下,甚至可以讲出一个生动完整的故事。

话虽如此,对于许多领域中的专业人士来说,AI生成的视频仍难免漏洞百出。对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而言,AI的飞速成长究竟是祸,还是福?

AI x 野保错误示范:写剧本

近期,网络上涌现出了一批AI生成的野生动物救助视频。这些视频多以人类对野生动物进行各种救助为主题,重在展现人与自然一派和谐共处的景象。

AI生成的“雪豹”救助视频,来源网络

上图便出自一支广为流传的AI生成视频:白雪纷飞的森林里,豹子妈妈受了箭伤趴在地上,小豹向附近路过的老人求救。老人为豹子妈妈止血、包扎后,豹母子欢喜地依偎在猎人身旁。

乍一看没什么不对,但只要稍加观察和思考,不需要任何专业背景也能看出许多破绽。首先,视频中声称大爷救助的是雪豹,但视频中豹子的外形并不符合雪豹的特征。其次,雪豹为高原地区的岩栖动物,主要生境为高山裸岩、高山草甸、高山灌丛和山地针叶林缘四种类型,从不进入森林之中。老人为母豹包扎的手法也非常粗糙,作为野生动物的雪豹却过于亲近人类……

科普作家花蚀对AI生成动物视频的看法。来源:凤凰网公益采访

其实相比那些离谱的合成动物AI视频,这类“救助视频”已经不算太“放飞想象”。但对于野保工作者来说,正是这种似是而非的AI视频,会远比一眼假的视频更可能对公众造成误导,普及错误的知识和观念。类似题材的视频在网上比比皆是:

AI生成的“人帮鲸鱼清理藤壶”视频,藤壶可没法这么

简单地去除。来源网络

AI生成的“小北极熊偶遇探险船”,小北极熊爬上船,

就为与人类合照?来源网络

这种生成式影像对大众带来的影响不止于看到“假”视频、被灌输假知识,更在于被视频里没讲出来的错误思想影响,那就是“野生动物和宠物无异,可以随便撸”、“普通人也可以救助受伤的野生动物”。尽管这些故事迎合了人们的同情心,大团圆结局也挺暖心,但没有专业救护知识的普通人贸然接触、救助野生动物,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动物来说,都是十分危险的行为。

说到救助雪豹,“网红”小雪豹“凌小蛰”的故事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成功案例。

救助过程被“全网追更”的雪豹凌小蛰。图源:央视新闻

奄奄一息的凌小蛰刚被发现时,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管护员采取的行动是立即上报,经过专家团队为它进行远程视频诊断后,才动手将它送往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西宁植物园)救治。作为普通人,在野外遇见受伤野生动物时第一时间联系公安部门或专业人士实施救援,才是野生动物救助的正确打开方式。

AI x 野保专业对口:技术守护生动

其实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AI技术有许多更合理、有利的用途,在专业人士的有效利用下是妥妥的“潜力股”。是时候表演真正的技术了!

高效数据分析

一只镜头感max的雪豹,图源:祁连山国家公园张掖分局

运用AI可以高效地帮助科研人员进行数据分析,节省人工成本。比如,针对在雪豹的重要栖息地——祁连山国家公园产生的大量红外相机图像,经过海量数据“投喂”和持续训练后的AI可以越来越高效地处理和识别雪豹的图像,快速完成人工处理需耗费数月的工作。

塔斯马尼亚海岸线上的巨型海带森林,图源:cryptopolitan

AI也可以通过分析卫星图像来定位物种的生态分布。为了恢复塔斯马尼亚海岸日益减少的海藻森林,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和其他自然保护组织正在与谷歌联合推动一项保护措施:通过利用AI分析大片海洋的卫星图像来定位现存的海藻森林生态分布区域,以助力后续进行耐高温海带品种的分析和引入,减轻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保护区监测

AI 的自动化数据聚合与分析能力也是保护工作的“最强辅助”,通过全面整合和分析信息、实时追踪保护进展来为保护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就像现在网络诈骗可以被人工智能识别和拦截一样,生态保护也可以通过红外相机或其他生物传感器-AI-云端的连接方式及时监测区域内来自野生动物或人类的异常信号,发出人类偷猎或生态入侵等预警。

智能健康顾问

在动物研究与保护领域,AI正在成为识别动物异常状态的得力助手。在一项名为鲸类翻译倡议(Project CETI)的研究项目中,AI被用于记录和分析人类听不见的“鲸语”,目前已有基于声音检测的程序,识别出生病或受伤的逆戟鲸。而深度学习模型还可识别动物饥饿、痛苦等多种情绪状态,从而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AI为宠物狗总结出一套“表情包”。来源:Nature

未来AI还可以帮助野保做什么?让智能机器人帮翻山越岭的科研人员携带沉重的设备器材?或是开发出可以和野生动物无障碍交流的AI“大动物语言”模型?欢迎各位“预言家”在评论区留下你们的设想!

AI用好了是野生动物保护的神助攻,但滥用反而会污染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的数据库。日常刷视频、看资讯时,首先可以认准靠谱的自然/环境/动物保护机构的官方认证账号,以及果壳自然、博物杂志等优质自然科普账号;其次注意甄别,关注视频角落“疑似AI生成”的提示。实在拿不准的内容,可以试试在微博艾特@无穷小亮、@花落成蚀、@国家动物博物馆员工(张劲硕博士)、@野生青年陈(红山动物园陈月龙)、@孙松-快寻护起来呀 这些大佬帮忙鉴定。

五一户外出游,记得和野生动物保持“安全距离”,不投喂、不打扰,更别碰野生动物制品;如果发现违法行为,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祝大家假期愉快!

1.花蚀 凤凰网公益采访https://weibo.com/7480824636/5153203768528912?wm=3333_2001&from=10F1293010&sourcetype=weixin&s_trans=6928880396_5153203768528912&s_channel=4

6.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3-30442-0

来源:小千说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