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6日,第九届劳动经济学者论坛工作坊暨“人工智能与劳动力市场”2025春季研讨会举行,副校长袁红林出席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劳动经济学者论坛理事会和数字经济学院联合主办,吸引本校部分师生与外校老师参与学习交流。
4月26日,第九届劳动经济学者论坛工作坊暨“人工智能与劳动力市场”2025春季研讨会举行,副校长袁红林出席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劳动经济学者论坛理事会和数字经济学院联合主办,吸引本校部分师生与外校老师参与学习交流。
袁红林就本次研讨会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开幕致辞,并对嘉宾和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
本次会议采用上下半场的形式开展,上半场会议由数字经济学院院长何小钢教授主持,浙江大学马述忠教授、经济学院张川川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宋弘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魏立佳教授,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王红建教授进行分享。
马述忠教授围绕产业数字化与生产全球化,重点评估产业数字化水平提升对于生产全球化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张川川教授聚焦于技术进步与技能回报,从劳动者“能力”视角出发,分析以AI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进步对劳动者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回报的影响。宋弘教授在分享中提到师资力量仍然是改善农村教育发展的阻碍,她基于“双师课堂”随机试验,评估不同远程教育模式对学生学业表现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魏立佳教授为探索人工智能对医疗诊断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试验,借助人工智能优化医疗决策、提升医疗质量提供新思路。王红建教授聚焦于司法领域,基于互联网法院设立这一自然实验,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探究互联网法院对司法效率与公平的协同效应。
下半场的会议由数字经济学院副院长王守坤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陈媛媛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陆方文教授,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魏下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孙文凯教授,江西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学院何小钢教授进行分享。
陈媛媛教授围绕“技术跃迁冲击下的工程师阶层崛起——基于近代中国人才选拔体系视角”展开研究,探讨了教育选拔体系的重要性。陆方文教授聚焦于“Gender differences in belief formation and response to AI skillpremiums”,关注劳动力市场中求职者对AI技能溢价的认知,尤其关注性别因素的影响。魏下海教授围绕“共享出行与劳动力市场”展开深入探讨,关注共享单车在城市通勤中的作用,研究其是否能助力优化劳动力市场。孙文凯教授就“人机交互决策中缩小性别偏差的实验研究”展开分享,为劳动力市场中AI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何小钢教授针对“机器人与劳动力市场极化”展开研究,他关注中国劳动力市场是否存在就业极化现象,以及机器人应用在其中的作用。
会议最后,由数字经济学院副院长王守坤教授做出总结。他指出,在本次人工智能与劳动力市场研讨会上,大家收获颇丰,深受高质量内容的精神洗礼,有两点感悟值得分享:一是劳动经济学领域的选题呈现更场景化的趋势,该领域聚焦于人,而人在不同场景(如涉及人工智能的场景)下表现各异,有别于研究宏观变量,其研究应向更微观方向发展;二是参会专家思想深邃,研究方法规范,他们的论文极具学习价值,建议大家认真研读,向各位老师汲取经验。(图文/数字经济学院 编辑/林谦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成亚林)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