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温州大典》是对温州历史文献的一次系统化抢救整理,也是厘清东瓯文化演变脉络、构建文化基因体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精品传世工程。
《温州大典》是对温州历史文献的一次系统化抢救整理,也是厘清东瓯文化演变脉络、构建文化基因体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精品传世工程。
《温州大典》,“典”在何处?
典 要
至目前,温州历代古籍与晚近书刊留存在世的约有1500多种,是温州区域重要的文化遗存,记录并见证了温州文脉的延续。在前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各地所藏的温州古籍约有270余部。《温州大典》即将收录历代古籍编经部礼类著作,见证数百年来温州人对中国“经世致用”传统延续的贡献。而小学类著作,则是历代温州人在语言文字学研究上不断创新的见证。
宋代周行己所撰《浮沚集》
自唐代以来,温州人的著作是温州区域文化品格的见证物。例如,宋代周行己所撰《浮沚集》,最早对纸币发行准备金问题进行理论探讨;郑伯谦所撰《太平经国之书》从理论上阐述会计的原则与作用,被誉为第一部会计学著作;陈傅良所撰《历代兵制》,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军事制度的专著;元代温州乡村教师卢以纬所撰《语助》是中国第一部专门研究古代汉语虚词的开创性著作。
宋代郑伯谦所撰《太平经国之书》
元代温州乡村教师卢以纬所撰《语助》
到了近代,温州人创办了近代中国最早的院校科技学报《利济学堂报》,编刊了近代中国第一份数学普及专业期刊《算学报》,主编了中国第一份纯学术期刊《新世界学报》等。
在温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温州大典》副主编洪振宁看来,存世的图书,反映了近代温州人在变法维新与推进早期现代化建设中所具有的探路人的性格。
温州有“经世致用”的地域性传统与务实求新的治学精神,先进的知识人把“经世致用”落实到变革与建设的实践之中,参与推动近代中国的知识转型与制度转型。他们撰写了中国第一部教育史专著、第一部中国学者撰写的外国教育史专著,编写了我国最早研究粮食问题的专著、我国第一部树木学专著、第一部中文生理学实验教材、白话文以后的第一部律学研究的专著,翻译了《红与黑》的第一部中文译本。
“历史上的温州在开放中推进了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这从相当部分存世的图书可以得到见证。”据洪振宁介绍,《岭外代答》《黑鞑事略》《真腊风土记》《西北丛编》等温州人的著作,以及日本仍珍藏的宋元时期温州人多件墨迹都证实了这一点。此外,宋遗民裴庾的著作《增注唐贤三体诗法》成为古代日本人作诗的入门书,不断被翻刻,至今可见到至少有33个刻本;温州人创作的古琴曲《潇湘水云》今存明清时期的刊本有61种;《琵琶记》存世则有60多个版本,仅日本各地就有38种。
明代朱权《神奇秘谱》中记载古琴曲《潇湘水云》为郭沔所制
典 校
盛世修典,赓续文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是如何保证大典之经典化,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任重道远。两年来,《温州大典》工作正紧锣密鼓进行中——
《温州大典》学术委员会主任、顾问、委员 聘任仪式
成立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编纂委员会以及工作专班。搭建“老中青”三代结合人才梯队和“本土+外地”的智囊团队。四川大学教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项楚和温州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温州博物馆原馆长金柏东任主任兼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沈克成、复旦大学教授周振鹤、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志清、北京大学教授钱志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忠文等任顾问。全力构建编纂总体方案,全面启动书目征集工作,并赴各地学习取经。
《温州大典》专班成员到《江苏文库》编辑部取经
从文献到档案,从整理到研究,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并非易事——
第一难,底本的搜罗与征集。温州古籍遍布国内外各处,有许多散落在民间,有的长期藏在深闺难得一见,要悉数挖掘实属不易;
第二难,甄选。“大典”之“大”,包罗万象,文献内容该如何梳理归类?在我市学者看来,入“典”的不管是前人文献,还是今人的研究著作,都要有所选择,代表性强、温州特色显著、有分量者优先安排;
第三难,如何让文献“活”起来?让古籍、档案、文物等走近我们的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各类文献,让枯燥的文献变成有趣的知识。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温州大典》编纂工作已初见成效——去年10月出版了首批成果《永嘉丛书》,共征集到散落在全世界各地的温州古籍善本200多种,扫描加工古籍文献80多万⻚。同时,晚近书刊编、档案史料编、民间遗存编等也将陆续出版相关成果。“强城行动 文化赋能”三年计划可以出版300部以上。此外,《温州大典》数字化平台将上线,方便读者共享《温州大典》整理编纂成果,服务于社会,传播温州文化。
典 美
古籍之上,常见文人之心,常怀生活高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艺术的表现形式。古籍之美,美在文字之美、装帧之美和意境之美,不仅连接了历史,更尽显中华五千年的匠心、气度和灵性之美。
出版工作如何承接古籍之美,如何引领大型地方文献编研工程,也是摆在《温州大典》面前的一个课题。
目前首批出版的《永嘉丛书》采用了原大扫描制版,彩色印刷,尽可能原汁原味,让读者体味到古籍之美,保持文献的原始性。
说起《琵琶记》,大家耳熟能详。元末戏曲作家高明根据长期流传的民间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改编创作的戏文,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作品,其插图也代表了中国古代版画的最高水平。为了擦亮标志性温州文献,《温州大典》编纂委员会推出了再造善本系列,首先选择《琵琶记》进行制作。底本选用浙江图书馆所藏明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琵琶记》,上有名家批注,采用原大扫描,上等宣纸双色套印,最大限度还原原书面貌,体现了《琵琶记》重要的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
《温州大典》再造善本系列之《琵琶记》
作为《温州大典》重要卷类,文物图像编将系统梳理海外内有关温州文物,尤其是温州博物馆馆藏文物,出版精美画册。收录二十多种门类,每种门类都别具美感。
明代姜立纲手抄本《史记》书影
“文物图像编一期先行立项出版50册(种),重点出版1949年前图录。二期拟重点呈现当代的作品,选题先考虑综合类,再统筹出版个人卷。”温州博物馆副馆长高启新表示,将优先出版以馆藏文物(含国内与国外文博单位、美术馆、艺术馆等)为代表的各类图像,兼及部分民间收藏的精品;优先考虑研究成果已成型,或选题精准、特色鲜明的综合和个人专辑。全卷以纵向时间为轴的综合卷,辅以横向的专题或个人卷,交织成较完整的温州历代文物图像谱系。
来源:温度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