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海淀·巾帼榜样|柔肩担重任 ,巾帼绽芳华(十二)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1 09:02 2

摘要:现任海淀区政协委员,区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区工商联副主席,区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北京市政协常委,中国侨联常委,北京市侨联副主席,香港北京高校校友联盟会长,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第八届中国侨界贡献奖”,荣获2024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铜紫金星章。

山水海淀,创新之城

在这片科技与梦想交织的热土

一位位求新求变、突破自我的逐梦者

在这里破浪前行,让梦想一路生花

新时代的海淀女性

正在以多元的角色、无畏的勇气

在各自领域书写华章

李然 香港北京高校校友联盟会长、

鑫桥联合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现任海淀区政协委员,区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区工商联副主席,区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北京市政协常委,中国侨联常委,北京市侨联副主席,香港北京高校校友联盟会长,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第八届中国侨界贡献奖”,荣获2024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铜紫金星章。

在港成立香港北京高校校友联盟(京校联)。涵盖了北京92所高校在内的各界别校友,在香港所属京校联范畴校友多达10万人。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大局、围绕京港两地发展蓝图愿景,充分发挥京校联平台、网络、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港陆续推出2022京港澳青年科技创新促进计划、2023京港澳青年科创人才发展峰会暨京港澳青年创科项目洽商会、2024首届香港世界青年科学大会暨2024香江诺贝论坛;2024京津冀港澳青年创科人才发展峰会暨京津冀港澳青年创科项目洽商会等系列活动。搭建起京港协同面向世界顶尖科技人才和科学研究、推进创新创业的国际高端交流合作平台的诞生。举办2024香江诺贝论坛,邀请了七位诺贝尔奖得主及图灵奖得主和二十多位海内外著名青年科学家,不仅带来了世界前沿尖端科学信息,而且加速京港与世界尖端科学建立更加深入的联系和合作,为香港、北京、国家的基础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积极推动青年工作,在团结、凝聚、培养、支持治港人才和新时期香港建设发展方面将会发挥独特重要作用,在香港社会以及社团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多年来,先后捐款支持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大学港澳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支持北京大学成立“北京大学香港联合研究基地”,支持清华大学法学院成立“王汉斌法学基金”“王汉斌法学研究杰出贡献奖”等,目前,该基金已资助500多名贫困优秀法学专业学生。积极参加社团建设和社区服务活动,捐款支持香港社团建设,组织开展“京华文化沙龙”“公益进小区”等活动;支持国家基础教育,资助有困难的学生;加强内地和港澳地区文化交流,支持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社会公益方面累计捐款达2亿多元人民币。

作为侨界代表人物,李然事迹收录在2023年北京电视台《北京您早》栏目《侨心向党——李然:胸怀家国勇创新 赋能发展伟业兴》纪录片中。

杨桂萍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与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荣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宝钢优秀教师奖、中央民族大学优秀人才等奖项。现为中央统战部宗教工作特聘专家、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兼会员委副主任、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专家学者、海淀区政协常委等。

作为女性学者,长期致力于民族宗教研究,为海淀区、北京市以及对中央统战部的民族宗教工作提供学术支持。她以一流研究成果服务国家战略,为党的民族宗教工作贡献才智。带领团队在国内外开展实地调研,多份咨政报告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她以学术成果引导民众化解分歧、促进团结,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以学术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对外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治理民族宗教事务的成功经验。

担任中央统战部特聘专家、海淀区政协常委,在服务社会尤其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课堂教学、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及国际传播工作中。努力构建中国特色民族宗教理论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学理支撑。开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等线上线下课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海淀区政协研究课题、中宣部等相关部门课题研究,以《中国伊斯兰教赛莱菲耶调查研究》等学术成果,为相关部门决策贡献智慧。

担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和会员委副主任,长期致力于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担当国际交流连心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社会尤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扩大知华友华朋友圈。参加全国政协主席召集的宗教工作专家座谈会、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连线访谈、参加联合国总部、伊斯兰合作组织以及伊斯兰国家举办的文明交流对话会议。通过CCTV、凤凰大讲堂、欧洲GB Times等境内外媒体,讲好中国故事。

作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学科带头人、民族宗教研究专家,潜心学术,用理论启发学生,用实践带动学生。2024年获“首都女教授协会科技领航导师”称号,带领学生完成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应邀为中央党校、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以及地方党政部门举办的培训班授课,受众包括党政干部、驻外记者、双语法官、专家学者、宗教人士、高校辅导员及在校大学生数万人。

何迪 海淀区中关村街道科源社区

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自2009年4月踏入社区领域,便深深扎根基层。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掌舵人”,何迪同志始终将党建工作视为社区发展的核心动力。凭借对党务工作的无限热忱与出色能力,她在2024年荣膺海淀区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2022年,助力中关村东区改造项目。这一项目作为北京市首例片区化央产小区原拆原建城市更新项目,备受中央关注。其中的科源社区,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众多著名科学家、院士及知名人士曾在此居住,堪称中科院的摇篮。然而,岁月无情,历经70载风雨侵蚀,社区房屋结构老化、消防安全隐患丛生、基础设施破旧不堪,居民对改造的呼声愈发高涨。面对这一复杂且艰巨的任务,何迪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果敢。她深入群众,挖掘积极分子,精心选拔出一批有担当、有热情的改造志愿者,组建起一支攻坚力量。在指挥部的科学指导下,她带领团队全方位投入工作。从前期调研开始,她带领志愿者们深入每一户家庭,倾听居民心声,收集宝贵意见;到中期入户签约阶段,她耐心细致地为居民讲解政策,答疑解惑,以真诚打动每一位居民;再到后期腾房搬家与协调工作,她时刻关注每一个细节,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及时解决各类问题。在她的不懈努力下,A组团成功实现474户签约率100%、腾房率100%,涉及楼宇全部顺利拆除,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为后续改造工程的顺利推进铺就了坚实道路。

在日常工作中,何迪还是居民贴心的“守护者”。无论白天黑夜,只要居民有需求,她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居民排忧解难。她的热情与真诚,赢得了居民们的一致信赖与赞誉。同时,何迪同志也是巾帼力量的“凝聚者”。她深知女性在社区建设中的独特优势,积极组织各类活动,鼓励社区女性走出家门,参与社区事务。在她的带动下,社区的巾帼队伍日益壮大,成为推动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沈学静 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

作为国资委直管的中国钢研集团旗下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沈学静在高端测试仪器设备自主开发和国产替代领域已奋斗了25年,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并成功实现产品转化。她是博士/博导,正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复杂体系痕量元素表征仪器与标准化”和“冶金流程智能感知传感器和装备”开发应用工作,是国资委“高端仪器仪表原创技术策源地”技术总负责;“中央企业高端测试仪器创新联合体”分析仪器专家组组长;工信部“仪器仪表产业链标志性产品链”任务总师。当前主持在研国资委攻关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传感器”专项项目1项、工信部高质量发展专项仪器开发类项目1项。25年来,带领团队攻克光源、离子源、分光系统、质量分析器等一系列卡脖子关键技术,自主开发了ICP光谱仪、ICP质谱仪、ICP三重四极质谱仪等高端通用仪器打破国外产品垄断;原创发明食品重金属快速分析仪、材料中超痕量轻元素质谱分析仪、炼钢过程炉气在线分析质谱仪、稀土配分在线分析仪等重大专用仪器,解决民生健康、高性能金属材料、冶金流程智能化转型中的测试装备瓶颈问题,成果在行业推广应用直、间接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主持各类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高质论文50余篇;主笔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报告2部参编多部学术专著;授权发明专利42项,含国际专利10项;主持参与并发布国际、行业、团体标准5项;获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第1人)、二等奖(第2人);稀土科学技术一等奖(第3人);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第1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BCEIA金奖(2项,第1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第3人)等15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担任中国金属学会分析测试分会秘书长、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产品首席专家、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开发专项总体组专家、中文核心期刊《冶金分析》《岩矿测试》副主编等学术职务。

曾获聚·奉献央企杰出工程师、中央企业攻关突出贡献个人、冶金青年科技奖、北京北下关新时代好人(科技创新类)、中国钢研劳动模范、优秀党员等个人荣誉,并被推荐参加人社部高层次专家国情研修班的学习。

宋志红 民革海淀区工委会副主委、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

潜心育人,当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作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民商法学科负责人,教学中践行教育家精神,将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融为一体;指导学生用心、用情,资助困难学生,定期谈心谈话,因材施教,帮助就业,全方位关心学生成长。获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感动中财人物、师德师风表率等荣誉。

著书立说,学术研究扎根祖国大地。致力于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构建,努力通过理论创新和立法参与架设起基层首创与国家顶层设计之间的桥梁。出版学术专著4部,合著11部,在法学顶级期刊等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12项。获省部级奖励7项,获国家级荣誉3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荣获第九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第十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关注民生,致力于解决乡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以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己任,数十年坚持深入农村一线调研,全面了解基层各方尤其是广大农民诉求,为保障农民权益建言献策。一是撰写的3篇咨政报告获得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批示,1篇报告被转化为中央领导同志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发言并被立法采纳,对推动我国土地和农业农村法治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二是积极开展普法宣传,为从村干部到省部级领导的各级干部讲授法治课程百余场。三是作为民革中央社法委委员、民革北京市社法委副主任、民革海淀区工委副主委和海淀区政协常委,积极履职,组织课题调研,撰写提案和社会情民意信息,以授课培训、法律咨询等方式对多地开展智力帮扶。多篇信息和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用,获评海淀区民主党派信息工作优秀领导者、民革海淀区参政议政先进个人等。

建言咨政,深度参与国家政策制定和立法。参与《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等中央改革政策的起草讨论;深度参与《农村土地承包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起草;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起草专家组核心成员,对该法制定作出重要贡献。深度参与国家部署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协助多地政府起草改革文件,为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和依法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柔肩踔厉担重任 ,巾帼逐梦绽芳华

让我们携手,共赴未来之约

在海淀高质量发展的舞台上,

释放新时代“她”力量

未完待续,下期见!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