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学历 VS 不务正业的高职,差距正在慢慢缩小!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30 06:11 1

摘要:一家科技公司挂着“实习薪资4500”的牌子,队伍从三楼排到一楼。我踮脚往前看,发现收简历的盒子里清一色塞着985/211硕士的证书。旁边戴眼镜的男生苦笑:“我中科大的,投了三个月简历,这是唯一肯收我材料的公司。”

孩子手里攥着的兴趣,或许是他未来生活的救命稻草。

01

前几天陪我发小去人才市场探路,彻底被眼前的场景吓到了。

一家科技公司挂着“实习薪资4500”的牌子,队伍从三楼排到一楼。我踮脚往前看,发现收简历的盒子里清一色塞着985/211硕士的证书。旁边戴眼镜的男生苦笑:“我中科大的,投了三个月简历,这是唯一肯收我材料的公司。”

更魔幻的是街道办的招聘摊位——8个社区干事岗位,收到1600份简历。负责登记的大姐直摇头:“北大社会学的、武大中文系的,还有留过洋的,现在孩子找工作都这么难了?”

转身撞见老同学张姐,她正带着女儿投酒店前台。女孩是二本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简历上写着“钢琴十级”“短视频账号粉丝3万”。张姐叹气:“早知道让她当年继续拍短视频了,现在这学历就像菜市场的烂白菜。”

这让我想起不久前刷屏的新闻:深圳中学招聘老师,名单里清一色清华北大博士,连教美术的都是央美博士后。

南京大学教授梁莹说得扎心:“现在家长还觉得考上大学就能躺赢?看看招聘会就知道,985的简历都要用麻袋装。”

02

回家看到儿子在房间里捣鼓他的破相机,突然有点庆幸。

这小子从初中就迷上摄影,省下早饭钱买二手镜头。以前总觉得他不务正业,现在看他给学校拍宣传片赚零花钱,抖音账号居然有5万粉丝。

想起两个真实故事。

第一个是老家亲戚的孩子。高考300多分,从小爱摆弄摩托车。家里咬牙送他去德国学汽修,去年回国开了改装车工作室,现在给富二代改辆车报价20万起步。

第二个更绝。江西女孩陈小雨,高中成绩吊车尾,就喜欢研究化妆品。她妈干脆送她去学美妆,现在给明星化妆,日薪比我月薪还高。

北京师范大学做过跟踪调查:在事业成就TOP10%的群体中,8%的人童年有持续3年以上的兴趣爱好。上海某重点高中更直接——去年考上清北的12个学生,全是竞赛保送生。

这给了我当头一棒:死磕课本的时代过去了,孩子总得有个能吃饭的手艺

03

上周家长会,班主任说了段掏心窝子的话:

“各位知道咱们年级那个玩机器人的小王吧?他爸是修车工,当初全家反对他搞这些‘破铜烂铁’。结果人家今年拿了个国际大奖,麻省理工的教授直接发来邀请函。”

“再看看天天补课的小李,分数是上去了,可报志愿时全家发愁——孩子除了做题什么都不会,最后选了根本不喜欢的会计专业。”

这话让我想起网红教授戴建业的金句:“要是李白活在今天,他娘肯定逼他学计算机。可没有李白,咱们连‘天生我材必有用’都背不到。”

04

表舅家的教训让我心惊。

表弟从小是“别人家的孩子”,奥数英语样样拔尖。可高考失利上了普通一本,现在26岁还在家啃老——不会社交、没特长,连送外卖都嫌电动车难骑。

反观对门邻居儿子。高中就爱折腾电商,大学在宿舍开网店,去年双十一当天净赚15万。他爸说:“当初他要辍学我差点打断他的腿,现在我家两套房都是他挣的。”

这让我彻底想通了:

1. 鸡蛋别放一个篮子里——课本要抓,兴趣也要搞

2. 特长不是消遣,是战略储备

3. 新赛道往往藏在“不务正业”里

现在每周日我都带儿子去拍城市纪录片,他剪辑时眼睛会发光。就算将来成不了导演,会拍视频、懂运营,到哪都饿不死。

作家九边有句话特别对:“未来能活得好的,要么特别卷,要么特别不一样。”

普通家庭的孩子,卷得过海淀妈妈,还是拼得过富二代?不如让孩子“不一样”。

下次看到孩子画漫画、玩滑板、搞直播,别急着骂“不务正业”。

说不定二十年后,全家人就靠着这份“不务正业”吃香喝辣。

点赞收藏,转发给正在焦虑的家长。

来源:是德善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