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HPV是一种大家听得多但了解很少的病毒。中文名字叫人乳头瘤病毒。
很多人一提到它,只想到宫颈癌,觉得是女性的专属麻烦,跟自己没关系。
实际上,HPV并不挑性别,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可能被它盯上。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明确指出,几乎所有有性生活的人一生中都会感染一次或多次HPV。
感染HPV以后,大部分人靠自己免疫系统能清除掉。
但有一小部分人,病毒会长期潜伏在体内,慢慢引发各种皮肤、黏膜病变。如果早期没发现,发展到后期可能引发癌变。
不独宫颈癌,肛门癌、咽喉癌、阴茎癌、外阴癌等皆与高危型HPV存在关联。
皮肤,是HPV最早发出信号的地方。
有5种典型的皮肤变化,出现时就要小心了,说明病毒可能已经悄悄缠上了身体。
第一个是寻常疣。小小的突起,表面粗糙,像个小刺球,多长在手指、手背、膝盖这类暴露部位。
很多人不当回事,以为是皮肤干裂,结果拖了一年半载还在。
寻常疣是HPV1、HPV2、HPV4型引起的,一旦免疫力低下,病毒容易在皮肤里扎根,对于我们的健康来说是十分不利的,要引起重视。
美国皮肤病学会指出,寻常疣平均自愈时间超过一年,部分人如果不治疗,可以持续存在3年以上,而且有传染性。
接触破损皮肤、共用毛巾,都有可能传播,千万不可以忽视。
第二个是跖疣。长在脚底,开始像茧子,但按压时疼痛明显。表面或许存在细小黑点,此乃毛细血管堵塞所致。
走路时疼痛加剧,有人误以为是鸡眼,随便抠一抠,反而弄得又痛又感染。
实际上,跖疣是HPV1型、HPV63型等感染导致的,一般通过赤脚走公共浴室、游泳池地面时被传染。
治疗不及时,病变容易向周围扩散,形成大片病灶,影响日常走路。
第三个是扁平疣。这种疣更隐蔽,表现为米粒大小、颜色接近肤色或者稍暗淡的小丘疹,摸起来比较光滑。
好发于面部、手背、前臂,有时候数量很多,一片片分布,危害我们的健康。
青少年群体中尤其常见,又叫青春性扁平疣。扁平疣主要由HPV3、HPV10型引起。
虽然良性,但数量一多,很影响外观,还容易反复发作。
欧美国家的研究数据显示,扁平疣的自然治愈率低于30%,大多数需要皮肤科干预治疗才能彻底清除。
其四为尖锐湿疣,生殖器、肛门周围会长出菜花样小疣体,此乃HPV6、HPV11型感染所致。
我们早期没啥特别感觉,有的只有轻微痒感,很多人发现时已经发展成大片。尖锐湿疣是典型的性传播疾病之一,但也有通过共用浴巾、马桶圈感染的报道。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新增尖锐湿疣病例超过3000万例。尖锐湿疣治疗难度大,容易复发,需要规范抗病毒治疗,并密切随访。
第五个是皮肤色素异常区。长期被高危型HPV感染的局部皮肤,可能出现色素变浅或变暗,伴随轻微粗糙感,发展慢,但隐患大。
这种变化常常被忽略,以为是晒斑或者普通色素沉积,结果几年后局部出现不典型增生,进而癌变。
国外研究提示,持续性皮肤色素改变的人群,尤其是外生殖器区域,要考虑HPV相关癌前病变的可能。
HPV感染不是有了症状才有问题,很多时候,病毒早在皮肤深层活动,外面看不出异常。
出现明显皮损,说明病毒已经成功在局部建立了感染基地。
更糟糕的是,即使皮肤症状消退,病毒DNA仍可能在体内存在,静默潜伏。
一旦免疫力下滑,比如感冒、过度劳累、长期压力状态,病毒又可能重新活跃,引发新一轮病变。
很多人觉得自己生活习惯好,就不会感染。
其实HPV传播途径非常广泛,除了性接触,还有皮肤小破损接触、公共物品间接传播。比如公用浴巾、温泉池、共用剃须刀,都是潜在的传染源。
只要皮肤有细小的划伤,病毒就有可能趁虚而入。
日本一项针对青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未有性生活史的人群中,HPV感染率也高达14%。
还有一个被人误解的问题,那便是许多人都以为接种了疫苗就可高枕无忧。
其实HPV疫苗主要针对的是几种高危型,比如16、18、6、11型,覆盖不了所有HPV类型。
打了疫苗,可以大幅降低宫颈癌、尖锐湿疣等风险,但不能完全避免所有皮肤疣、跖疣、扁平疣。
因此,即便接种过疫苗,也不能掉以轻心,日常防护和早期发现依然重要。
医学上对HPV感染的处理原则是,能自限的观察,不能自限的干预。比如单个寻常疣、跖疣,可以通过冷冻治疗、激光治疗、药物涂抹等方法清除。
尖锐湿疣、癌前病变则必须系统治疗,可能需要手术、免疫调节治疗等联合应用。
最为关键的是,在治疗期间务必要避免再次感染与交叉传播,不然极易陷入反复发作的恶性循环。
有人问,如果皮肤上已经出现了疑似HPV感染的迹象,是不是一定要做病毒分型检查?答案是视情况而定。
单纯寻常疣、跖疣,如果数量不多、病程不长,可以先行临床治疗;但如果皮损反复出现、多发、面积大,或者合并其他症状,比如持续性瘙痒、渗液,就需要进一步做HPV分型检测,明确感染类型,指导后续治疗方案。
讲到这里,有个重要问题值得深究:如果皮肤疣反复治疗还是复发,是不是代表免疫系统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答案是很可能。大量研究证实,HPV反复感染的人群中,存在细胞免疫功能障碍的比例远高于一般人。
免疫功能低下,比如长期慢性病患者、免疫抑制治疗患者、精神压力长期过大者,清除病毒的能力明显下降。
国外一项针对5000例HPV复发患者的队列研究发现,近一半存在不同程度的T细胞功能异常。
因此,面对反复发作的皮肤疣,不只是简单的局部治疗,可能需要全身免疫评估和调节,比如加强营养、合理作息、必要时使用免疫增强药物。
只有把身体整体免疫力提上来,才能彻底甩掉这个顽固的麻烦。
来源:梁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