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言:我一直在教大家平时要多学习、多思考,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慢慢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别一天到晚搁那人云亦云,没有任何自主思考能力和自我辨别能力地到处凑热闹,遇到啥自己看不懂、不理解的人和事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怼天怼地怼空气,这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纯属浪费时间和精
前言:我一直在教大家平时要多学习、多思考,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慢慢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别一天到晚搁那人云亦云,没有任何自主思考能力和自我辨别能力地到处凑热闹,遇到啥自己看不懂、不理解的人和事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怼天怼地怼空气,这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纯属浪费时间和精力,然后在别人精心打造的虚幻世界里稀里糊涂到老……比如把历史当爽文看,大家还真不如去看点那些低俗的东西!
今天咱要讲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范增。这位同志为啥这么出名呢?因为西楚霸王项羽呗!后世人普遍因为刘邦同志一句“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而认为项羽就是因为没听范增的话而失去天下的,所以项羽活该失败。但却很少有人去想一想项羽为什么不听范增的话?
其实类似的问题在后世的袁绍身上也非常明显,但凡要说到袁绍为什么败给曹操,就说是因为袁绍听不进沮授、田丰、逄纪等人正确意见。
咱们要正确去理解这种事情,如果成败逻辑真有这么简单,历史和生活还会很复杂吗?项羽、袁绍这些人又不傻,他们为什么不听有些谋士的意见嘛,要读懂这个,才有意义嘛!大家才能真正明白哪些人、那些话换作是你,你也不会听。这才有以史为鉴的价值嘛!
咱们有些朋友,真的思辨能力低得相当可怜。跟个小孩子一样,全是靠自身好恶去判断世界和生活,这怎么会有进步嘛!
不说了,免得又有人说我喜欢上纲上线,给我扣帽子,倒不是其他,就是烦这种人。但直接来客观地了解一下范增这个人,看看能否有什么新的体会。
范增是居鄛人,平时在家好出奇计。咱就称之为民间智多星吧。
这位老同志登上历史舞台是什么时候呢?是陈胜当时兵败下落不明,然后陈胜的部下内讧,都想自己能继承陈胜的政治遗产——陵县人秦嘉拥立了景驹,广陵县人召平以陈胜的名义封项梁为楚王陈胜的上柱国,让他赶紧带兵北上。结果,项梁带兵北上轻松地干掉了秦嘉和景驹,一举成为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反秦领袖。但因为当时的反秦组织太过于分散,所以便在薛地召开了盟友大会,历史上叫“薛地会议”。范增就是这个时候从老家居鄛赶去投奔项梁的。这个时候,他多大年纪了呢?70岁了!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大家去思考一下!
第一个问题就是范增当年70岁了,楚国被秦国灭亡才多少年?14年左右。也就是说楚国灭亡的时候,范增50多岁了。那么,问题来了,像范增这种足智多谋的人可不可能就是楚国的一个平头百姓呢?因此大家要去慎重考虑范增的政治身份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项梁召开薛地会议的时候,距离天下反秦、烽烟四起已经过去一年了,六国都纷纷复国了,楚地也到处是反秦队伍,范增这么长时间就没啥动静呢?那么问题来了,你范增既然后面那么满腔热血,为什么别人都揭竿而起了,你一直搁窝里不动呢?你是卧龙还是凤雏呢?非要等项梁打成反秦领袖之势你才能屈尊去投奔他?投奔他就投奔他嘛,这没事,看菜下饭本就是你们的拿手好戏嘛!关键你后面要真心去辅佐人家嘛!你自己看看你自己后面干的那些事,良心不痛吗?
范增来到了薛地之后,凭借楚国老臣的资格和一张好嘴顺利说服了项梁拥立老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新楚怀王。
这个事情,咱们不急着下结论。先看看清代史学家王鸣盛是怎么说的:
六国亡久矣,起兵诛暴秦,不患无名,何必立楚后,制人者变为制于人。而怀王者公然主约。既约先入关者王之,而不使项羽入关,是明明不欲羽成功也。独不思己本牧羊儿,谁所立乎。既不能杀羽,而显与为难。且不但不使羽入关而已并,救赵亦仅使为次将。所使上将则妄人宋义也。羽即帐中斩其头如探囊取物。迨至羽屠咸阳杀子婴后怀王犹曰‘如约’。‘如约‘者,欲令沛公王关中也。兵在其颈,犹为大言,牧羊儿愚至此。范增谬计,既误项氏,亦误怀王。
大家如果觉得史学家王鸣盛的质疑是一家之言,不要着急哈,类似的质疑还有很多!咱们先来就事论事地讨论讨论这事。
你说没有楚国这面政治旗帜,项家军和其他反秦义军就是盘散沙,这个我们认为有道理。但是,你范增解释一下,刚刚被干掉的景驹人家也是楚王后裔呀,怎么就不能服众呢?还有,沛县刘邦那支队伍可能打着什么“兴楚”的名义哈,人家怎么就最后全盘通杀了呢?最后,请问你这个活了70岁的智多星,把当时在民间替人放羊的熊心扶持为楚王,他能干什么?他是有非凡的政治号召力、政治抱负、政治才干,还是他能召集很多资源去共同抗秦?人家其余五国后裔都各自张罗复国了,他还在替人放羊,怎么看也不像一个有追求的人吧!你是一个老江湖,应该要通点人性,应该知道熊心一上位势必会猜忌、制裁项家军的呀!
后面,没几个月,项家军的主心骨项梁就战死在了定陶。然后项羽的军权就被剥夺了,还提啥意见,熊心都不予采纳。也得亏是当时反秦大局没项羽不行,借着北上救赵的机会,项羽才兵变杀了楚国的上将军宋义(原来也是项梁的部将)。这一期间,你范增为项羽、为项家军说了啥?做了啥?
把前后的细节联系到一块,你说你怎么能不让人怀疑?当然,这个时候我们还可以理解你是忍辱负重哈!
但是我们接着来看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这段评价:
世谓范增为人杰,予以为不然。夷考平生,盖出战国纵横之余,见利而不知义者也。始劝项氏立怀王,及羽夺王之地,迁王于郴,已而弑之,增不能引君臣大谊,争之以死。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王之,沛公既先定关中,则当如约,增乃劝羽杀之,又徒之蜀汉。羽之伐赵,杀上将宋义,增为末将,坐而视之。坑秦降卒,杀秦降王,烧秦宫室,增皆亲见之,未尝闻一言也。至于荥阳之役,身遭反间,然后发怒而去。呜呼,疏矣哉!东坡公论此事伟甚,犹未尽也。
重叠的部分咱们就不说了,你就给大家解释解释“坑秦降卒,杀秦降王,烧秦宫室,增皆亲见之,未尝闻一言也”这一句话。你后面说项羽不听你的话而注定失去天下,可项羽杀降卒和秦王以及火烧咸阳这么明显的政治错误,也没见你吭声呀!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只要是你范增认可了的事情才是对的,而你范增不认可的事情就一定不对呢?你这是谋士吗?你这是项羽的监护人啦!
范增其实在史料上的记载很少,在他简短的人生履历之中,个人觉得他对项羽提出的唯一有含金量的建议是在鸿门宴之前,他对项羽说:“沛公居住在山东时,贪财好色。现在入关,财物丝毫不取,妇女没有一个宠幸,这表明他的志气不小。我令人望气,发现沛公呈现龙虎五彩的景象,这是天子之气。赶快攻击,不要错失良机。”
客观地讲,这一段话是非常有认知深度的,也是年轻的项羽当时不可能认识得到的。因为人的蜕变其实很简单,就是看他能不能克制住的原罪、能不能摆脱自己的劣根性。比如我们有些人天天说改变,但是说完之后该干嘛还是继续干,这种人就很难真正改变得过来。反而是那些今天说要戒掉某些低级趣味第二天就真的能克制住自己的人,往往是能成一番大事的。
但是,后面鸿门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咱就不介绍了。只给大家解读两个细节。
第一个细节就是鸿门宴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羽对刘邦下杀手,但项羽没搭理他,范增便擅自做主让项羽的堂弟项庄借舞剑为名去刺杀刘邦,后面被项伯给挡住了。为什么要讲这个细节呢?大家从这个举动去细细品味一下范增和项羽的关系,要是范增真的把项羽当成君王看待,他敢在如此大事上自作主张吗?你范增要是碰到曹操、刘裕那种真正的狠人,立马就让你脑袋搬家了,让你分不清大小王?
第二个细节就是刘邦中途找理由脱身之后,委托张良给项羽送了一对白璧、给范增送了一对玉斗。然后范增勃然大怒拔剑撞破了玉斗,怒骂道:“臭小子不足以商量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啊,我们这些人将来要成他的俘虏了。”这个细节之中,刘邦送礼是项羽和范增一人一份,说明范增平时的地位不比项羽低多少。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刘邦的一个阴谋,跟后世孙权故意要跟关羽联姻一样,帮对方内部立山头嘛。但是从范增事后敢拔剑撞玉,然后勃然大怒地跟项羽那样说话,至少可以说明范增是没怎么把项羽放在眼里的。
鸿门宴之后,范增就没啥表现了,最后在公元前204年被陈平施以离间计,负气出走,病死在了途中。
但是这一过程,也有两个细节需要跟大家讲一讲。
第一个便是项羽从关中回到彭城后,便把背后使坏的楚怀王熊心驱逐了。请大家记住,这一过程中,范增作为楚国的遗老、拥立熊心的发起人,一声未吭。你范增不忠于项家,你倒是为你拥立的熊心说句话呀!你咋不对项羽破口大骂了呢?骂项羽驱逐义帝会人心尽失,这肯定不会骂错的嘛!所以,这人的两面性真的是太可怕了。
第二个便是陈平离间项羽和范增那件事,其实咱们之前已经解释过了史书上记载的那种离间过程基本上解释不通,什么故意把项羽的使者误认为是范增的使者,先搞高规格接待然后故意换成粗茶淡饭,就让项羽和范增两人之间不信任了?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范增这次告老还乡还以发脾气的方式走的,只是项羽这次没惯着他而已!
历史以来,有很多主流的史学家都在说项羽没有用好范增,所以注定败给从谏如流的刘邦。这个咱不过多发表意见,毕竟成功者的合理性也是需要一些反面教材去维护的嘛。没有类似的反面教材就给你莫须有地创造一点,反正你们也说不清楚个真假来。
但是,历史上也确实有很多人对范增持质疑态度,除了前面引用的两个人,咱另外又挑选了几例供大家参考参考:
张耒:“君王不解据南阳,亚父徒夸计策长。毕竟亡秦安用楚,区区犹劝立怀王。”
顾嗣立:“七十衰翁两鬓霜,西来一笑火咸阳。平生奇计无他事,只劝鸿门杀汉王。”
陈郁:“范增为羽上客,岂不知羽残忍多忌,非人君之度,而从之与汉王争。至其言皆不用,乃曰:‘孺子不可与谋,夺天下者必沛公也。’其后疑间一行,竟以疽死。何觉之晚耶!不及一妇人远矣。”
王安石:“中原秦鹿待新羁,力战纷纷此一时。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儿。” 、]“鄛人七十漫多奇,为汉敺民了不知。谁合军中称亚父,直须推让外黄儿。”
所以,我们现在一些影视剧、一些营销号为了使得项羽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的形象更加饱满和固化,不惜把范增塑造成一个奇计百出、比肩张良的大谋士,还对项羽忠心耿耿,说句实在话,这个我是一直不敢苟同的。
咱们不讲别的,就请大家设身处地去想一想,如果你是项羽,面对范增这种没有核心政治立场的职场老滑头,会愿意信任他吗?面对范增这种啥贡献没有,但找到机会就敢跟你蹬鼻子上脸的人,你能忍得住吗?别人我知道,但我至少知道后世曹操这样的雄主都没忍住,他把有大功劳的许攸给杀了;我也至少知道北魏的拓跋焘没忍住,他把北魏的四朝元老崔浩也给杀了。可能,像范增这种人,只有李世民、宋仁宗那样的人才受得了吧,但李世民、宋仁宗能够忍得住手下人的喷口水也是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呀!
很多时候,真的不是咱们要标新立异去解读历史以博人眼球,而是很多历史真的不是我们看到的娱乐化了样子。
咱们很多底层老百姓喜欢从成功者的角度去看历史,这个可以理解,把自己代入为历史上的成功者,情绪上更容易自嗨嘛,但是,嗨完了之后呢?大家了解真正的是非善恶吗?
比如说那个时代的陈平,那家伙,聪明不聪明先不说,大家瞧他背叛项羽投靠刘备之后把项羽给黑得呀,都没法看了。那你陈平为什么当初要选择投靠项羽呢?你不是已经在魏咎那里身居太仆(九卿之一)高位了吗?为什么一待就是好几年呢?为什么项羽之前一直器重你的时候你没觉得项羽哪里不好呢?
所以,这人只要不要脸,真的是什么话都可以说、什么事都可以干,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行。
当然有些人会站出来抬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么做有什么错吗?人不就是这么自私吗?如果大家非要这么说,咱就想说一句,如果大家有一天也被别人如此对待了,希望大家也能大气地说一句:别人给我挖坑是对的,错在我自己格局没打开,不懂得吃亏是福。
大家也别觉得我在危言耸听,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很多范增这样的人,你满足了他十次,但只要有一次没如他的愿,他就会对你一肚子怨气;你听了他十次,只要有一次没听他的,他就能把你说成不是个东西。他永远只有权力而没有义务,他永远只要享受而不需承担责任……
最后补充一点,就算大家就是觉得范增很厉害、对项羽对楚国都很忠心,那大家觉得他当谋士的态度有问题没有?张良要是他这种态度,刘邦也不一定会听张良的。所以,大家遇到啥事情,多想一想哈!
来源:老易说史